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鳳
(長春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重視詩歌寫作教學中逆向思維方式的培養
劉利鳳
(長春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本文利用逆向思維的基本理論為理論研究基礎,具體展現了三種逆向思維模式對詩歌創作的立意、構思等方面的影響,旨在闡明逆向思維模式的建立,是可以激發創作者對生活進行“另類”觀察和解讀,從而構思出標新立異、思想獨到的詩歌作品的。
逆向思維;詩歌立意;構思;標新立異
詩歌是一種抒發個人情感的文學樣式,創作個性化是詩歌寫作的獨特價值之所在,所以,詩歌創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樹立高遠、獨到的立意。因此,在對大學生的詩歌寫作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引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大學生具有獨特個性思維方式。思維方式與眾不同了,學生們看世界的角度自然就會另辟蹊徑,寫出耐人尋味、立意高遠的詩歌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而在眾多思維方式的培養中,逆向思維模式的建立是有效且必要的。逆向思維法是相對于習慣思維而言的,也就是從相反的方向來考慮問題的思維方法,心理學家稱之為“逆向求索發明法”。它常常與事物常理相悖,用悖逆常規的思維方法,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因此,在創造性思維中,它是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最活躍的部分,其特有品質是變革、變化、求異求新,因此逆向思維又被稱為“求異思維”。
實踐證明,逆向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考能力。個人的逆向思維能力對人的綜合創造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歌創作中。因為,逆向思維本身具有鮮明的批判性與新穎性特質。所謂批判性,是說逆向是與正向比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規的、常識的、公認的或習慣的想法與做法。逆向思維則恰恰相反,是對傳統、慣例、常識的反叛,是對常規的挑戰。它能夠克服思維定勢,破除由經驗和習慣造成的僵化的認識模式。所謂新穎性,是指逆向思維不按照循規蹈矩的思維和傳統方式解決問題,它很容易使思路擺脫僵化、刻板,擺脫掉習慣的束縛,克服由于受過去經驗的影響,人們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對另一面卻視而不見的障礙,往往能得出出人意料的結論,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詩歌創作這種思維活動,最需要的就是批判性、創造性和新穎性。
因此,把創造性逆向思維引進詩歌創作機制,利用逆性思維將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進而樹立新思想,創作出新意象,就能取得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逆向思維不是沿著“原路”返回,而是跳躍到一條新的道路上反向前進,從相反的方向抵達同樣的目標,或者達到新的目的,或者從相反的方面超越他人。逆向思維法有如下三大類型:反轉型逆向思維法、轉換型逆向思維法和缺點逆向思維。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詩歌作品來闡明逆向思維方式在一些詩歌創作中的體現。
舒婷的詩歌《神女峰》的創意就是利用了反轉型逆向思維法。這種方法是指從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進行思考,常常從事物的功能、結構、因果關系等三個方面作反向思維[1]。神女峰代表的是經典的中國愛情故事,一直以來,她代表著傳統文化浸染中的中國婦女對愛情從一而終、至死不渝的悲壯。在眾多人的心目中她固然是美麗的,然而,在詩人舒婷的筆下卻沒有再為她唱一曲贊歌,而是筆鋒一轉,以反轉型逆向思維的方式,展現出了美麗動人愛情背后的痛苦和無奈:“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誰的手突然收回/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當人們四散離去,誰/還站在船尾/衣裙漫飛,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濤/高一聲/低一聲?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沿著江峰/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著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當凄美的愛情故事代代相傳的時侯,有誰能理解個中人的憂傷,有誰能體會把心變成石頭的滋味?!