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捷斌
(福建仙游師范,福建 莆田 351200)
高職專創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曾捷斌
(福建仙游師范,福建 莆田 351200)
高職專創新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素質和對現有知識重新組合、再次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以課堂教育為主,以實踐活動為輔的創新教育,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培養模式。
課堂教育;實踐活動;創新教育
顧明遠先生說過:“創造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創造素質為前提,二者不應該是矛盾的”。實踐表明:良好的基礎學科知識和功底是創造的前提,在積極營造創新環境,注重增強人格力量的同時,以課堂教育為主,以實踐活動為輔的創新教育,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培養模式。
一般說來,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常用方法有:激勵教學法、問題情境法、實驗探究教學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等,下面就創新教育的有效策略作初步探討。
1.1 培養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讓學生體驗發現和創造的喜悅,“要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到認識新事物的樂趣,體現克服困難的喜悅”(贊可夫語)。其次,要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因為研究性的學習開展得越多,學生的思維就越靈活,當然,創新的意識也就“習慣成了自然”。同時,應鼓勵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興趣,鞏固學生的創新意識。
1.2 變“教”為“導”
當前高職專教育的現狀仍然存在著大量的“滿堂灌”或“變相滿堂灌”,教師只是在為學生聽懂而“教”,學生更是在拼命為聽懂教師的教而“學”。要實施高職專創新教育,就必須堅決拋棄這種不良的傳統教育模式。要創設態度民主型、思維開放型、自由討論型的課堂氛圍,事實上,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職責不光在于“教”,而且在于指導學生“學”,不能僅滿足于學生“學會”,更要引導學生“會學”,也就是要變“教”為“導”。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創新教育成為可能。實踐表明:采用“發現法”教學有利于進行創新教育。然而,實施這一教學法,首先要教師能通過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引導他們以創新的精神吸取、運用知識,并能夠創造性地應對環境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再為學生的發現創設探索情境,精心鋪設臺階,把學生引入到“設境——探究——分析——發現——解決”的主動學習過程中去,讓他們以發現者的姿態進行角色活動,所有這些,都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導”,而不是“教”。
1.3 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時刻把自己當成學生中的普通一員。這對于實施創新教育也有著特別的重要價值。這是因為,由于高職專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使的展開創新教育的難度較大,不但需要一個有利于創新教育的環境狀態,如良好的班風、紀律,學生已有的水平較高、學習的興趣及習慣較好等,還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創新教育能夠力所能及。而現實教學中,由于教師與學生在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較大差異,常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出現一些要求上的偏差,這些不當的設計常會嚴重挫傷學生展開創新思維的積極性。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通過心理換位,讓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一些適當的教學程序和過程指標,進而準確地引導學生成功地創新思維。
1.4 引導觀察
引導觀察,是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全面、深入、正確地認識。在高職專教育中,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觀察,教給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教會學生根據不同的觀察目的和任務,選擇不同的方式、方法或順序去觀察等,以不斷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從而讓學生進行創新學習。
1.5 追求“新奇”
好奇心是科學發現的巨大動力,是“創新意識”最直接的表現。事實上,創新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具有其“創新意識”,而“創新意識”又取決于學生的好奇心以及不墨守陳規、追求標新立異的程度大小。因此,要讓學生成功地展開創新學習,就必須要引導學生不斷地去追求“新奇”,引導學生在熟視無睹、習以為常的現象中發現“新奇”。啟發學生打破常規思維的框框,克服思維定勢,為產生“新奇”創造條件。這就要求學生不是滿足于知識的接受,還要注重進行知識的創新。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對愛提“新”觀點和“怪”問題的學生,應善于發現其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從而通過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帶動所有學生,都在追求“新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學習。
在教學中,經常性采用“對中找新,錯中找對”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新奇”程度,其效果往往十分理想。所謂“對中找新”是指當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已能正確使用常規方法解決某一問題時,教師還注重誘導學生大膽提出其他新的途徑,從而引導學生不只是滿足于“對”,更注重“新”。所謂“錯中找對”是指對學生提出的一些不成功的思路,若能從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的,我們也予以鼓勵。從而引導學生既不怕出錯,更敢于在錯誤中獲取正確的有價值的東西,讓學生錯后有所得。
1.6 鼓勵質疑
高職專教育中,教師應把質疑,釋疑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平時的每一堂課都應留給學生足夠的表達意見的時間,特別在理科解題分析過程中,教師不應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不應先發表意見,先“定調”,而應該先讓學生討論,允許說錯,直到學生思維受阻時,再建議或給予提示。從而,在鼓勵學生質疑的過程中,讓學生展開創新學習。即要求學生在教學之前預習所學內容,進行獨立思考,找出疑問并提出問題。有意設“疑”。即對教學中疑點和難點較為含蓄的內容,教師有意設計一些疑問留給學生,啟發學生去探索,從而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有所發現和創新。相互質“疑”。即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乃至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提出疑問,使學生的“質疑”能力向深層次發展,從而使學生的創新學習產生更理想的效果。
1.7 啟發想象
啟發想象是高職專教育中引導學生創新學習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采用一切可能去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為學生的創新打好優良基礎。在教學設計中,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一系列具有邏輯因果關系的想象活動的訓練,來改善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認知能力的飛躍和突破,從而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不斷增長,這樣就能讓學生順利地展開創新學習。
此外,作為必修課的補充,可在選修課中增設《基礎創造學》、《創造心理學》等課程,系統介紹了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和規律,促使學生的思維方式發生某些量的變化,這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活動課程能彌補學科課程的不足,學生通過參加各種課外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創新欲望,養成探求精神,較好滿足其個性發展和創新素質發展的要求。
鑒于以上認識,除了開設學科活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規定性活動課程,還要注重突出“創新”和“實用”,設計學生樂意學習的應用型活動課程。通過研究性學習、文學創作、藝術創作、教具設計與課件制作、日用品小創造、小發明、撰寫小論文、創意與設想等活動,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經常性興趣小組活動和時令性競賽活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心理品質和實踐能力。還可以結合教育見習和實習活動,組織學生開展課題調研和實驗,了解小學實施創新教育的情況,參與創新教育實踐活動,同樣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張武升,王信培.培養創新人才是跨世紀中國基礎教育的偉大使命[J]. 中國教育學刊,1999,(1).
[2] 顧明遠.基礎教育與創新精神[J]. 中國教育學刊,1999,(2).
G71
A
1008-7427(2012)05-0023-01
2012-02-20
作者系福建仙游師范高級講師,全國高師數學教育研究會小教培養工作委員會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