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長春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文化因素在交際教學法模式下英語聽說課教學中的作用
周琦
(長春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語言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結晶;而文化則制約著語言形式,不懂得文化則無法精通其語言,更無法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因此在交際法模式下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應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結合文化的各種因素教會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在恰當的語境進行得體而有效的交際,從而實現既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又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
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際;交際能力
交際教學法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是全世界影響較大的外語教學法流派。交際教學法從學生實際出發,使教學過程交際化,把學生置于語言的真實應用環境之中,通過大量交際活動,把課堂上學到的語言應用到生活中不同的情境中去,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終能夠用所學語言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對象進行有效得體的交際。
任何語言都不是孤立的,它總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英語也是如此。文化由語言傳承和體現,并制約著語言形式。學習一門外語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在真正的交際情境中正確得體地運用外語進行交流,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跨文化交際指本族語言者與非本族語言者之間的交際,也指在語言和文化背景上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環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在交流中,人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本族文化、語言習慣及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解釋別人的意愿,因而經常造成理解偏差,嚴重時甚至造成矛盾和沖突。所以,跨文化交際不僅僅是語言的交際,更是文化的交際。因此,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要熟練地掌握并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就必須學習該語言的文化,特別是與語言交際相關的文化。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僅僅具備語言能力,而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認識和了解,依然是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交際活動的。因此,必須重視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價值,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文化教學,在交際型教學法的聽說實踐中加強西方文化背景講解及進行不同文化的分析比較,使學生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能夠靈活運用這些文化知識,避免以本國文化的思維定式去套用目標語。
最具概括性、廣為接受的觀點認為文化是一個群體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學到的一切。文化在內容上和形式上也是豐富多樣的,道德、政治、宗教、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活動都是典型的文化表現形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風俗人情、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等,這一切構成了文化上的差異,對這些差異的忽視,都會導致判斷失誤,相互誤解。
交際教學法模式下的英語聽說教學,借助多媒體等英語資源,融視、聽、說為一體,可以創造出具有濃郁西方文化氛圍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接觸到真實的語言材料,從而使學生獲得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感性認識,增強跨文化意識;另外漢語語言文化和英語語言文化的巨大反差,使兩種語言文化的對比有相得益彰的認知效果。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事物越是相異就越能構成刺激,也就越有助于認知和識記。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分析中西文化差異,通過語言文化的共核部分的相融以及相異部分的對比,幫助學生排除英語學習中的文化障礙,實現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美國跨文化交際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Patrick R Moran教授,在其“Teaching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一書中談論了如何在外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教學以及如何在語言課程的文化教學中加強“文化體驗”和文化實踐。Moran認為文化教學應從不同層面進行,在語言教學中應對各文化要素進行整合,有些文化內容可以直接進行教學,有些文化內容則需要引導學生去體驗。由于文化產品是最容易認知的物質形態,因此文化產品也是文化教學最直接的內容,而對于文化觀念在“文化冰山”下的隱性部分,應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和積極體驗。以下通過幾方面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來闡述文化要素的作用。
不同民族問候、禮儀、恭維、致謝等社交習俗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規約和風俗。中國人比較注重“物質“,見面時,中國人常用的問候語是“你吃了嗎(Have you eaten)?”而在英美文化中這更像一個建議對方共進午餐的邀請,英美人往往對這樣的沒有下文的用語深感不解。“Thank you”這句話,英美人一天要說上很多遍,一般來說,對別人提供的幫助或邀請,漢語說“謝謝”,英語說“Thank you”,差別不大。但對于別人的贊美,中國人與英美人的表達就有差異。英美人受到贊許,馬上說“Thank you”;中國人由于受尊己卑人文化的影響,會說“哪里,哪里”,弄得西方人滿頭霧水,從而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
由于漢英兩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個詞語所承載的內涵意義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龍”是中華民族圖騰的象征,在漢語中暗含著權力非凡和神圣等各種褒義,只有帝王才能與之相配,然而英語中將“dragon”解釋為:“①a large fierce animal with wings and a longtail,that can breathe out fire(碩大兇殘的野獸)。②a woman whobehaves in a fierce and frighteningway(悍婦、母夜叉)”,可見西方人對于“龍”的印象。
不同民族由于地理、民俗、宗教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表達同一概念的詞,在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下,必然會產生附加在詞語本身概念之外的不盡相同的聯想意義,如果不了解這種聯想意義,就不能完全理解這個詞所承載的全部信息。比如“dog”在西方文化中象征“best friend of a man”,是人們心愛的東西,甚至是家族的一員,如“Luckydog”“Love me,love mydog”等,而在漢語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賤的追隨者,故有“狗腿子”和“狗仗人勢”之說。
此外在交際套語、稱呼、語言禁忌、餐桌禮儀、食物習慣和愛好等方面,中西方也存在著文化差異。在交際法模式下聽說課各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地通過中西文化對比,使學生有意識地把握那些滲透在語言中的文化現象,自覺地進入目標語的思維和認知模式中,有意識地參照得體恰當的文化背景來進行交際。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由于語言是文化的結晶和載體,同時文化因素影響并制約著對語言的使用,從而使語言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以,英語學習者必須熟悉和掌握與語言相關的文化知識,保證語言使用的得體恰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應該體現在英語聽說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利用文化導向式交際法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和語用層次上認知、理解和容忍文化差異,有意識地參照得體恰當的文化背景來進行交際,使學生獲得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1]Althen G(ed.).Learningacross Cultures[C].Washington,DC:NAFSA,1994
[2]Byram M&Esarte-Sarries V.Investigating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Clevedon and Phila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
[3]Patrick R Moran.Teaching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梁鏞.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謝安邦.高等教育學(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8]吳菲,仲玉英.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內涵分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1):50-52.
[9]杜學增.中英(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10]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The Role of Cultural Factors in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under the CLT Mode
ZHOUQi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chool,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language is the carrier and quintessence of culture.And the language form are constrained by culture.One can not master the language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let alone communicating via language.So in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under the CLT mode,teaching language knowledge while,combined with the various cultural factors,teach students to use the knowledge to make effective and decent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per context so as to achieve both improving the students'language ability and train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ultural factor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ook=13,ebook=13
H319
A
1008-178X(2012)07-0161-03
2012-04-11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169號])。
周琦(1964-),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副教授,從事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