“心真的能變成石頭嗎”,這一問就拂去了神女身上虛幻的美麗,露出了她孤獨凄涼的內心。正是因為詩人從事物的因果關系進行了一個相反方向的思考,所以詩人從悲傷的結果中直指造成悲劇的根源——傳統的中國封建禮教及其浸染下的傳統婚姻觀念。在傳統道德的束縛下,無數女性情愿或不情愿地走上祭壇,建起一道又一道的貞潔牌坊,人們在對這種所謂經典愛情贊嘆不已的時侯卻忽視了那些牌坊下痛苦呻吟的靈魂。因此,詩人要喚起一種背叛,對從一而終的傳統愛情觀的背叛,對女性從屬地位的背叛,對將人的幸福作為犧牲品的道德的背叛。這首詩的最大亮點就是這個反其道而行之的立意,深刻而高遠地看到世俗重壓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弱點就是缺少人性關懷,從另一個層面揭示出望夫石固守的其實不是愛情,而只是一種道德的枷索。而詩人則撕開了枷索上的偽裝,呼喚人們要大膽地追求塵世的幸福。逆向思維的運用使詩人能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這種發現使詩人將神女峰寫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動人。
反轉型逆向思維還可以運用在詩歌構思和藝術結構創造上。張太成的詩歌《幻想》就是運用這種思維的典范之作。這首詩歌的結構正是逆反常態一步一趨向后退著走的;詩人的逆向思維就如電影中倒放的慢鏡頭一樣,演繹得逼真透徹。事情發生在聽見一聲槍響之后,詩人突發奇想:“那只被槍擊中的死鳥從草地上/退回到樹梢活著并繼續用它那/漂亮的歌喉呼喚它的伴侶這該有多好”。用逆向思維帶動想象的翅膀,反向飛起來,讓人們看到死亡之前的美好,然后又回到現實進行反省:“如果我有辦法能讓/飛出去的那顆子彈從鳥的胸膛/退回到發燙的槍管……”從這里開始是子彈在自我反省,人類要修正自己的錯誤,這一倒退著的假想與小鳥死去的過程對應,加重了懺悔的份量,也加深了詩意的份量。但詩人的逆向思維并沒有到此為止:“我想如果我有辦法能讓/打鳥人的槍從他手中/退回到他的柴房靜靜靠在墻角/槍管被鐵銹堵死這該有多好。”
詩歌寫到這里,我們發現逆向思維的神奇作用,一步步退回,才知道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隨著詩人的逆向倒飛的想象的翅膀每一次煽動,詩意和境界便升高一層。此刻,詩歌的指向已不僅僅是一只鳥兒,而是從思想上解除武裝,從根源上除掉兇殺武器——槍。這是有關戰爭與和平的大問題!至此,詩人構思新奇、長于思辨的立意完全展現,以不同尋常的切入角度劍走偏鋒,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劉勰云:構思乃“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文心雕龍·神思》),說的是構思之重要,構思須力避因思維的板結而導致的俗套化、雷同化、模式化現象,而立足于求異求新。張太成的《幻想》正是巧妙地運用了反轉型逆向思維,使其詩歌具有了“須教自我胸中出,且莫隨人腳后行”的標新立異的藝術構思。
這是指在研究一問題時,由于解決某一問題的手段受阻,而轉換成另一種手段或角度思考,以使問題順利解決的思維方法。[1]如歷史上被傳為佳話的司馬光砸缸救落水兒童的故事,實質上就是一個用轉換型逆向思維法的例子。由于司馬光不能通過爬進缸中救人的手段解決問題,因而他就轉換為另一手段,破缸救人,進而順利地解決了問題。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許多佳作都是運用了這種思維方式,如唐朝詩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詩人從發掘出的一支埋在沉沙里的折戟起興,吟詠赤壁之戰。作者并不是如以往寫赤壁之戰的作品那樣從正面來描寫東風如何幫助周郎火攻而取得勝利,而是從反面落筆:假使這一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戰爭勝敗就要易位,東吳兩位高貴美人就會被曹軍擄去,鎖在銅雀臺供曹操享樂了。這樣的布局,獨具匠心,給人以翻新之感。
還有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開頭描繪了女主人孤寂而長夜不寐的情景,促使她回轉頭反思,真后悔不該偷吃了西王母的靈藥,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宮。把人物內心的變化刻畫得惟妙惟肖。嫦娥吃了不死之藥,成了月中仙子,本是常人羨慕之事,但詩人卻看到了嫦娥背后的凄苦與悔怨,他設想嫦娥會因為天上孤寂而后悔偷吃了靈藥。后世注家對此詩詩旨猜測紛紛,說明這一典故經過反用之后,那種高遠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打破了人們對嫦娥的慣常理解,從而使詩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解讀。
