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旗
實施高校孝道教育論略
張 旗
孝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傳統道德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代社會的多元價值理念沖擊著傳統的孝道觀,大學生的孝道觀淡薄,需要根據大學生孝道觀存在的問題,實施孝道教育,以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孝道文化。
大學生;孝道;孝道教育
孝道在傳統的道德體系和人們的道德意識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正所謂“百善孝為先”。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包括孝道在內的傳統道德體系受到了多元化思潮前所未有的沖擊。大學生的孝道觀念在弱化,加之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傳統文化教育,使得大學生普遍沒有真正理解和接受孝道觀。對此,需要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
所謂孝道就是尊祖愛親的道德,并由此而衍生出的博愛、善良和美好的道德。孝道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人子女孝敬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這里的孝首先是奉養,奉養是孝道第一要義;二是一種個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的倫理公德。
傳統孝道具有其普適性,同樣也有歷史局限性,要辯證地理解傳統的孝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當前,在大學生中加強孝道教育,具有傳承優良的道德思想的重要意義。
1.正確的孝道觀能夠促進大學生家庭和諧。將孝道觀融入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中,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孝道觀,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作為道德基礎的孝道的含義,使得大學生能在對父母和親人的自然感情基礎上,培養出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孝心和孝情。在接受愛的同時懂得回報、感恩和施予,促進家庭關系和諧。
2.孝道教育能規范大學生的道德行為,提高其綜合素質。孝道是一種道德修養和行為規范,《孝經·開宗明義章》指出:“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在高校開展孝道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規范道德行為,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促進誠信的品格、愛國主義思想的養成。
3.孝道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營造友善的人際關系。孝道是社會的倫理公德,樹立大學生的孝道觀能夠幫助大學生產生廣敬、博愛之心,對于他人的態度往往從孝親推而廣之,把尊老愛幼從家庭推廣至社會,以孝道來泛化愛心,使人際關系和諧融洽。
4.孝道教育是傳承優良傳統,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之一。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基礎和核心,對于中華民族的國民性產生了根源性、本質性的影響。我國古代教育人愛國守法的方法卻是由提倡孝道而派生出來的一種精神產品,具有深層次的、長久的生命力。對大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優良傳統文化,保留民族的文化個性,使孝道文化成為民族的靈魂。
1.普遍缺乏孝道意識。由于中國目前九成以上的城市兒童為獨生子女,使得子女在家庭中受到兩代人的共同呵護和寵愛,養尊處優,子女難以形成對父母、對他人的關懷和愛。無論在思想意識、行為規范、責任和情感上都缺乏對父母的孝敬和尊重。
2.以自我為中心,個人意識強烈。正是因為目前我國大部分家庭的構成模式,子女在家庭中的物質和情感的需求得到一味的滿足,導致其嚴重缺乏集體意識和包容精神。當個人意識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和矛盾時,缺乏對集體和他人的包容精神,個人意識強烈。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方式往往選擇極端的方式,而不考慮父母、家庭以及社會的情感和責任因素。
3.責任感嚴重缺失。對父母、家庭及社會的責任感是孝道的核心價值之一。而當代的大學生追求個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重視自我意識的滿足,忽視父母、家庭對其的期待和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致使責任感嚴重缺失。
1.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子女成為家庭的核心,得到兩代人的傾力照顧和寵愛,導致家庭中尊老不足而愛幼有余。往往祖父母一代不懂教育,過分溺愛,導致大學生自幼就沒有樹立起孝道觀念。孝道觀在最基本的且每天生活的家庭中難以得到體現和引導,而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難以樹立起正確的孝道觀念。
2.學校教育的忽視。目前基礎教育重視應試教育,孝道教育得不到重視。在高校知識和技能教育成為核心和根本,德育尤其是孝道教育被忽視,孝文化的傳播幾乎停留在小學教育中的“孝”的言論和故事層面,而對于更深層次的孝德含義沒有去發掘和傳播。
3.社會不良風氣影響。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加大,西方各種思潮和多元化思想涌入,社會文化輿論環境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加之對傳統思想的誤讀和誤解充斥著大學生心理,使得尚未完全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難以抵御一些社會不良風氣,喪失了基本的孝道觀。
1.將孝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兩課教學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孝道是道德的基礎,那么孝道教育理應歸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并提高孝德教育在傳統道德教育的比重。兩課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應在兩課教育中通過開展討論、主題座談會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直接參與到孝道教育中,在互相感染的過程中增強對孝道觀的認同感。
2.家校結合引導大學生踐行孝道觀。在孝道教育中,家庭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孝道教育的基礎和保障。同時家庭也是孝道教育的實踐和檢驗的理想場所。高校可以在大學生入學或其他階段邀請家長參與高校的孝道教育中,對家長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引導家長的情感傾注于教育方法向良性的方向發展。
3.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是多年沉淀的校園認同的價值標準,對于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有滲透和同化的作用。有效地發揮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孝道觀教育,通過孝老愛親等傳統節日,開展孝道教育主題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和理解孝道的含義,以強化孝道意識。
4.孝道教育要注重結果評價。對于孝道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單一的書面考核形式,孝道教育是情感和意識的教育,是無法通過書面形式和學習成績考核的。因此如果要達到對孝道教育課程目標,必須把孝道教育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包括學習生活、日常交往、家庭生活、社會實踐等均列入考評范圍。在考評中,將學校、家庭、社會的綜合評價結合到一起,讓每個大學生都能切實感受到孝道的重要性,進而形成穩定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將孝道變成內心的意識驅使,而非外界的壓力。
[1]袁麗華,郭會平.淺析中國孝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重構[J].社科縱橫,2009,(2).
[2]肖海平.孝文化的承繼與學校教育[J].孝感學院學報,2009,(1).
[3]郭云芳.孝文化與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5).
[4]趙建.論傳統孝道的情感因素對青少年德教的啟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10).
責任編輯:賀春健
G641
B
1671-6531(2012)04-0009-02
張旗/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遼寧阜新1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