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兵
(哈爾濱商業大學 經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28)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間經貿往來日益增多,跨國公司迅猛發展,此外,科學技術進步迅速,尤其是信息和通訊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以及人類對環保意識日益加強,都促進國際經貿學科更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在:
1. 國際經貿學科研究對象不斷拓展
(1)環境與國際經貿學科
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也隨之提高,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使國際經貿理論向可持續發展方向延伸。
(2)跨國公司與國際經貿學科
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及其全球化的經營戰略,使其成為主導國際經貿的發展趨勢,極大地促進了國際分工向世界范圍內的全球分工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國際經貿理論的發展。
(3)標準化與國際經貿學科
國際貿易標準化已成為一種趨勢,并已成為國際貿易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標準成為各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技術依據。
(4)電子商務與國際經貿學科
20 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商務得以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代表著未來貿易方式的發展方向,其運用推廣將給各國帶來更多的貿易機會。
2.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包括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等人有關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利益理論。20 世紀以來,出現按照生產要素稟賦進行國際分工的學說,戰后比較成本學說動態化以及馬克思主義國際貿易理論。隨著國際經濟與貿易形勢的不斷變化,當代國際貿易新理論又涵蓋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利用外資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內生保護貿易政策理論、新保護主義理論、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國際貿易非零和競爭理論和國際貿易“雙贏”理論等。
3. 國際經貿實務的變革
主要表現在出現了新的國際貿易方式和新的貿易業務崗位。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網絡交易或電子交易。此外,隨著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外貿行業內分工趨向細化,新的業務崗位不斷涌現,如外貿跟單、國際快遞、商務文員等。
1. 傳統的國際經貿教材已不能適應國際經貿業務快速發展的需要,亟須更新教材,增加新內容、新理論、新實務,以提高國際經貿人才的業務素質。
2. 由于對外貿易行業內分工細化,崗位專業化程度提高,需要培養各類外貿專業人才,高等院校的國際經貿專業方向需要作相應調整,制定新的教學大綱,增加新的課程,強化重點課程,弱化次要課程。
3. 外經貿企業對外經貿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外經貿企業急需精通外貿知識與具備外貿業務能力的專業人才。當前,一般高等院校國際經貿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為50%,而外貿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約為70% ~90%,有的甚至高達100%。高等院校面臨職業院校挑戰,因此,高等院校加強對國際經貿專業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勢在必行。
國際經貿的快速發展對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厚的知識基礎、全面扎實的基本技能是對高素質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國際經貿專業人才不僅要有較強的獲取知識與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將各類知識信息進行重新組合以創造出新點子、新方法、新思路,提出新設計、新創意。國際經貿專業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結構包括:1. 厚實的基礎知識。國際經貿專業人才應掌握數學、英語、電腦、法律和英語知識技能等;2. 精專的專業知識。這個層面的知識是國際經貿應用型人才知識結構的核心層。專業理論以夠用為主,但要強調少而專,注重理論為實踐服務,而且要及時更新知識;3. 合理的知識結構。由于國際經貿涉及的相關知識較廣,受影響的因素較多。為了做好國際經貿工作,專業人才必須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如WTO 規則、涉外經濟法、各國經濟貿易法律法規和國際經貿地理等;4.廣泛的社會知識。由于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不同,價值觀和審美觀也不同,如何根據具體情況生產和出口有特色的產品對開拓國際市場至關重要。對這個層面的知識了解和掌握得越多越好。
1. 理論基礎扎實
國際經貿專業屬于應用經濟學范疇,需要具備很好的認知和分析能力,從而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作出準確有效的經濟決策。培養學生重視理論學習的習慣,在扎實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理論應用于實踐,針對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這不僅僅是國際經貿專業人才也是所有專業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2. 良好的國際交往能力
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必須具備很強的國際交往能力,要求具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具備文化習俗、法律觀念等相關知識。這方面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同時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積極主動關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逐漸培養學生高超的國際交往能力。
3. 實際業務能力
從事國際經貿相關行業的人才必須具備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學生需要對整個業務環節十分熟悉,能夠對每一環節的業務進行獨立操作。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后,可以通過模擬演練或者去外貿企業實習,從而熟練掌握實際業務操作流程。
4. 綜合管理能力
綜合管理能力是包括決策、協調、團隊合作和遵紀守法等各方面的復合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的,除了在課堂上的理論講解外,還需要學生在實踐中自己的體會和培養。
在現今經濟高速發展、世界貿易市場紛繁復雜的背景下,市場對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針對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標準,靈活動態地調整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模式,只有合理設計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并提高該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才能滿足社會及企業的需要。
要從根本上優化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應該從課程的設置入手。改進課程設置的目的在于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并強調以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作為課程目標的核心。高等院校應構建三個平臺: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專業教育課程平臺和實踐教學環節平臺。這三個平臺課程要突出厚實基礎,強調課程體系的基礎性、兼容性、交叉性,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目的是增強學生社會適應性,培養適應能力強的高素質、寬口徑人才。
高校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理論課時所占比例偏大,而實習實踐課時所占比例偏小,這導致學生實際操作技能較弱。培養學生能力要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可以通過實驗教學來改善提高,如進行商務談判模擬、國際經貿的綜合實訓和仿真模擬實訓等來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應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和管理,雖然目前學生到企業參加實習的機會有限,多數外貿企業規模不大,接受學生實習的能力有限,校企建立聯合關系難度較大。但學校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合作的機會,主動為企業開展訂單培養,提供產品市場調研、管理咨詢和員工培訓等服務,從而建立起以緊密合作的校企關系為基礎的學生實踐基地。
高校應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加強同發達國家高等院校國際商務學科之間的交流。當前交流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外國際商務學科的發展情況;國際商務學科的專業設置方向;商務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可聘請有貿易實務經驗的企業經理參與教學工作,同時也提倡從事國際經貿專業的教師到外貿企業進行外貿業務實習。
[1]王鈺,項義軍. 國際經貿專業人才能力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9).
[2]胡心宇,張曉駿. 國際經貿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8).
[3]葉茂升. 我國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思考——基于后危機時代的探討[J]. 現代商貿工業,2011(13).
[4]王豐. 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以國際經貿專業為例[J].科教文匯,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