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韜,肖 洋
淺析英漢翻譯過程中的理解和表達
趙婧韜,肖 洋
英漢翻譯的核心是理解和表達。其中理解是基于上下文,對詞匯含義、句法結構、慣用法、邏輯關系和文化背景的全方位的理解。而表達則是譯者采用直譯或意譯的方法將從英文原文所理解的內容用中文重新表達出來。只有正確理解原文才能做到確切、通順的表達。
英漢翻譯;理解;表達;直譯;意譯
我們研究翻譯,往往將原文和譯文進行對照,看其是否符合忠實、通順的翻譯標準。但這歸根結底,只是對翻譯成果,即譯文的研究。而翻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既是結果,也是過程。奈達的著名翻譯理論著作《Towardsa Science ofTranslating》題目中用的是Translating,而沒有用Translation,意在強調翻譯過程。Hatim和Mason指出,我們能分析檢查的知識決定過程的結果,這種結果是翻譯實踐產生的成品而不是翻譯實踐本身。貝爾更是進一步提出,忽視翻譯所涉過程的研究可能是導致翻譯理論近年來停滯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知道,翻譯的過程是正確理解原文和創造性地用另一種語言再現原文的過程,大體上可分為理解、表達和校核三個階段。其中理解和表達是英漢翻譯過程的核心。
理解主要是通過原文的上下文來進行。譯者必須從上下文的關系中來探求正確譯法。所謂上下文可以指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也可以指一章、一節,以至全文或全書。對原文透徹的理解是確切翻譯的基礎和關鍵。
(一)理解語言現象
譯者必須上下有聯系地理解原文的詞匯含義、句法結構和慣用法等等。例如:
1.It will strengthen you to know that your distinguished career is so wildly respected and appreciated.
譯:當您認識到您杰出的事業是如此廣泛地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贊賞時,您就會為自己增添力量。
原句引自美國總統尼克松一九七二年寫給病危中的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的慰問信。有人曾把句子誤譯成“這樣會使您更加認識到,您的杰出的事業是如此廣泛地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贊賞”,原因是他把不定式短語to know that…appreciated錯誤地當作will strengthen的狀語短語,沒有看出這不定式短語是句子的主語,由先行詞it作代表。由于對原文句子結構缺乏正確分析,以致理解錯誤,表達錯誤。
2.It hasbeen four yearssince I smoked.
譯:我戒煙四年了。
有人因不理解since在這種情況下的慣用法——即since從句中的過去時聯系動詞was或were是指一種狀態的結束——因而把原句誤譯為“我抽煙四年了”,和原文意思完全相反,錯誤的理解導致錯誤的表達。
(二)理解邏輯關系
為了透徹理解原文,譯者往往還得上下有聯系地理解原文的邏輯關系。有時原文里的一個詞、一個詞組或一個句子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意思,就得仔細推敲,分析來龍去脈,估計實際情況,根據邏輯推理來決定哪一種是確切的譯法,邏輯關系有時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按原文語法關系不能理解的問題。例如:
1.He istoo clever for us.
這句話可以有兩種意思:對于我們來說,他真是太聰明了;對于我們來說,他過于聰明了。很顯然,第一種翻譯是褒義,而第二種翻譯是貶義。
2.That’sall I want to hear.
這句話也可以有兩種意思:這就是我想聽到的;我已經聽夠了。這時,譯者必須從上下文來推理,選用一種合乎邏輯的譯法。
(三)理解原文所涉及的事物
往往有這種情況,譯者能正確地分析原文的語言現象和邏輯關系,但由于對原文所涉及的客觀事物,特別是一些特有的事物、歷史背景、典故或專門術語等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就翻譯不出來,或勉強譯了別人也不懂它的意思。例如:
Although they know it isnot easy to reform the Augean stablesof the society,they are still trying to do it.
譯:雖然知道要改革社會的陳規陋習不是那么容易,他們仍然在努力地做。
奧吉亞斯的牛圈的意思是非常骯臟的地方。傳說奧吉亞斯是古希臘西部厄利斯的國王。他有一個極大的牛圈,十分骯臟。因此,在本句中奧吉亞斯的牛圈指的是社會的陳規陋習。
表達階段是譯者把自己從原文所理解的內容用譯入語重新表達出來。表達的好壞主要決定于對原文的理解的深度以及對譯文語言的修養程度。表達是理解的結果,但理解正確并不意味著必然能表達得正確。在表達上還有許多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直譯和意譯。
(一)直譯
在回顧了中西各自關于直譯意譯的論爭后,劉重德曾對直譯作了如下的界定:在翻譯過程中,以句子作為翻譯的基本單位,同時亦考慮到整個篇章;力圖再現整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風格,盡可能保存原作的修辭手法與主要句子結構,如SV、SVO、SVC等。
不難看出,這是一個以句子為本位,同時又基于翻譯工作和實踐的定義。但就英漢兩種語言而言,要保持句子內部結構的對等,似乎比較困難。或許,這與作者希望通過直譯達到如下三個目的有關:一是要忠實原文的思想內容;二是要反映異國風味;三是要吸收新的表達方式。同時,這也體現了魯迅先生的翻譯思想對其產生的影響。
由此可見,我們在采用直譯進行英漢翻譯的過程中,應在中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是保持原文的比喻,以及民族和地方色彩等。
由于采用了直譯的方法,許多詞匯漸漸被中國人廣泛接受,如dark horse“黑馬”、software“軟件”、cold war“冷戰”等。
(二)意譯
每一個民族語言都有它自己的詞匯、句法結構和表達方法。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譯法處理時,就應采用意譯法。當然意譯不是任意亂譯。意譯要求譯文能正確表達原文的內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例如,the milky way這一詞語的翻譯。若將the Milky Way直譯成“奶路”反而讓人費解,應此將其意譯成“銀河”更為確切。可見有時為了忠實于原文的意思,不得不在字面上作較大的改變,尋找一個能夠表達其真正含義的相應的表現法。
(三)直譯和意譯的區別
在直譯中,忠實于原作的內容應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忠實于原作的形式,再次是翻譯語言的流暢性和通俗性;而在意譯中,忠實于原作的內容應放在第一位,翻譯語言的流暢性和通俗性位居第二,但意譯并不局限于原作的形式。可見,直譯與意譯都注重忠實于原作的內容。當原文結構與譯語結構不一致時,仍字字對譯,不能稱為直譯,是“硬譯或死譯”,即形式主義。憑主觀臆想來理解原文,不分析原文結構,只看字面意義,編造句子也不能稱為意譯,是“胡譯或亂譯”,即自由主義。由此可見,直譯和意譯各有所長,可以直譯就直譯,不可以直譯就采用意譯,甚至雙管齊下,兩者兼施,才能兼顧到譯文的表層結構和原文的深層意思。
在翻譯實踐中,理解是表達的前提,不能正確地理解就談不上確切的表達。但譯者在理解的時候,他已自覺不自覺地在挑選表達手段;當譯者在表達的時候,他又進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處理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篇文章時,譯者往往需要從英文到漢語,從漢語到英語,反復推敲,仔細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英漢翻譯。
[1]Basil Hatim and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gman,1990.
[2]Eugene A.Nida.Towardsa Science ofTranslating〔M〕,Leiden E.J bill,1964.
[3]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4]范仲英.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郭一鶴
G650
B
1671-6531(2012)04-0139-02
趙婧韜/湘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湖南師范大學翻譯碩士(湖南湘潭 4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