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麗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與前瞻*
張瑞麗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本文指出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展望了未來社會體育運動發展的趨勢,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進行了前瞻。旨在為學術界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為高校體育教學提供一定的指導。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前瞻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到2015年,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2%以上,比2007年提高3.8個百分點,群眾體育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而高等院校做為群眾性體育的重要發祥地和體育人才的培養基地,如何適應新時期體育事業的發展要求,應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
一是教學目標單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改革經歷了強調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三基”,到90年代的“三基”與全面增強學生體質相結合,再到21世紀以來的“舊三基”與“新三基”(學生的認知、心理情感和行為表現)互相結合三個探索階段。“新三基”的提出,拓展了傳統的體育教學目標,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認知、心理情感等因素概念往往很難設定量化指標,考核起來存在困難,因此目前許多高校仍以“舊三基”的目標為主,針對不同身體、心理素質的學生,設置相同的“三基”目標,無法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二是教學內容單調。當前一些高校教學內容仍偏重于球類、田徑等競技體育,項目較少,且多為學生從小學到高中以來已接觸過的項目,健身性、休閑性、娛樂性體育項目較少,群眾性體育沒有開展起來,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教學模式陳舊。目前雖然大多院校體育在不斷探索體育選項課、選修課等課型,但在實際應用中往往無法突出這些課程的個性,往往是常規體育課的翻版,以教師的口傳心授為主,“重技能”、“輕參與”,“重教導”、“缺實踐”,“重共性、輕個性”的特點仍然存在。四是教學方法呆板。準備、基本、結束——“三段式”教學方法在高校中仍然占據很大空間,在教學中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無法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知識和技能的自主探究,合作式、任務式、成功式、發現式等新型體育教學方法沒有得到廣泛應用。五是教學評價不全面。許多高校以《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和《高等學校體育教學大綱》為標準,在把學生的基礎課列為學分考核指標的同時,還把選項課、自修課等課程同時列為學分考核指標,突出學生的年終考核的“定性評價”,而忽略日常學習的“定量評價”,不能把促進學生綜合體育素養的提高和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做為評價目標,過份注重結果而忽略過程。同時,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采用相同的評價方式,使得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無法看到自身的進步,對體育喪失了信心和興趣。
促進人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養成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將是未來體育運動發展的目標。一是體育發展的國際化趨勢。隨著近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體育運動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之一,同時各國間的群眾性體育合作、綜合開發等項目紛紛落地,也加劇了體育全球化的進程。二是體育的社會化。在未來的發展中,體育將不再是“競技”的代名詞,使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通過體育運動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將是一大主題。體育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社會將更加廣泛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三是體育人才的復合化。在未來的發展中,人們日益注重生活的質量。不但需要精通體育專業人才對人們進行引導,更需要大量掌握體育運動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對人們的體育運動進行籌劃,指導人們參與體育鍛煉。我國體育運動起步較晚,要想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廣泛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增強全民族的體質,就必須加快高等教育體育教學改革的步伐,從教學目標、內容、模式、方法、評價等方面進行不斷的完善。
首先,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要把學生素質的提升,養成終身參與體育運動的習慣做為最終目標,教學目標的設置更加科學、合理,目標的設置不再是簡單的幾個數值,而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要在“三基”的基礎上,對學生認知、心理情感、行為表現等方面的目標進行量化、細化,以便對學生更好地進行目標的評價。第三,要注重目標的差異性,根據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設置與其自身相符合的目標,貫徹“成功體育”和“快樂體育”、“主動體育”的理念,培養他們對體育的興趣及對自己參加體育運動的信心。
