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妍
(安徽財經大學 商學院,安徽 蚌埠233041)
金融衍生品(financial derivative)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金融市場體系逐步完善的產物。但由于金融衍生品的品種數量眾多,又處于不斷發展中,目前還沒有一個被國際金融界普遍公認的定義。
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J·法博奇將金融衍生品定義為:“一些合同給予合同持有者某種義務或對某一種金融資產進行買賣的選擇權。這些合同的價值由其交易的金融資產價格決定,相應地,這些合約被稱為衍生品(derivative)。金融衍生品包括期權合約、期貨合約、遠期合約、互換上限與下限協議等”。
1994年8月,國際互換和衍生協會(ISDA)將金融衍生品描述為:“衍生品是有關互換現金流量和旨在為交易者轉移風險的雙邊合約,合約到期時,交易者所欠對方的金額由基礎商品、證券或指數的價格決定”。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將金融衍生品定義為價值由名義規定的衍生于所依據資產或指數的業務或合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金融衍生品是指根據某種基礎金融資產的預期價格變化而進行定值的金融產品,包含以下特性:
1. 派生性。金融衍生品的價格依賴于基礎金融資產,可以是貨幣、外匯、債券和股票等金融資產,也可以是金融資產的價格,如利率、匯率和股票價格指數等。
2. 遠期性。金融衍生品是建立在基礎變量的未來變化上的交易合約,其價格是以基礎金融資產的即期價格為依據,根據相關因素確定的同一資產的未來價格。
3. 虛擬性。金融衍生品是基礎金融資產的衍生物,是虛擬資本的虛擬資本,其中有許多產品已經同實際資產無關,具有一定的虛擬性。
4. 杠桿性。其顯著特點是交易采用保證金方式,即參與者只須繳納較少比例的抵押金或保證金就能交易數額巨大的資產。
5. 表外性。基于金融衍生品的遠期性,在交易結果發生前,交易雙方的資產負債表不能充分反映這類交易情況,潛在的盈虧也無法在財務報表中體現。
稅收是一國主權的重要內容,各國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通常實施全面的稅收管轄權(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和居民稅收管轄權),在跨國范圍內,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必然給稅收領域帶來新的問題,本文從重復征稅、稅收競爭和國際逃避稅三個方面著手解析金融衍生品的國際稅收問題。
由于對收入來源地的確認存在差異,必然產生重復征稅問題,這在金融衍生品的國際稅收中表現尤為突出。
確定金融衍生品的來源是稅收當局征收預提稅和營業所得稅的基礎。大部分經合組織國家不對金融衍生品的跨境支付征收預提稅,因為交易雙方采取相互抵扣的方式來進行交易,稅收當局在實際管理上無法做到以支付總額來征稅,這種做法也會影響交易的正常進行。如果稅收當局要以常設機構為基礎征收營業所得稅,則必須計算交易雙方相互支付的凈額,而這種支付方式的相關所得和費用卻很難劃分。通常情況下,一項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不只局限于某一金融市場,而是通過各金融機構的子公司、分支機構在世界各金融市場進行交易。從現有的金融衍生品國際交易的操作方式來看,可分為三種形式:(1)24 小時交易型。例如,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營業時,交易可以在倫敦證券市場進行,當倫敦交易市場關閉后,可把未完成的交易通過網絡等轉移到紐約證券市場繼續進行交易,這樣可以保證24 小時內隨時都可以進行交易;(2)中央集權型交易。例如,美國的金融公司在紐約設立總公司,在其他各國設立分公司,交易內容由紐約總公司集中管理,紐約總公司在其子公司所在金融市場交易時間內限定性地讓子公司進行一些交易;(3)地方分權型交易。位于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分支機構不受總公司的控制,可以自由地簽訂合同進行交易,但這種交易多依賴于總公司和本機構的業務支持。
由于金融衍生品的全球交易存在上述三種交易方式,因而對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所得,目前普遍認為有三種方式來決定其所得歸屬:(1)買賣業務說。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得是在與顧客簽訂合同時產生的,與顧客簽訂合同的經濟實體應獲得全部交易所得;(2)商業業務說。即在金融衍生品交易過程中,交易的收益、風險的處理都在交易的過程中實現,因此該所得應該歸屬于實質進行交易的經濟實體;(3)全體業務說。即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得是各經濟實體協同操作的,應在各經濟實體中進行分配。目前,大多數金融衍生品交易屬于24 小時交易型,某一交易涉及眾多的關聯企業和國家,采取全體業務說比較合理。但在目前的國際稅收框架下,稅收競爭在所難免,要形成一套合作的協調機制困難重重。
