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佳
(新疆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52)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與翻譯能力的培養
趙佳佳
(新疆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52)
本文分析了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翻譯能力的構成和發展階段探究如何在翻譯教學中培養翻譯能力,逐步改革翻譯教學,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切實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翻譯能力。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翻譯能力
隨著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中外經濟貿易、旅游、文化等交流的日益加深,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在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都有所提高。作為培養翻譯人才的一線——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在培養學生翻譯能力方面卻存在著一些問題。在國內很多高校獲批建立翻譯本科專業的同時,許多外語學院的一線教師越來越明顯地意識到,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培養的人才最終應該落實在翻譯能力的培養上。
首先,翻譯教材陳舊。很多高校至今仍然使用上世紀80年代初由張培基所編寫的《英漢翻譯教程》和陳宏薇等編寫的《新編漢英翻譯教程》。雖然其翻譯技巧的安排比較合理,但其中的例句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并且以文學翻譯的句子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次,翻譯教學形式滯后。一些地區翻譯課堂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形式。再者,翻譯理論與實踐脫節。有些學生認為在進行翻譯實踐時能夠想到或運用到的翻譯理論很少,尤其是在進行篇章翻譯時這種現象更加突出。隨著翻譯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擴大,翻譯理論的研究日益蓬勃。但與這種百花齊放的研究熱潮形成對比的是,翻譯理論的實踐性不能被學習和從事翻譯實踐的人所利用,翻譯理論失去了直接指導翻譯實踐的價值[1]。
翻譯行為是一種交際行為,離不開特定的情景,譯者本質上是“交流者”。對于翻譯能力具體包括哪些能力,不少學者都進行了相關研究。Bell認為翻譯能力包括目的語語言知識、語篇類型知識、源語語言知識、主題知識、對比知識以及涵蓋語法、社會語言學等方面的解碼編碼技能(總稱為“交際能力”)[2]。Neubert主張翻譯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語篇能力、主題能力、文化能力、轉換能力,并認為轉換能力建立在前幾項能力的基礎上,同時將它們統一協調起來,使譯者能夠完成翻譯行為。Schffner認為翻譯能力包含語言能力、文化能力、語篇能力、學科知識能力、研究能力、轉換能力。同時,她著重強調了轉換能力的特殊地位,認為該能力指“生成譯語文本從而滿足翻譯任務要求的一種能力”,對其他的分項能力進行整合[3]。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的PACTE小組早期提出的翻譯能力模式包括語言能力、語言外能力、工具操作能力、心理生理能力、轉換能力和策略能力六項,后期對于這一模式進行了修改,重新修訂后的翻譯能力模式包括雙語能力、語言外能力(文化、百科、主題知識等)、翻譯知識能力(對翻譯原則的了解以及對翻譯行業的熟悉程度)、工具能力(查詢詞典、語料庫、尋求專家意見等能力)、策略能力,這五項能力通過心理-生理機制起作用[3]。Toury認為,翻譯是交際行為,翻譯能力的習得也就是譯者漸漸熟悉翻譯“規范”并受其支配的過程[4]。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學者肯定翻譯能力的多成分構成模式,其中PACTE小組的研究更加直觀并且具有可拆分性,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國內學者鄒申認為PACTE模式也利于翻譯測試,其優點在于“為設計間接翻譯測試提供理論支持,有利于翻譯試題的多樣化和科學化”[5]。
Chesteman提出了翻譯能力發展的五階段模式:(1)初學者階段。學習者有意識地學習如何進行簡單的信息加工,但是并不能協調各項技能。(2)高級學習者階段。開始考慮語境因素。(3)能力階段。學習者隨著經驗的增加,能夠全面考慮任務過程中各因素的輕重緩急,針對具體情形進行整體分析規劃。(4)熟練階段。在運用理性分析的同時,個人經驗直覺越來越重要。(5)專家水平階段。感性直覺占主導地位,理性的監控轉入地下[3]。因此,翻譯能力的發展就是學習者通過不斷的經驗積累從有意識的決定階段發展到自動化決定階段的過程。
通過一個學期英漢翻譯課程的學習,大多數學生的翻譯水平有所提高,但翻譯能力沒有得到發展,仍然處于初學者階段,能夠有意識地進行信息的簡單加工,但不能很好地協調各項技能。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可以說是培養翻譯人才的前線,對于培養具備一定翻譯能力的專業人才有很重要的作用。
楊志紅和王克非基于翻譯能力的研究,對于PACTE的能力模式進行概括,提出“除心理生理機制外,翻譯能力的五個分項能力大致可分為三類:基礎能力:雙語能力、語言外能力;核心能力:翻譯知識與策略能力;外圍能力:工具能力。這樣區分的好處是有助于研究者在不同階段確定研究重點。”[3]首先,基礎能力包括雙語能力和語言外能力。基于英語專業課程量大、教學負擔重的現實,可以嘗試把非語言知識的學習以作業或任務的形式安排在寒暑假,這樣可以相對減輕教學壓力,并且能夠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準備和學習,有利于他們儲備更多的語言外知識,擴大知識面和視野,逐步提高語言外能力。其次,核心能力包括翻譯知識與策略能力。教師在翻譯教學中不應拘泥于翻譯教材,而應適當增加翻譯原則的相關知識,并且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翻譯行業的基本知識,使他們能夠在學校里了解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行業現狀和具體事情[6]。但現實的情況卻是,教授翻譯的教師缺乏相對的行業經驗,缺乏說服力。如果能夠引進專業翻譯人才,適當充實課堂教學,將有助于學生翻譯知識和策略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最后,外圍能力指工具能力,其中包括查詢字典、語料庫,尋求專家意見等能力。在翻譯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帶字典,避免望文生義而產生的翻譯錯誤。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輔助翻譯,還可講授如何使用語料庫來尋找最合適的翻譯。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利用各種工具提高譯文質量,增強學生翻譯的信心。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的改革應圍繞翻譯能力的培養展開,從翻譯能力的構成成分著手,在翻譯教學中有效地展開翻譯能力的培養模式。當然,這需要社會、教育部門的關心和投入,制定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教學大綱、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翻譯的機會;需要加強高校教師自身的翻譯修養,改進傳統教學方法;需要政府、企業考慮畢業生翻譯能力的不同發展階段,給予他們相對寬容的實踐環境。
[1]王大偉,王躍武.關于翻譯理論現狀與發展的思考[J].外國語,2004(1):69-74.
[2]Bell,R.Transal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and Practice[M].London/NewYork:Longman,1991.
[3]楊志紅,王克非.翻譯能力及其研究[J].外語教學,2010(6):91-93.
[4]Toury.Descriptive Tansal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nm:John Benjamins,1995.
[5]鄒申.語言測試[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占斌.關于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的調查與研究[J].上海翻譯,2005(1):32-35.
book=75,ebook=75
H319
A
1008-178X(2012)07-0143-02
2012-04-12
趙佳佳(1982-),女,新疆伊寧人,新疆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從事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