高校的體育教學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于接受,應探索更適合學生口味的教學模式。一要注重常規體育教學的生活化。充分顧忌學生的感受,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行的動機,要在常規體育課的基礎上大力探索選項課、俱樂部等新模式,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喜好、特點,進行“自主”選課。例如:深圳大學1995年就開始借鑒國外先進的“體育選課”方法,給予學生自主選擇3個體育運動項目的權力,學校對其進行統籌安排。2008年開始在保留選項課的基礎上探索俱樂部教學模式,實施“三個自主”,即:學生自主選擇活動內容、自主選擇教師、自主安排時間。學生在學期初開始報名俱樂部,只要參與75%以上的俱樂部活動,學期末體育成績就記為合格。俱樂部由學生自主組織活動,學校通過“一卡通(體育設施使用卡)”的形式予以學生體育運行設施上的支持,體育教師在俱樂部中成為專職的“技術顧問”,對學生的體育活動進行必要的指導。二要注重體育教學與學生的課外生活相結合,把學生的課外活動做為學生體育教學的第二課堂,促進學生形成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例如:河北大學與省體校、體育局等部門協調溝通,建立聯絡機制,經常性的開展學生的課外體育運動,同時把下屬各分學院學生自主舉辦體育活動的質量及次數,做為全年學院評優的重要指標。實施“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對體育教師參與學生課外活動實施“五個一”工程,即:為學生提供一個點子、協助學生開展一次群眾性體育活動、指導一次體育俱樂部的工作、在校外組織一次單項比賽、組織學生參與一次課外訓練,用“五個一”工程來對教師進行要求,使得教師在的主體作用得到了更好的發揮。同時,還可利用自身優勢為學生開展特色體育活動,使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更加個性化。例如:由于河北大學的武術協會在河北省成立得比較早,機構比較健全,在河北省歷年多次武術比賽中都取得過好成績。該校利用這種優勢,在校園內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武術體育文化宣傳,設置了長拳、太極、八極等特色項目,吸納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外武術活動中來,自開設該項目以來,參與該運動的學生已達8 000多人。
要對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拓展,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體育鍛煉、展現自我的平臺。要處理好學生短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與長期習慣的養成之間的關系。在體育理論教學方面,可以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與體育文化、歷史等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在學習足球時,可以讓學生自行通過網絡、書刊等媒體搜集足球起源的相關知識,使學生通過探索,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增強對足球的認識。在常規體育技術項目教學中,要不斷擴充教學空間,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技巧、掌握技能。例如:在籃球學習中,可以通過舉行三人制籃球賽或“3+1”籃球賽等形式,使學生體會體育的樂趣,增強對技術的掌握。在選項、選修課方面,要努力拓展臺球、街舞、乒乓球、交際舞、武術等內容,還可將團體操、集體舞等群眾型體育融入體育課,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使每位學生都能夠根據個人的愛好,進行自主選擇,形成活潑體育、快樂體育的氛圍。
要一改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努力探索研究式、合作式、成功式、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促進體育素質的提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的激勵和啟發,使學生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使學生的“學會”轉變為“會學”。在體育教學中,要大力探索角色扮演、舞蹈、體育情景劇等新形式。例如:可把體育與舞蹈相結合,在武術選項課中,可把學生分成研究小組,進行集體研究,把武術動作改編為街舞讓學生進行排練,比一比哪組同學編的街舞在保持原有武術動作的基礎上最有創意,增強課程趣味性。可將體育游戲納入體育課中,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教師為學生設置一定的目標,使學生在游戲中增長技能。例如:在學習籃球投擲時,可以通過“成語接龍”的游戲進行。把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兩個小組,兩組分別站在藍球場的底線,老師的哨聲吹響后,各組學生分別運球至罰球線進行投籃,投籃完畢后,要說出一個成語,隨后同組的學生要對成語的最后一個字進行接龍,比一比哪組同學在規定時間內投的球最多。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投籃技能,鍛煉了心理素質。
一要由簡單的定量評價轉為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要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心理、情感、認知等方面的評價進行量化,在評價中不但要注重“三基”的掌握,更要注重身心的全面發展。二要由目標性評價轉化為形成性評價。體育教學的評價不僅要局限在年終,而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實時對學生進行診斷性、形成性評價,及時對學生出現的問題給予指導,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養成。將傳統單一的教師評價,轉變為教師——學生、學生——學生的互動式評價,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同學互評等方式使學生間能夠互相激勵,共同進步。三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但要注重學生與學生間的橫向評價,更要注重學生自身的縱向評價,突出評價的差異性。針對不同的身體素質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使學生通過評價能夠看到自身的進步,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成就感,增強參與體育運動的信心。
總之,高等院校是群眾性體育的重要發祥地和體育人才的培養基地,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是否成功,直接關系到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高校體育目前在教學中存在著教學目標單一、教學內容單調、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呆板、教學評價不全面等不足。在未來的發展中,教學目標的層次化、教學模式的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靈活化、教學內容的多樣化、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將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趨勢。
[1]劉永軍.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分析[J].青春歲月,2011,(4):4 ~5.
[2]李丹.河北省高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調查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6):21~23.
[3]唐愛英.拓展訓練理念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6):8 ~10.
G649.21
A
1006-5342(2012)02-0125-02
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