這是一種利用事物的缺點,將缺點變為可利用的東西,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的思維方法。這種方法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點為目的,相反,它是化弊為利,找到解決方法。例如金屬腐蝕是一種壞事,但人們利用金屬腐蝕原理進行金屬粉末的生產,或用于電鍍等其它用途,無疑是缺點逆向思維法的一種應用。
唐代詩人岑參就很巧妙地利用這一思維方法,創作出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歌本意是要描寫胡天八月的奇寒,渲染塞外苦寒的軍旅生活。而在行文中作者卻將春景比冬景,彈出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千古絕唱,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意境堪稱奇絕。這不能不說是逆向思維的“妙手回春”。
再如唐代詩人王勃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過去送別詩中那種黯然消魂的情調,而代之以積極健康的感情,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勵。全詩先收后放,先說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別之意,然后陡然一轉,說哪里沒有朋友呢,男兒分別,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兒態呢?氣勢豪邁,意境開闊,尤其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成為千古名句,膾炙人口,流傳不衰,這也不能不說是逆向思維的絕妙之筆。
結合逆向思維的三種類型,對以上詩歌作品進行分析的目的,不是要僅僅停留在對詩歌本身的思想意蘊和藝術形式的探究上,而是旨在通過詩歌外在的形態,透視出其背后的強大的內在思維模式。因為優秀的詩歌作品的背后都是有著詩人獨到的思考方式的。古往今來,浩如煙海的詩歌作品中,通體順暢、語言雅致的詩歌不在少數,然而能擺脫思想平庸,達到立意高遠、獨出心裁的水準確有一定難度。我們在這里強調逆向思維模式的培養,就是要強調詩歌創作不僅僅是弄風吟月、懷古傷春,真正的好詩是應該有思想價值的,要有它在社會精神領域應該有的地位和作用,這種思想價值的深度是由作者對外界世界的感知能力來決定的,所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知能力,才有可能激發他們寫出好的詩歌。重視逆向思維方式的培養,就是看到了逆向思維模式具有得天獨厚的開拓思維的廣闊性,追求思維的深刻性的特點。它能夠立足于一定的視點,幫助創作者對某一事物或理論溯源尋流,善于發現事物的底蘊,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選擇思維方式及寫作運思上,見人未見,發人未發。此外,逆向思維還可以激發思維的靈敏性,讓創作者反方向看問題。對社會生活,不但能及時追蹤捕捉最新信息,不斷發現新事物,而且在具體的運思中能迅速、輕捷地從一類對象轉移到另一類內容相隔很遠的對象,靈活快捷地解決主體思想、意象選擇、結構安排等實際問題。
利用逆向思維的這些優勢,結合大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非常發達,富于幻想和想像的階段的特點,激發他們逆向思維的熱情,培養逆向思維能力,恰當引導學生以更開闊的眼界觀察世界、思考人生,就能使其在平凡常見的生活中悟出非凡與獨到的意蘊,就能寫出優秀的詩歌作品,如歐陽修所云:“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六一詩話》)。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逆向思維模式的培養不是簡單的訓練技巧,也不是一種培訓或自我培訓的技法,而是一種思維方法或發明方法,是開掘學生豐富情感、舉一反三的鑰匙。朱自清曾說過“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2]。所以,在詩歌寫作教學中,利用逆向思維方式首先就是激發學生對生活的“另類”觀察,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開闊眼界,打破思維的枷鎖,給予思維以彈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擺脫平庸的生活,發現生活的詩意,學會詩意地生活,能夠堅守自己的內心與個性,不隨波逐流,使詩歌創作極具個性化,能夠“謝朝華于己披,啟夕秀于未振。”(晉·陸機《文賦》)這才是我們將逆向思維引入詩歌創作機制的最終目的。
[1]逆向思維(反向思維)[J].華東科技,2008(10).
[2]朱自清.經典常談序[M].上海:三聯書店,1980.
book=62,ebook=62
H193
A
1008-178X(2012)07-0136-03
2012-03-14
劉利鳳(1976-),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學院講師,碩士,從事現代漢語寫作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