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
依托圖式理論淺析英漢翻譯中邏輯推理能力運用的重要性
白曉紅
在翻譯過程中邏輯推理的至關重要,解析邏輯推理的表征依據及其優化條件,有助于翻譯者提高推理能力,從而提高翻譯的水平。
翻譯;推理能力;語言轉換;圖式理論
翻譯是一項綜合性的語言活動,翻譯能力是譯者綜合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同于其它的語言輸出形式,它是對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的綜合檢驗。翻譯是一項復雜的雙語轉碼的活動,它不僅是兩種語言符號的轉換,還涉及到兩種語言中兩種文化的溝通。語言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表達法和習慣用法的差異,可以追溯到更深層次的思維方式的差異。由于翻譯思維本身是一種邏輯思維,提高邏輯推理能力便成為提高翻譯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
邏輯推理指的是從已知的或假設的事實引出結論。一般而言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概率推理以及類比推理等,這里所說的推理是指將兩個或者更多的知識中位聯系起來,利用相互之間的關系引出新的判斷的思維過程。
譯文的布局得體與否是保證譯文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布局,從語篇角度看,主要指文章的段落安排。一般來說,原文的某篇布局是作者按照自己的邏輯思維、風格習慣著意安排的,已成定勢,不宜打亂重排。但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不同,為了更能忠實地表達原文內容,局部調整不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一般來說,英語的自然段比較短,二三句語義相關的話放在一起即可成段。有時,為了突出某一內容,一句成段的現象也不少見。漢語的自然段一般大于英語的自然段,因為漢語強調段落中心意思的單一性和完整性。鑒于上述情況,翻譯時需要運用邏輯方法對原文進行分析,把意義相同、相連,反映同一中心內容的段落合并,譯成漢語一段。
語言是思維的重要載體,許多語言現象產生的原因必須從思維與語言的關系去找。思維方式制約著表示概念的詞或詞組形式,也制約著表達判斷的句子和表達推理的句群的結構和排列順序。因此譯者需要用思維科學和他已經掌握的語法知識,去判斷和推理詞與詞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句子各部分之間的復雜關系,推斷出其語義和整體語義結構;同時要運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有關領域的認識源語,推斷出語際間各種邏輯關系和客觀規律。按照巴黎釋義派的理論,翻譯可被劃分為三個層次,即翻譯詞的本義、翻譯話語或句子的含義和翻譯意義。
在英漢翻譯的過程中推理不僅能夠促進對源語的字面理解,有助于詞義的提取使讀者能夠利用語言知識理解文字符號的表層結構的意義,而且能夠促進讀者依據個人經驗、文化背景知識對源語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推理判斷,從而將源語意義的表層結構轉化為深層結構,最終達到翻譯有效度的目的。其中,在詞義的選擇、句子的理解和語篇理解方面,都需要邏輯推理能力的介入。
在翻譯過程中,首先碰到的問題是選義。英語中一詞多義、漢語一詞多義,這是常見的語言現象。邏輯實證主義者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姻曾指出:“詞的意義在于它在語言中的用途。”因此,有時對詞義的理解不應拘泥于詞典上的釋義,也不能單靠語法評析,而應根據其特殊語境,通過評析句中及句際間顯性的或隱性的邏輯關系,才能完成對該詞義的準確判定。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如果置有關語境于不顧,望文生義,致使譯文產生邏輯矛盾,不能自圓其說,或文不對題,物不應景。
眾所周知,翻譯至少有兩大階段:理解階段和表達階段。所謂理解階段是譯者對原文深入透徹的理解,所謂表達階段是譯者用目的語完美地表達原文的意思。以英譯漢為例,譯者首先充分理解英語原文的意思。理解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其中文史作品的翻譯是最為復雜的。譯者僅僅精通英語是不行的,如果對原文的背景知識,對原文作者的觀點立場,對原文作者的語言特色把握不足,在用漢語表達時,就會出現偏差,甚至錯誤。而在表達階段,譯者必須按照中國人的邏輯思維方式去重新組織話語,譯文才會順暢。
一個正常的語篇總是有其內在的邏輯。根據夸克的理論,語篇的關聯手段有語用和語義暗示、詞匯手段、韻律與標點、語法手段等等。英語中往往使用較多的銜接詞體現顯性的邏輯關系,但同樣存在語義暗示、標點、語法等手段體現的隱性邏輯關系。要想對語篇整體理解,需要正確把握這些顯性和隱性的邏輯關系。譯者在理解時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視句際之間、句段之間和句篇之間的邏輯關系,造成對源語的錯誤解讀。
1.命題。語言信息是以命題的形式來表征的。這是當前許多認知心理學家對事物的意義如何在人的記憶中得以表征最為流行的觀念。認知心理學家將命題看作是陳述性知識的最小單元,即一個命題大致與我們頭腦中的一個觀念相當,一個命題總是有一個關系和一個以上的論題,一個句子可以有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命題構成。句子中的動詞、形容詞和副詞代表關系。因為在有些時候,論題與論題之間的關系是可以被確定的,所以在英漢翻譯中,對于多義的選擇,則可以根據命題之間的搭配關系來判定中詞的意義。
2.命題網絡。命題代表了觀念本身,人是用命題而非句子將言語信息貯存下來的。而人在長時記憶中的任何信息中都不是孤立的,其中分享命題的若干命題會發生相互聯系,構成了人推理及解決問題的基礎。這種對信息的表征方式稱為命題網絡,存在著層級關系,或者稱作上下位觀念。翻譯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通過上下位的關系對中詞進行概念上的替代,可以通過命題網絡的形式,對所涉及的觀念進行激活傳遞。
