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林
(廣西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西南寧 530023)
淺談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
楊春林
(廣西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西南寧 530023)
音樂鑒賞教學作為對大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視。但是,當前高校音樂鑒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此,應明確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目標、更新改進教學內容、借鑒先進的教學方法、改善教學設施和營造深厚音樂氛圍,以提高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效果。
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對策
1.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音樂可以促進人的智力發展,這點是經過科學證明的。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羅杰·斯佩里證實人的左右大腦是高度分化的,左半腦主要與語言、抽象思維、邏輯分析等有關,而右半腦主要與知覺、形象思維等有關,具有繪畫、音樂、雕刻等藝術能力。同時還證明了通過對右腦的開發可以促進左腦的發展[1]。1993年美國心理學家勞舍爾等人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音樂與空間作業的表現》的文章,文中勞舍爾等人邀請大學生聆聽音樂,然后對他們進行智商測試。結果發現大學生在聽了十分鐘的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之后,他們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明顯提高。[2]
2.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性情德行。恬靜安寧的音樂可以緩解人的精神壓力,產生愉快的心理感受;淡雅深遠的音樂可以教化人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柔和清幽的音樂可以凈化人的心靈,塑造健全的人格。音樂使人潛心思考、思維敏捷、意志力增強,進而對人的情操、性情和德行產生作用。音樂可以使學生感知音樂世界的浩渺繁盛,在沉重的課業負擔之余享受片刻的解脫,繼而對生活保持飽滿的熱情和活力。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欣賞樂曲時,因為各自不同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經驗,學生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內心感受和聯想,進而拓展想像力,而豐富的想像力又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正致力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音樂鑒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在促進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上的作用不容小覷。
1.教學目標模糊。音樂鑒賞課程作為選修課程,其教學目標相對于必修課程而言較為模糊、不明確。教師在備課時,通常選取一些歐洲古典樂曲作為講解內容,使學生對經典樂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認識。授課時一般基于單一的詞語理解層面的音樂知識,并未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感知和實際體驗。
2.教學內容陳舊。高校教師在教授音樂鑒賞課程時一般會對材料進行分類,將教學內容以綜合性的“主題單元”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出來,使每一單元隱性地體現“音樂知識與鑒賞”內部的線性學科進展邏輯及其整體的認知結構,且能與審美原理、文化語境和相關學科方面構成合理的關聯[3]。但是,由于教師使用的教學內容幾乎全部都是歐洲古典音樂作品,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樂曲則很少涉及,這會使得學生的國際音樂文化視野比較狹窄。
3.教學方法單一。通常在進行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時,高校教師都是先對即將聆聽的樂曲作一個全面細致的簡介,包括作曲家的姓名、生活經歷、創作意圖、藝術風格和當時的社會背景,然后運用多媒體設備將樂曲播放給學生聽。除此之外,教師幾乎沒有使用其他教學方法。在聆聽之后,教師也很少征詢學生的意見,學生聽懂了多少,教師很難得到反饋。
4.教學設施匱乏。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師由于受教學條件的限制,通常難以將每一件樂器的真實面貌和音色音質展現給每一個學生。因此,教師多是從理論上講解每件樂器的性能、構造及善于表現的風格,然后讓學生聽一些由這些樂器演奏的樂曲。由于缺少對這些樂器的感性認識,學生不能快速準確地分辨各種樂器的音色,所以課后的收效總是不很理想。
5.環境支持不足。常規音樂鑒賞課的講授方式一般是就具體音樂作品進行講解,對實際牽涉到的學科內容如樂器分類、東西方音樂史和音樂的表現方式等,往往因為課時的限制無法全面觸及。因此,學生在接受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部分學生以前對音樂作品接觸較少,欣賞作品時比較茫然。
1.明確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要講究技藝方法,也應參雜一些哲學、美學、文學和歷史等藝術理論,通過中外不同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國內外優秀的音樂文化,提升其對音樂的品味、品鑒和品評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感受、理解和品鑒音樂的審美素質,開拓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2.更新音樂借鑒課程的教學內容。高校教師在教授音樂鑒賞課程過程中,可以適當地讓學生自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并與教學計劃有關的作品,這樣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出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加強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同時,音樂鑒賞課程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我國傳統的優秀音樂作品和歐洲國家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作品作為課程教學內容。
3.積極借鑒先進的教學方法。當前,國外比較受歡迎的DBME(Disciplined-Based Music Education)音樂欣賞教學是一種很值得借鑒的教學模式。它主要從創作、歷史、美學、評論四個角度進行教學,要求學生從一系列不同的角度來研究音樂作品,從而增強他們的洞察力,促進他們積極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這種模式中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授和聆聽樂曲的教學方法相比,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4.改善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設施。當前高校在進行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時,采用的最多的是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教師將圖像、文字、音頻和視頻等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生動直觀的展示,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完備的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設施是十分必要的,高校要盡力改善教學的設施設備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5.營造良好的音樂教學氛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不僅與教師的課堂教學有著密切聯系,校園教學環境和音樂氛圍也會對學生的音樂修養產生影響。所以,音樂鑒賞課程教師應當積極拓寬課外教學實踐的渠道,努力尋求高校管理人員的協助和支持。學生只有處于一個有著良好音樂文化氛圍的環境中,才會吸收更多的音樂知識,提升自身的音樂文化修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了,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效果必然會有很大的提高。
[1]崔麗君.普通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的意義[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0(6):140-141.
[2]胡曉琳.音樂鑒賞課在普通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黃河之聲,2008(9):48-49.
[3]馮堅.高校通識“音樂知識與鑒賞”課程的理念與方法更新[J].北方音樂,2010(2):18-19.
book=26,ebook=26
J605
A
1008-178X(2012)07-0184-02
2012-04-11
楊春林(1971-),女,廣西南寧人,廣西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聲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