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咸寧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咸寧437100)
從20 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氣候變化談判成為繼WTO 國際多邊談判和活動之后的又一全球關注的焦點,每年召開的氣候變化大會都要圍繞溫室氣體減排問題進行談判,并達成相關的氣候協(xié)議。人類生產活動中產生和排放的CO2導致全球氣候不斷變暖,氣候變化問題從一個全球環(huán)境問題演變?yōu)橛绊懜鲊洕沙掷m(xù)發(fā)展的重要經濟問題,并對國際貿易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為降低由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負面效應,以減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為核心,以實現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的新型貿易政策工具——“碳標簽”應運而生。
碳標簽(Carbon Labelling)是指為了減少商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在產品標簽中以量化的指標標示出商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顯示該商品的碳信息,從而引導消費者選擇和購買更加低碳的商品,促使企業(yè)采用各種措施減少碳排放,達到緩解氣候惡化的目的。而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業(yè)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的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例如核算一包薯片的碳足跡,從土豆種植、采購、運輸、生產到銷售,生產企業(yè)要對整個過程中產生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作細致調查,確定估算方法,計算出產品準確的碳排放數據。
目前國際貿易中碳標簽的使用還處于初級階段,但隨著各國對低碳環(huán)保和氣候變化等問題的關注日益加強,以及碳標簽在推動降低能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巨大潛力,碳標簽在國際貿易商品中的推廣和應用將是大勢所趨。發(fā)達國家由于環(huán)保水平更高,更加積極設置廣泛而嚴格的環(huán)保標準和標志要求,其對碳標簽制度的適應性相對較強,而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由于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相對落后,產品的碳足跡往往較高,若出口產品被發(fā)達國家強制加注碳標簽,則容易引發(fā)更多的貿易摩擦。
碳標簽要在國際貿易中得以廣泛應用并達到其既定目標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要有簡單透明、準確有效且成本較低的碳標簽認證體系,以降低發(fā)展中國家企業(yè)的成本負擔;二是對于生產者和消費者而言,生產者要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來接受碳標簽制度,并把使用碳標簽作為企業(yè)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作為消費者則應具有較強的環(huán)保意識,改變傳統(tǒng)的消費習慣和購買方式,更多地選擇低碳商品;三是相關的國際機構應制定合理的碳標簽制度和標準,在減少商品碳排放的同時避免其成為新的國際貿易壁壘。
20 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溫室氣體減排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自2007年英國政府率先推出產品碳標簽制度開始,國際上有關碳標簽的討論就不斷升溫,許多國家都在積極宣傳和推行碳標簽。實行碳標簽制度,鼓勵企業(yè)向消費者承諾降低產品的碳排放,并在生產的產品包裝上標識碳標簽,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選擇同類商品中碳排放較低的商品。
截至目前,英國、日本、美國、德國和法國等十幾個國家都已經推出了碳標簽制度。英國最大的連鎖企業(yè)特易購公司在2007年1月表示,其超市貨架上的所有商品都要標注碳標簽,如一瓶罐裝啤酒的碳排放量是120g。繼英國之后,其他國家也隨之積極推廣碳標簽。法國Casino 公司于2008年6月推出的“Group Casino Indice Carbon”碳標簽,其適用于所有Casino 公司的自售產品,并邀請約500 家供應商參與了該碳標簽計劃,并為他們提供免費的碳足跡計算工具。日本在2008年7月由其內閣出臺的《建設低碳社會行動計劃》中提出了建立計算產品的碳足跡系統(tǒng),以了解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德國也于2008年7月推出了碳足跡試點項目,目的在于為國內企業(yè)生產的產品提供碳足跡的評價方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國則推出了三類碳標簽制度:一是由Carbon Label California 公司推出的碳標簽,主要在食品中使用;二是由Carbonfund 公司推出的美國第一個適用于碳中和產品的碳標簽;三是Climate Conscious碳標簽,由Climate Conservancy 公司推出,旨在幫助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選擇較低碳足跡的產品和服務,培育環(huán)境友好型的市場機制,從而減少碳排放。此外,瑞典、加拿大、韓國和泰國等國家也在國內推廣使用碳標簽。實行碳標簽制度已成為國際貿易發(fā)展的新趨勢,也必將成為今后國際商品流通的通行證之一。
中國作為目前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主要貿易對象中的英、法、美和日等國家都紛紛制定和實施了相應的碳標簽制度,其涉及到的商品種類也在不斷增加,波及到我國出口商品比重較大的有服裝、農產品和日用品等商品。以全球零售業(yè)巨頭沃爾瑪為例,其全球10 余萬家供應商都被要求完成碳足跡驗證,影響波及全球超過500 萬家工廠,而這些生產企業(yè)一半以上都在中國。所以我國的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受碳標簽的影響較為明顯。
