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娥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基于職業需求的高職機電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研究
王美娥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本文分析了傳統專業所面臨的問題,根據德國的“雙元制”理論,提出了“三四一多”培養模式,探討了基于職業需求的高職機電英語專業課程設置。
職業需求;機電英語;“三四一多”培養模式
就業市場對傳統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下純外語人才的需求呈下降趨勢,“外語+技能型”復合型英語人才需求量迅速上升,對外語人才的知識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電英語中英語與技能型的有機結合正好應和了國內與國際市場的迫切需求。
德國高職“雙元制”理論就是指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完成職業教育任務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也是一種將企業與學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的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教育制度。職業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傳播文化知識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企業的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德國“雙元制”的特色之一是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確定培訓目標,重視職業技能的訓練。德國職業院校圍繞確定的培訓目標和相關社會職業能力為標準,建立了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模式。在課程建設中主張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課程編排的綜合性、課程實施的雙元性、課程比例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先進性。德國的“雙元制”理論為高職機電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奠定了理論基礎,鑒于此,本研究試圖探討基于職業需求的高職機電英語專業課程設置。
機電英語人才培養方案以科學發展觀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為目標,按照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思路,將目前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就業崗位相結合,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機電英語。
331特色專業指“三化”、“三技能”、“一證書”。“三化”包括了行業化的專業方向、職業化的課程設置、全程化的就業指導;“三技能”為“語言基本技能、專業技能、職業技能;”“一證書”是指職業資格證書。“331特色專業”的設置打破了以往以學科為體系的教學模式,建立以職業基礎課、崗位技能課和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突出了實用性、行業性、職業性的特點,有力于開發學生的稟賦和潛能,使學生學有一技之長,達到“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的教育目的。它的教育模式,適應了各行業經營、管理、服務崗位一線的需要,是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途徑。
“331特色專業”的設置打破了以往以學科為體系的教學模式,建立了“基于工作過程的三維機電英語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簡稱“三四一多”模型。突出了實用性、行業性、職業性的特點。按照企業、公司對學生就職要求的特點,將機電英語課程體系以理論知識系列、實踐層次、企業、公司崗位要求分別作為三個維度,即組成一個立體的機電英語課程體系空間。
理論知識系列是按照崗位要求分為導入性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知識和職業拓展知識而劃分出的四個培訓領域。四個實踐層次是指按照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分為認知實訓、課程實訓、專業實訓、畢業實訓四個實踐層次等級。企業、公司崗位要求類型是指四個培訓層次的培訓內容均可按照培訓性質劃分為崗前培訓、崗位基礎培訓、崗位培訓、上崗培訓這樣四種培訓類型。其中:崗前培訓是指新職工培訓、各種崗前強制性培訓、崗位任職資格要求培訓、轉崗適應性培訓等。崗位基礎培訓是指崗位業務、知識等方面的增新、強化、提高培訓;崗位培訓是指在崗人員的素質、技能、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增新、強化、提高培訓。上崗培訓是指各種與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動態、科技發展趨勢及成果、國家及行業的政策法規有關的適應性、普及性、拓展性培訓。
這個空間中的每個點均可延伸出一系列課程,所有機電英語課程均可在這個空間里對號入座,形成課程代碼。按照X、Y、Z三維坐標,每一門課程的代碼都是唯一的,都對應著唯一的某個課程系列、某個課程層次、某個課程類型。每一門課程均包括培養目標、課程大綱,課程模板,師資介紹、課程題庫、課時、學分、考核方式等內容。只要我們發動企業各單位組織力量,堅持緊密結合企業循環運做和人才培養的需求進行機電英語課程開發,這些課程的集合就會形成獨具特色的機電英語課程體系,成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開發資源的寶貴財富。
多種教學模式是指上述三種類型在教學管理、班級組織形式、教學手段等方面均可有多種模式。
4.1 “四級化”頂崗實習模式
根據學生不同的年級和學習任務,利用網絡優勢靈活構建頂崗實習的“四級化”模式。即認知型實訓、課程型實訓、專業技能型實訓和就業型實訓。認知型實訓主要是使學生了解相關崗位工作環境、工作任務和工作流程。是學生在教師和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了解和認識所學專業的實際概況,通過認識實習加深對所學專業有關知識的感性認識,了解專業的學習方向,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給整體教學帶來積極影響,為后續教學奠定基礎。課程型實訓是學生在認知實訓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基礎知識與專業基礎知識的的掌握并進行實際的操練的過程,這個過程學生在實訓室模擬操練,達到對課程知識的實際操作;技能性實訓就是學生對機電英語專業知識的實際訓練,例如機電產品說明的翻譯,外貿信函的往來,國際貿易中的流程,外商的接待與洽談等等技能訓練;就業型實訓就是學生真正到實習崗位進行實際的上崗就業,對工作環境、業務知識、實際操作、工作流程等工作現場知識的熟悉與實際的運用,真正達到第一線工作人員的標準與要求。
4.1.1 實訓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
實訓室改變了以往由老師單一管理的體制和運行機制,學生競爭上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我是公司一員工”。如“西方文化體驗室”有學生組成的“卡蘭朵小屋”統一管理。人力資源的篩選、調配、任職,商品的購買與銷售以及此公司的經營模式都有學生來設計與執行。“卡蘭朵小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
4.1.2 以實際環境為基礎,突出了學生自主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傳統課堂上的作業形式都是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而機電英語課堂教學以實際環境為基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老師只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與建議。此作業形式的改變,突出了學生自主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4.1.3 英語教師專業化,專業教師英語化
為了使學生在職場中能夠靈活運用英語語言,機電英語專業要求老師盡可能運用雙語教學。英語教師向機電專業的教師和企業專家請教專業知識并到實習基地帶隊實習和企業頂崗實習。專業教師盡可能用英語講授專業知識,并向英語教師學習英語語言或盡可能利用一切資源學習英語,使學生提高專業知識的同時,英語語言運用能力也得到提高。
4.1.4 教材建設充分體現實用化
機電英語教材采用“英語教師+專業教師+行業人員”的開發模式,由三方人員組成教材“雙師結構”的開發團隊,以專業教師和行業人員為主,在對企業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確定機電行業典型的工作過程和基本的工作任務,以英語教師為主設計語言學習任務。目前開發的教材有《機電英語》和《機電英語評估手冊》。
社會和市場對新型英語人才的需求呼喚英語專業對課程設置進行改革,而英語專業為了求得更好發展,使培養的畢業生繼續受到社會的歡迎,也應順應時代的召喚,主動調整課程設置,拋棄過去的工具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模式,轉而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才培養的陣地上立于不敗之地。
[1] 李力. 英語專業基礎教學課程設置及考試改革芻議[J]. 外語界,2000,3.
[2] 鄭玉琪. 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8.
G71
A
1008-7427(2012)05-0028-01
2012-02-22
作者系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