為了獲得更多的外來資金,各國金融衍生品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競爭,競爭手段中包括采取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政策,由此,在是否征收預提稅的問題上各國也表現出了不同態度。
在大多數國家對由期權、期貨和互換等金融衍生品產生的,向非居民所作的支付收益一般不征收預提稅。絕大多數經合國家就向非居民支付的期權費不征收預提稅,但也有某些國家保留權力,對某些情況下的所得歸為利息所得,從而可以課征預提稅。與此相類似,各國對于期貨合約中向非居民的支付也常常免征預提稅。例如在愛爾蘭,名義上要對這些支付征收預提稅,但對于銀行所從事業務的支付常常加以減免;英國雖然規定對向任何非居民所作的這類支付都應征稅,但如果支付者是一個與英國有稅收協定國家的居民,根據協定中的“其他所得”條款,這些支付就能被減免;美國將互換合約中的支付額看作是來自收入者居住國,而美國的預提稅只適用于來源于美國的所得,據此,對于向非居民的支付可以免稅。
對于互換合約,按照大多數所得稅協定,許多國家對于合約中產生的對他國居民的支付,通常不征收預提稅,但也有例外,如希臘對根據互換合約向非居民所作的全部支付課稅;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將互換合約產生的支付當作利息課稅。也有很多國家把具有內置貸款性的支付視為利息,并對之征收預提稅。理論上一國可以對居民向非居民所作的衍生證券支付征收預提稅,因為這種支付代表所得從課稅國家流出。據此理論,這種支付是否要取代課征預提稅的股息、利息或其他類型的所得無關緊要,這就必然帶來許多隱憂,原因在于:首先,它要求對向非居民的所有衍生證券支付課稅。在實踐中,少數國家對互換支付征收預提稅,而對期權、期貨和期貨合同支付不征收。事實上,任何通過互換能夠做到的,一種或多種期權、期貨或期貨合同也能做到。對互換合約支付而不對其他衍生證券支付課征預提稅的可能后果是使國際交易偏離正常軌道,結果導致可能征不到任何稅收。其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對衍生證券支付征收預提稅可能使衍生證券交易無利可圖,從而阻礙了交易的發生,因此,也消除了任何征稅的可能。
當前國際避稅的主體主要是跨國企業,這些跨國企業在金融衍生品領域里進行逃避稅的主要手段是轉讓定價,即關聯企業間為了實現關聯企業的整體利益,采取有別于正常交易價格的定價方法來決定他們之間內部交易的價格或報酬收取或費用分攤。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不只局限在某單一經濟實體內進行,它也涉及到母公司與子公司、分支機構之間利用金融衍生品交易,可以人為地對所得進行調整以達到避稅目的,因此轉讓定價調整在所難免。由于各國對金融衍生品所得課稅的不一致和各國確定常設機構的營業利潤的會計準則不同,都可能導致關聯方之間的轉讓定價行為。事實上,不管哪種形式的金融衍生品都可能帶來轉讓定價,這種轉讓定價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品在各國之間的稅收差異,也可以利用對金融衍生品所得稅與傳統所得稅之間的差異。
例如,跨國公司如果在關聯企業之間簽訂一些含有偏離市場通行規定條款的衍生金融合約,則可以達到將利潤從高稅國轉移至低稅國,并且這種做法很容易成功。因為這種衍生交易首先涉及雙方各自對利率、基礎資產價格變化等一些市場風險因素的估計,確定金融衍生品價格的過程相當復雜,稅務當局不容易發現轉讓定價行為,即使發現這種轉讓定價行為,當前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調整辦法也很少,很難確定調整價格。如根據美國的預約定價方式,如果稅務當局要遵循公平交易原則,或者在甲國和乙國的國內法,或在他們的所得稅協定中規定實現公平交易的措施及辦法,納稅人則可以采取下列策略避稅:甲國的A 公司與乙國的B 公司都與一個不相關的避稅地丙國的C 銀行進行互換交易,根據交易的條款,這些交易在場外進行。這些條款使得丙國C 銀行不受損害(在一個合約上的損失在另外一個合約上獲得),但卻減少了甲國A 公司和乙國B 公司總的稅收負擔。這種交易方法使得公平交易原則難以操作。
(1)納稅人很容易通過調整安排,使其交易變成非關聯方交易。由于國內的稅法只適用于關聯方交易,結果使得稅收當局不能在第一時間調整價格。
(2)金融衍生品并非是標準,其往往被納稅人設計得很復雜,稅收當局很難從這些交易中發現潛在的問題,使得稅收當局必須做大量的分析之后才可能發現定價問題。
(3)正確市場價格的決定過程存在問題,無法有效獲得關于價格的決定因素信息。對于立法機關來說,必須給予稅收當局更大的權力以調整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轉讓定價問題。管理部門可以要求納稅人證明其交易是否是與非關聯方進行的,但這種要求可能只適用于涉及避稅港的交易中。在管理上,稅收征管人員需要經過特別培訓才能發現衍生品交易中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但是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缺乏大量專業人員。