我國出口商品中的服裝、家電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大,產品附加值較低,企業(yè)在生產技術、加工工藝等方面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造成了出口商品對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高。同時產品的利潤較低造成企業(yè)資金匱乏,因此在短時間內沒有足夠資金獲取先進的減少碳排放的技術。如果發(fā)達國家強制要求對商品加注碳標簽,那么我國的出口貿易將面臨嚴峻挑戰(zhàn),相關產業(yè)也將遭受巨大沖擊。如果再加上碳標簽的認證費用,將導致企業(yè)的成本大幅增加,企業(yè)競爭力將大幅下降。一旦國外的消費者接受了碳標簽和碳認證的理念,這既有助于發(fā)達國家實現制造業(yè)回歸,還會大大削弱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據統(tǒng)計中國已連續(xù)17年成為世界上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一旦發(fā)達國家在世貿組織對碳標簽制度的實施還缺乏完善的環(huán)境與協(xié)調機制時,強制要求商品加注碳標簽,則容易使其成為一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從而引發(fā)更多的貿易摩擦。發(fā)達國家在國內推行碳標簽、碳認證漸成潮流,對其國內生產和消費將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發(fā)達國家由于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西方消費者對低碳產品有需求偏好,在碳排放方面有能力出臺高于國際標準的國家標準。由于國內技術水平較低,生產的產品往往具有較高的碳足跡,但是環(huán)保型的生產方法和技術需要較高的投入,又難以在短期內引進和采用。碳標簽就可能會被某些國家或商家濫用來設置技術貿易壁壘,使之成為貿易保護的有力工具,引發(fā)更多的貿易摩擦。
“碳關稅”是指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雖然目前世界上并沒有碳關稅的征收范例,但不排除未來個別國家單邊征收的可能性。如美國眾議院在2009年6月通過的一項征收進口產品“邊界調節(jié)稅”法案,實質就是從2020年起開始將對進口的排放密集型產品實施“碳關稅”。發(fā)達國家已實施的碳標簽及其認證制度能夠為進口商品碳排放量的核定和計算提供支撐,一旦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我國大量的高能耗出口產品,如紡織品、機電和原材料等都將成為碳關稅的課稅對象。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稱,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出口產品可能將面臨平均26% 的關稅,出口量可能會因此下滑21%。除直接影響產業(yè)發(fā)展外,征收碳關稅還將對我國的就業(yè)、勞動報酬以及居民福利等方面均產生負面效應。
碳風險將是企業(yè)未來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碳標簽制度的實行,可能會淘汰我國部分排放不達標的企業(yè)。但同時也應把握“碳標簽”制度給我們提供的機遇。
首先,碳標簽會為企業(yè)帶來更多的商機。我國出口產品中低附加值的商品比重較高,而隨著消費者對低碳環(huán)保商品的關注不斷加強,加注碳標簽的商品能夠比傳統(tǒng)的同類商品帶來更高的利潤。例如國際市場上,一件貼上碳標簽的T 恤衫,其價格比同類服裝高出2 倍以上。在對我國紡織服裝企業(yè)進行的一項調查中顯示:八成以上紡服企業(yè)愿意貼上碳標簽,四成以上企業(yè)認為碳標簽表明了新商機的來臨。因此,低碳產品在未來能創(chuàng)造巨大的市場價值,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碳標簽制度所創(chuàng)造的新市場,從而提高我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運輸是產品碳排放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我國應以碳標簽為契機,大力發(fā)展低碳運輸。據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在國際貨物運輸方式中,空運是產品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其“碳足跡”是陸路運輸的10 倍,是海洋運輸的50 倍。而海運是我國出口商品的主要運輸方式,目前我國的港口和集裝箱吞吐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海運船隊規(guī)模居世界第四,因此,“碳標簽”制度的實施為我國海運運輸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我們應在現有基礎上發(fā)展綠色航運,實現低碳國際物流。
碳標簽制度在世界各國的相繼實施對于我國商品出口的影響巨大,它對我國出口貿易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我國出口產品既有可能因碳排放過高而被發(fā)達國家市場拒之門外,我們也可利用它推進我國的低碳減排工作,以順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并扭轉我國長期以來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局面,進一步擴大出口貿易額,提高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種種跡象表明,碳標簽之戰(zhàn)可能隨時打響,從現在起我國生產企業(yè)和消費者應該加強低碳環(huán)保意識;加快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碳標簽認證體系和機構,在國內開展碳標簽的試點工作;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多邊貿易談判,爭取參與國際碳標準的制定;不斷關注發(fā)達國家碳標簽的實施和運作情況,減少對外貿易摩擦。在碳標簽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變被動為主動,適應未來低碳綠色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使我國的對外貿易更持久、順利地發(fā)展。
[1]吳潔,蔣琪. 國際貿易中的碳標簽[J]. 國際市場,2009(7).
[2]陳潔民. 碳標簽:國際貿易中的新熱點[J]. 對外經貿實務,2010(2).
[3]陳澤勇. 碳標簽在全球的發(fā)展[J]. 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