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焱
(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淺談包豪斯教育理論在三大構成基礎課中的創新運用
劉焱
(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本文以包豪斯的藝術設計教育理論為出發點,結合河南省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著重研究設計教育的一般理論在河南高教環境中的應用,通過在校教學與企業應用實踐,對河南設計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與設計藝術專業特色學科的建設的現狀與突破進行研究。
包豪斯;教育理論;三大構成;創新;運用
構成藝術是一種現代設計觀念,是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的通稱,也稱“三大構成”。它針對造型藝術、視覺設計中所涉及的形態、色彩、立體空間以及材料、肌理、質感等課題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形態的組合規律、造型結構的組織原則、形式語言的表達等進行研究,我們也稱之為純粹構成研究。三大構成通常是設計教育的第一門專業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豪斯在教學中以抽象的圖形和色彩、材料和肌理等元素的形態構成作為研究對象,鼓勵學生對這些元素構成進行理性的分析與試驗,培養學生嶄新的、理性的、敏銳的視覺認識和表現能力,可以說是今天三大構成設計基礎課的雛形。
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直接決定學生的未來職業能力。作為綜合性較強的邊緣學科,藝術設計學科的每個專業方向在國民經濟中都對應著一個龐大的產業群,如廣告行業、出版行業、室內裝飾行業、產品制造行業、服裝行業以及動畫制作行業等,每個專業方向在自己所在的行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展示著各自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設計藝術的發展是與經濟發展中的技術革新分不開的,所有設計藝術的表現形式都隨著技術的革新而有著更新穎、更多樣的表現方式。例如LED亮化技術,使得2012年春節聯歡晚會的舞美設計讓人眼前一亮,從色彩構成的色塊搭配到半立體的舞臺變化,都依賴技術的革新。由于越來越多樣化的技術手段,藝術設計有了更強大的技術支持,視覺表現方法也有了更好的媒介。
人們對設計藝術的主觀感知是第一位的。對于沒有從事藝術設計行業的廣大觀眾來說,視覺的感官是判斷藝術設計成果的首要方法,也是檢驗藝術設計成果的一項指標。但是對于學習藝術設計的人員和藝術設計愛好者來說,組織好點、線、面之間的關系,平衡畫面的美感,都必須建立在理論支持的基礎之上。這就涉及基礎教學中的韻律、均衡、對稱等形式美的元素。僅僅靠視覺的直觀感覺是不行的。色彩搭配也是這樣,選擇怎樣的色彩搭配,取決于設計環境的需要。對于色彩的選擇,應該從理論教學中的對比色、鄰近色等原則中進行挑選,之后運用色相、純度、明度等對比方法進行搭配,這些理論的理解和運用都是理性的水平。
在三大構成課程中,平面構成是一種視覺形象的構成。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在平面設計中,如何創造形象,怎樣處理形象與形象之間的聯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規律,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則構成設計所需要的圖形,從中培養設計人員的審美能力,并提高其創造“抽象形態”和構成的能力。色彩構成的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從人對色彩的知覺效應出發,運用科學的原理與藝術形式美相結合的法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抽象思維,利用色彩在空間、量與質的可變換性,對色彩進行以基本元素為單位的多層面、多角度的組合、配量,并創造出理想、新穎與審美的設計色彩。立體構成是使用各種較為單純的材料來訓練造型能力和構成能力的一門學科。它的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對立體形態進行科學的解剖,以便重新組合、創造出新形態。為設計活動提供廣泛的構思方案,因此,它是立體設計的基礎,在整個立體造型設計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當基礎理論學習結束之后,學生將進入實際應用的階段,例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的環境小品,通常是立體構成的應用練習,其中融合了對于材料、結構、肌理以及色彩搭配的科學理解,這些元素不是獨立存在的,更不能只進行簡單的拼湊,而應合理搭配和融合。
設計藝術教育中,獨立完成作品的機會很多,集體工作往往容易被忽略。在實際工作中,設計人員通常從事的是設計中的一個環節,一件設計作品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團隊合作對于藝術創作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尤其是三大構成的基礎課程訓練中,安排一些分組合作的環節對于產生好的作品創意來說非常有必要。學生在創作之初,對于理論的觀點各有優勢,對于空間和色彩的把握也存在很多想法,鑒于實際操作能力的限制,組成集體工作小組,分工進行市場調查、草圖繪制、實物模型等制作,是使設計成果更快實施的好辦法。為了調動學習基礎課程的積極性,可以通過辦展覽和舉行設計競賽的方式,鼓勵大家創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藝術設計是一門強調綜合能力的行業。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提供創作思路,企業家將從市場需求和推廣的方面對設計作品進行評價,最終產品的制作則要通過技術人員的開發,這些環節的銜接才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因此,在教學中,使大家運用市場調研的方式來進行創意之初的草圖繪制是對創意實用性的一個檢驗。很多畢業設計作品有著完整的設計草圖,卻在制作實物環節出現問題,這就是對材料的性能不夠熟悉的后果。在教育體系中,加強藝術家、企業家和技術人員對于藝術設計的指導,是設計教育的必然趨勢。
獨立的純藝術作品是藝術創作的一個方向,但對于設計藝術教育來說,學生創作的作品必須與市場接軌,才能使走出校門進入工作的銜接不會出現斷層。在校園學習中,藝術設計作品的用途往往比較單純,以追求藝術視覺效果為指導是不完全正確的。在校創作期間,把學生送到企業去實地學習,通過企業需求來檢驗設計成果不僅能催生更實用的設計,對于學生的創作積極性也是大有益處的。通過學習考察,學生的創作思路明顯打開,而不僅僅是局限在課本上看到的一些創作實例,這對于提高設計能力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點線面[M].羅俊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吳維,張洪.包豪斯對現代設計教育的現實意義[J].美術大觀,2011(6).
[4]陳濤.包豪斯的設計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藝術教育,2007(9).
book=115,ebook=115
G64
A
1008-178X(2012)07-0115-02
2012-03-27
劉焱(1984-),女,湖北襄樊人,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助教,碩士,從事藝術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