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梅
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的成因及策略研究
楊桂梅
從女大學生心理的角度分析在就業中存在的 “角色選擇”帶來的矛盾心理、就業競爭引發的自卑心理、期望過高造成的攀比心理、就業受挫產生的焦慮心理、缺乏自信導致的依賴心理的各種心理困惑成因,可以對解決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和作法進行探究。
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
即將畢業的女大學生,面臨著人生一次新的重大抉擇,在多種就業機會面前猶豫不定,顧慮重重,陷入到無法選擇的困惑之中。對于剛找工作的女大學生來說,什么工作都可以,但是總想挑選一個最好的,因此,很難做出選擇。其主要表現:一方面有的想盡早進入社會,以明確自己的工作方向;有的還想繼續深造學習考研究生,進一步拓展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有的想找一個經濟收入高又相對穩定、工作環境舒適又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崗位。所以“角色困難”帶來的矛盾心理是女大學生就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自卑心理是指個體由于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產生的對自我認識上的態度體驗[1]。表現為對自己的綜合能力或品質評價偏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是自我情緒的一種體驗形式。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有個別女大學生因著裝和相貌不如人,而不敢正視自己。尤其是來自父母離異家庭和邊遠貧困山區的女大學生,極易出現自卑心理而缺乏就業競爭的勇氣和自信心,在求職過程中,不能主動抓住就業機遇的心理準備,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各方面的評價,顯得多疑而特別敏感,面對用人單位時會出現心理緊張、膽怯、語無倫次的情況,導致不能向用人單位全面地表現自己的才藝和實際能力。這些女大學生一旦在就業競爭中落選,引發的自卑心理就會更加“變本加厲”。
近年來,據中國教育網調查資料統計,女大學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1997年女大學生在高校所占比例為37.32%,2005年達到了47.08%。[2]女大學生走進高校學習的數量不斷增長,社會上提供適合女大學生就業的崗位卻緩慢增長,這與社會上的人才需求形成了矛盾。由于社會上提供給女大學生就業的各種高層次崗位有限,不能滿足女大學生數量增加的需要,會有一部分女大學生要到低層次崗位就業。如果女大學生把就業標準一直定位在高層次崗位上,就會導致女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從女大學生自身的原因看,有的女大學生認為在校期間我學習成績好,專業技能強,獲得的榮譽證書多,自身的氣質好,服飾比較時尚以及素質條件比較優越,就應該走進事業單位、中外合資企業、大機關捧到夢寐以求的“金飯碗”。持這種心理的女大學生容易過高地估計自己,從而造成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的攀比心理,往往以想象代替現實,致使自己擇業的標準與現實生活形成很大的反差。由于女大學生接觸社會較少,不能冷靜與理性地分析目前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更沒有認真地思考過現實就業的困難。到頭來這種期望過高造成的攀比心理會使自己在就業中受挫。
焦慮心理是個人對環境即將發生的變故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并為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引起的擔憂情緒[3]。常態的心理緊張能引起高度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不加以及時調整和排除,就可能致使心理、言語和行為上的失常。即將畢業離開學校的女大學生中說得最多的就是“四年過得太快,還沒學什么,就畢業了,工作又難找”等等。如果這部分女大學生在就業中受挫,極易產生浮躁、猜疑、憂愁等不適的反應,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
畢業之前的一些女大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上表現出松懈、渙散的態度,等待和觀望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對自己就業的關注程度:一種是無意識的效仿和依賴大多數的從眾心理,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不是通過自己理性分析現實的就業情況作出切合實際的就業選擇,而是見其他同學去大都市自己也跟著瞎湊熱鬧,缺乏自信和獨立的見解;另一種是依賴政策和父母,女大學生中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對政策和家庭有一種明顯的依賴傾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波動過大,選擇就業或到大城市,或留到父母身邊,不愿意到交通閉塞、經濟和文化落后,條件比較艱苦的基層工作,在就業中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以致影響自身就業。
女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困惑是內因通過外因起作用的結果。女大學生內因是指個人心理健康意識的強弱,智力、思維、特殊能力的高低,以及興趣、態度、理想、信念、價值觀的認識等。外在因素是指就業環境機制的合理程度,運氣、個人氣質、性格、個人基本需求的滿足與否等。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心理困惑問題,一方面要求女大學生加強心理修養,全面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努力提高自身在就業中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就業引導、指導和拓寬就業渠道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切實改變誘發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外在因素。
1.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正處在青春期成長階段的女大學生,不論是從身體條件,還是行為規范,還是個人情緒、情感等心理上的表現形式也處在上下波動的變化中。由于大多數女性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沒有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經歷,從小就養成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更沒有經過生活的磨練,逐漸形成了心理不成熟。因此,對新時期女大學生從情感、行為到理智要進行傳統的道德文化學習。
2.培養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作為新時期的女大學生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并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及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把新時期城鄉建設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視為自己成長成才的條件,無疑也是用人單位選人用人的首要要素之一。總之,女畢業生擁有自立、自尊、自愛、自強的品質是擇業的關鍵,即使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也能保持旺盛的情緒和意志,在遇到不順和挫折時能正確調整心態,并仔細查找失敗原因和總結經驗教訓后去迎接新的挑戰。
