師艷芳
(長治學院外語系,山西長治 046000)
語用預設視角下的萬榮笑話分析
師艷芳
(長治學院外語系,山西長治 046000)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萬榮笑話詼諧幽默,與眾不同。正是語用預設保證了萬榮笑話中幽默的形成和理解:熟悉的語境促成了讀者與聽者對萬榮笑話的理解,而虛假語用預設、語用預設推理、預設更換和預設對立是萬榮笑話幽默效果產(chǎn)生的重要機制。
萬榮笑話;語用預設;語境
在山西省西南部,黃河與汾河交匯處,有個萬榮縣,是聞名全國的歷史文化名縣和笑話之鄉(xiāng)。萬榮笑話就扎根在這塊古老土地上,它生動有趣,機智幽默。萬榮笑話是由歷史上廣泛流傳于萬泉、榮河一帶的榮河七十二zeng故事演變而來的,其間群眾口耳相傳,一人講,千人編,萬人傳,不斷豐富,不斷完善,遂成精品,特別是《萬榮七十二zeng笑話》 (山西古藉出版社,張旭光、馬力、屈殿奎編著)和《萬榮新笑話》 (書海出版社,管喻整編)出版之后,萬榮笑話從民間口頭傳播而成為文學作品。2008,年萬榮笑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我們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研究、繁榮萬榮笑話是非常有意義的。本文試從語用預設角度對萬榮笑話作一初步探索。
“預設”最早由德國哲學家弗雷格(Frege)提出,是哲學、邏輯學的概念。20世紀60年代,預設開始進入語言學領域。語言學家一般把預設分為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語義預設是和句子或句子的命題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語用預設則是和說話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1]。在前人相關研究的成果之上,周禮全從語用學角度給預設進行了定義:在交際語境C中,說話者S對聽話者H說出話語“U(FA)”時,S預設“B”(語詞、短語或句子)所指謂的對象或事態(tài)存在,當且僅當:①S相信“B”所指謂的事物或狀態(tài)存在;②S相信H也相信“B”所指謂的事物或狀態(tài)存在;③S相信H知道①和②[2]。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語用預設是說話者S為了成功交際所必須滿足的前提,并且是為聽話人H所共有的背景知識。所以說話人、聽話人和語境是語用預設的關鍵組成部分。
語用預設與語境聯(lián)系緊密,實際上語用預設就存在于語境之中,并受到語境的制約。我們在閱讀或聽萬榮笑話時,閱讀者或聽者與笑話之間就是言語交際的雙方。萬榮笑話為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是從生活中提煉而來的。正是這些熟悉的語境,促進了我們對萬榮笑話的理解。作為文藝作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些故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未必真正發(fā)生過,但又是可能發(fā)生的。我們?nèi)炭〔唤⒋笮ε醺怪啵鶗?lián)想起生活中與其相似的某人某事,甚至也不難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引起自省、自安。由此可知,正是因為萬榮笑話中的語境被共知,其中的預設就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幽默更易獲得。
虛假語用預設是預設的一種超常操作現(xiàn)象,其相應的預設信息至少對于交際中另一方來說是未知的或有爭議而不能接受的[3]。虛假語用預設常常是萬榮笑話中幽默的原因所在。例如:
萬榮人買菜
菜市場有個嘴特甜的賣菜人,見了誰也叫得特親熱。這天小萬老婆來市場,賣菜人老遠就喊:“嫂子,看我這韭菜多鮮呀,捎一捆回去給我哥和我侄兒包餃子吧!”小萬老婆于是提上一捆韭菜就走,賣菜人喊道:“嫂子,還沒給錢吶。”小萬老婆說:“你哥一會從這路過,你跟他要吧。”賣菜人說:“可我不認識我哥呀。”過路人都笑道:“你連你哥都不認識,你哄誰呢。”
這則笑話中的賣菜人,直接把一個并不真實的信息處理為預設信息,稱小萬老婆為“嫂子”,并稱其的丈夫和孩子為“我哥”和“我侄兒”。很明顯,買菜人的預設是:我這樣熱情的招呼,將你們一家人都作為家人來稱呼,你應該能買我的菜。而小萬老婆的回應雖有貪小便宜之嫌卻又巧妙至極,她承接了買菜人的預設并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你稱我們?yōu)椤案缟保俏覀兙褪且患胰耍虏宋夷昧耍阋X就向你“哥”要。虛假預設的幽默效果在這則笑話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預設研究表明,在實際的言語交際中,交流雙方共有的背景知識越多,交際越成功。其中發(fā)出言語行為的一方會下意識地對另一方的知識情況作一個估算假設。如果雙方背景信息的“覆蓋程度”非常少,也就是不對稱,聽話人就不一定能正確理解說話方的真正意圖。聽話人為了讓言語交際順利進行,也總會設法了解說話人的認知心理和背景知識,從說話人發(fā)出的信息中找出最佳關聯(lián)來推導說話人的預設。于是常常聽話人就成為下一個發(fā)話人,這樣預設就要不斷調(diào)整,具有動態(tài)的特性。正是這種調(diào)整引發(fā)萬榮笑話中的言語幽默。例如:
班主任老師到彬彬家家訪。在彬彬的臥室里,看見有個地球儀,順口問:“你說說看,這個地球儀為何會傾斜23.5度?”