金融衍生品存在稅收差異有其必然性和長期性,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基于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法律傳統以及稅收征管水平的差異;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稅收競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競爭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稅收競爭成為一些國家參與全球化競爭的手段。這些國家往往通過稅收優惠、稅收抵免和延期納稅等辦法,以期在金融衍生品的課稅上產生比較優勢,達到吸引外資的目的。例如加拿大就實行較低的資本利得稅率,對股票期權采取延期納稅等。本質上,政府已經將稅收的宏觀調控職能置于稅收中性目標之上,更多地從宏觀經濟全局角度來制定具體的稅收制度,稅收差別自然就形成。由于國際間的稅收競爭所導致的稅收差異,給金融衍生品以很大的稅收套利空間。曾有人提出通過設立國際稅收組織,實施國際課稅權來解決國際金融衍生品交易征稅難問題。但是這種解決辦法顯得不切實際,主要有三個原因:1. 這涉及到干涉國際稅收主權;2. 各國的實際差異很大,很難達成一致;3.由于稅收涉及國家經濟利益,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很難就這種利益分配達成一致。對此,本文提出以下解決金融衍生品國際稅收問題辦法:
訂立雙邊稅收協定或多邊稅收協定,這種方式不過多地干涉國家稅收主權,因而易于為各國接受。同時,由于涉及的利益方較少,也易于達成一致。
推行全球性統一稅收協定范本可以減小各國稅收差異,提高各國稅收的相似性。如果僅通過雙邊或多邊稅收協定解決問題,各國的稅收協定也存在較大差異,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會擴大稅收差異。因此,大力推行全球統一的稅收協定范本是有效的解決辦法。
目前國際上最重要和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國際稅收協定范本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制定的《關于對所得和財產避免雙重征稅的協定范本》,即《OECD 協定范本》和聯合國制訂的《關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避免雙重征稅的協定范本》,即《UN 協定范本》,這是由兩個國際組織為了協調和指導各國簽訂雙邊稅收協定或多邊稅收協定而制訂并頒布的示范性文本。其具備兩個特征:一是規范化,這種規范化主要表現在格式、內容的規范等方面;二是內容彈性化,國家稅收協定范本適用于所有的國家,其內容具有彈性,規定和列舉了具有一般性和原則性的條款,具體有關內容則由各談判國家自己去明確規定。各國在簽訂相關協定時,可以參照兩個稅收協定范本的結構和內容來締結稅收協定,而且在協定的大多數稅收規范上都應該遵循兩個協定范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則和要求。國際稅收協定范本可以為各國相互簽訂稅收協定確立規范性樣本,保證各國簽訂雙邊或多邊稅收協定程序的規范化和內容的標準化,并為解決各國在稅收協定談判和簽訂中遇到的一些技術性困難提供有效的幫助,為各國在處理稅收協定談判簽訂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提供協調性意見和解決辦法。
區域稅收合作建立在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上,又是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它易于被各國接受,比單純的稅收協定更有效果,目前,發展較好的有歐盟各國間的稅收合作,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區域稅收合作剛剛起步,區域稅收合作的發展前景寬廣。
[1]弗蘭克·J·法博奇. 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李林根,馬俊,王曉菲. 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課稅問題探討[J].稅務研究,2002(12).
[3]楊斌. 國際稅收[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尹音頻. 資本市場稅制優化研究[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