3.訓練不氣餒、不放棄的毅力。毅力是女大學生為達到預定的就業目標而自覺克服困難,努力實現的行動。在就業中遇到困難時,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永不放棄的毅力是女大學生具備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女大學生在就業中遇到困難和失敗時要有知難而進的決心。如果女大學生意志薄弱,不敢于競爭、善于競爭,面對困難總想繞著走,喪失自信心,是無法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的,也是當代女大學生不合格的表現。總之,不氣餒、不放棄的毅力是新時期女大學生就業時必須具備的品質。
4.不斷提高女大學生適應社會就業競爭能力。女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指她們在多年學習生涯中積累的具有戰勝競爭對手和體現自身價值的能力[4]。女大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目標,練就良好的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學會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參加活動,培養與他人合作的團隊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只有這樣,女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就業競爭中,才能全面地展示自我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1.培養女大學生樹立就業自信心。以女大學生的情感培養為基礎,以自我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為突破口,學校一方面要引導女大學生樹立自信心,在學好理論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生活閱歷,練就適應社會需求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指導她們隨時關注時事政治,了解社會就業動態,樹立敢于迎接挑戰、不怕吃苦的精神,培養自己寬容和豁達的胸懷,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目標,削減在就業競爭中緊張感,消除心理困惑。
2.悉心關懷,構建女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心理咨詢中心。從高校實際出發,悉心關心女大學生的成長,加強女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建立女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用“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及時掌握和排解她們就業心理壓力帶來的困惑,幫助女大學生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一方面優化女大學生成才環境,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設置專業結構,開展雙學位教育,并結合地方城鄉一體化經濟文化建設發展和市場變化進行專業調整和轉化,促進活學活用。高校要走出去,請進來,擴大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給女大學生創造在校期間走進社區、企業、農村等社會實踐的大舞臺,逐步實現強基礎、寬專業、育通才、廣就業的辦學思路,為基層培養和輸送高素質的人才,也為女大學生的就業提供心理依靠,緩減女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中心,從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看,出現心理障礙的比例約占30-40%[5]。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女大學生心理衛生知識的宣講和咨詢,幫助她們解決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使之更好的適應就業環境,保持心理健康。第三方面要加強對女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開設考研輔導、咨詢、答疑和解惑的專題講座,幫助女大學生創造繼續深造學習的機會。
3.擴展就業渠道,規范女大學生就業市場秩序。從整個社會出發,社會各界要高度重視女大學生就業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和完善措施,改變和消除對女性大學生用人觀念,提高女大學生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營造女大學生就業的大環境,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就業機制。高校要積極配合社會各界注重女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家長要協助和正確引導女大學生到基層去工作,這樣,才能提高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水平,減輕就業競爭激烈或用人單位期望值過高給女大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首先要擴展女大學生的基層就業渠道,開導女大學生。進社區、考村官和自主創業等是解決高校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各級人民政府要抓住西部大開發、城鄉一體化建設、街道社區文化建設和農村文化建設的有利契機,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廣泛吸納女大學生就業。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女大學生就業政策,為女大學生就業提供社會保障,進一步規范女大學生就業市場秩序,建立專門的女大學生就業監管機構,高校要有針對性的聯系用人單位來校舉辦現場就業招聘會,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力市場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信息互動平臺,更好地為女大學生服務。
[1]李玉運,賈治輝.高校畢業生心理問題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2.
[2]鄭靜.女大學生就業的弱勢原因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6.
[3]劉天,賈妮燕.儒家道德教育對高校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7.
[4]周長群,王立明.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5]姚美紅.高校教務管理人員心理不適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J]教育探索,2006.1.
責任編輯:郭一鶴
G473.8
B
1671-6531(2012)04-0007-02
楊桂梅/四川文理學院音樂系助理研究員(四川達州6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