彬彬惶恐地答道:“不是我弄歪的,老師!”
跟在老師身后的彬彬爸滿懷歉意地說:“不能怪娃,我買的時候它己經(jīng)是這樣了。”
“不瞞你說,老師。咱家里經(jīng)濟困難,他爸買的是減價貨。”彬彬媽在一旁幫腔說。
當老師發(fā)出問題時,所作的預設或尋求的答案是:知道并回答原因或不知道。從彬彬的回答可知,他的背景知識不包含這一答案。他的回答一方面導致幽默的產(chǎn)生,另一方面又形成了新的預設:希望老師不要責備他。彬彬父母的認知模式中也不具備老師發(fā)出的預設信息,和老師的交際中產(chǎn)生的預設信息偏差。從彬彬父母角度來看,地球儀的傾斜是父母的問題,不希望老師責怪孩子,為了讓老師與他們的預設信息匹配,不斷調(diào)整信息,為了達到共有知識的覆蓋,這種調(diào)整使預設信息的偏差增大,詼諧與幽默便產(chǎn)生了。
萬榮笑話有時是一個小故事,會有多個說話人與聽話人,經(jīng)過多次話輪更替,常常會造成預設的更換,并且更換的預設與原預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對立,獲得幽默效果。例如:
難怪他打你
小榮從縣城買回來二斤茶葉,老婆問他:這東西怎么吃?小榮說:拿開水一沖就行了。第二天,小榮剛一回家,老婆就對他說:你買的那草兒不好吃,一股怪味。小榮一看,老婆已經(jīng)將兩斤茶葉都煮到了鍋里,氣得小榮打了她一耳光。老婆跑到婆婆那里哭訴,婆婆喝了口茶,責怪道:難怪他打你,你怎么沒放鹽呢?
正是預設的更換令這則笑話產(chǎn)生了幽默的效果。小榮媳婦不懂茶葉是用來沖水喝的,把二斤茶葉都煮到鍋里,其實這并不能完全怪她,因為當初小榮的解釋很模糊。她到婆婆那里去哭訴,預設一定是:婆婆應該理解媳婦的委屈。接下來婆婆的話“你怎么沒放鹽呢”也有一個預設:婆婆與媳婦一樣,也不知茶葉為何物,本因同情媳婦,卻錯上加錯,認為兒子打媳婦是應該的。先后預設的更換,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立的,在這個過程中,先前的共同心理預設過渡過快,反差強烈,造成幽默的形成。
萬榮笑話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民間故事精品。本文利用語用預設的相關理論對萬榮笑話作一淺析,旨在探究萬榮笑話的幽默機制,以期對萬榮笑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當今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浪潮中,一個發(fā)掘、整理、創(chuàng)造、傳播萬榮幽默故事的熱潮正在來臨。我們期待著這個民間文學藝術瑰寶大放光芒、異彩紛呈!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周禮全.邏輯—正確思維和成功交際的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鄒濤,曾江被.虛假語用預設:預設的一種超常操作現(xiàn)象[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1(12)
H0
A
1008-178X(2012) 02-0042-03
2011-11-20
山西省社科聯(lián)重點課題研究項目(SSKLZDKT2011103)。
師艷芳(1976-),女,山西長治人,長治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從事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