3.根據圖式表征來推論。圖式是一種記憶結構,它既包括語言、文化、民俗等其它領域的知識,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經反應模式。任何語言材料,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本身無意義,它只指導聽者或讀者如何根據自己原有的知識,恢復或構成意思。根據這一理論,英語學習首先是輸入一定的信息,語言信息的輸入可以通過聽覺接收語音,也可通過視覺接受文字;然后在記憶中尋找能夠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當足以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說產生了理解,最后再通過文字或話語進行輸出。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進行表達的過程,這種過程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語言活動,但從翻譯的主體即譯者的角度來說,翻譯實質上是一種思維活動。在這一思維活動中,譯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個重要的環節,即圖式的轉換。因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對源語圖式進行正確解碼才能達到“信”,同時還必須將解碼了的源語圖式恰到好處地移植到目的語中去才能達到“達、雅”,也就是說,翻譯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圖式轉換的過程,翻譯的核心就在于譯者在腦海中構建好“圖式文本”,即對源語進行正確的解碼。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在對源語文本所承載的信息進行正確的解碼之后,能否構建出上乘的譯文,其關鍵在于對譯語的編碼,這一編碼的效度在于它能否讓讀者最大限度地從譯語中得到源語轉達的信息。根據國外語言學家的研究,閱讀理解的關鍵在于成功地激活讀者腦海中與閱讀材料(譯文)有關的圖式。而在閱讀過程中不能激活與文本(譯文)相應的圖式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譯者)在文本中不能提供充足的線索,使閱讀者不能成功地激活自己已具備的圖式;二是閱讀者本身不具備與文本相關的圖式。因此,在譯語編碼的過程中,譯者應盡可能解決好這兩個問題。
圖式現象充分體現了人們利用已有的認知結構在處理外界信息時的主動作用,這種作用貫穿于信息加工的全過程。在理解翻譯文本時,譯者往往需要根據上下文所提供的線索對相應圖式進行分析、判斷和修正。人們的先存知識越豐富,大腦中建立的圖式就越多,圖式越多,解譯新知就越容易、越準確、越快。
推理是一種思維技能,思維技能是程序性知識的范疇。而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本來就是相互作用的。翻譯也是一種動態過程,通過譯者將一種文字的含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它將一種語言載體所承載的信息輸入另一種語言載體,即用目的語去傳達原語文本的意義。在作者—譯者—譯文讀者這樣一條完整的翻譯鏈中,信息的傳遞具有雙向性,譯者首先理解源語,然后考慮譯文讀者的可接受性,譯成具有交際效果的譯文。在這個過程中,邏輯推理能夠促進譯者的理解源語,從而提高譯語質量。但是推理的運用也是離不開相關的陳述性知識。因此筆者認為如下幾個條件能優化推理的進程。
一是熟悉運用推理的表征依據。如果缺少推論的基本線索,沒有使用推論的意識,那么讀者根本不可能運用推理從而發揮推論的作用。
二是掌握與翻譯過程中有關的所有陳述性知識,包括關于詞匯和語法的語言知識,即譯者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及運用語言的能力;關于文章中與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內容圖式,即包括關于某種文化的知識和文章中涉及的有關學科或專業方面的知識;關于篇章結構的知識的語篇知識,即指對文章的格式安排、結構排列等的熟悉程度。翻譯活動是結合源語作者和譯語讀者的不同思維特征和文化特征進行譯碼的過程,因此譯者所具備的相關知識越多,推理就越容易實施,重新組織譯語也就越順利。
三是在推論過程中實行理解監控策略。推論是有意識控制的策略,不可能完全達到自動化水平,需要靈活性,表現出多樣性。在推論中往往不是利用一個表征來進行推論,而是幾個表征、幾個方法同時啟用。所以譯者必須在翻譯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及其結果進行認知與調控,在翻譯中靈活使用概括精致等手段,對于源語重新組合和調整從而更加適合于譯語的語言表達習慣。
語言與思維密切相關,語臺是思維的主要表現形式,中英兩國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兩種語言在表達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翻譯過程中,在領會源語意圖之后,譯員不必拘泥于原文,而是要考慮目的語的思維習慣,通過思維方式的轉換,運用適當的翻譯手段,使譯文地道、自然,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
1.姜邱焰.安徽電了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08,(6).
2.王志軍.如何提高閱讀能力[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
3.劉瀟,李孝奎.圖式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雙語學習,2007.
4.牛新生.論英語專業學生英譯漢實踐中的“翻譯癥"[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7).
5.葉邵寧,鄧英華.翻譯中思維的轉換[J].上海科技翻譯,2003,(3).
6.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黃雁.圖式理論在翻譯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2,(1).
8.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v Press,1994.
責任編輯:賀春健
H306
B
1671-6531(2012)04-0022-02
白曉紅/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講師,碩士(遼寧大連11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