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磊
(襄樊學院 文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大學新生教育模式打造探析
胡 磊
(襄樊學院 文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大學新生教育模式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為增進大學新生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從教育人員構成、核心教育內容、科學教育方式、教育平臺的搭建5個方面對大學新生教育模式打造進行了探析,提出了建議。
大學新生;教育模式;打造
大學新生教育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定大學生未來目標和人生方向、性格心理形成、人生價值觀生成的很重要的一環。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新生的思維方式、關心熱點、接受模式受到社會上各種思潮的影響更大,自尊心更強;獨生子女多,自我意識較強,抗挫折、自制能力較弱。這就需要采用科學的教育模式以使我們的工作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筆者認為,新生教育的目標是引導大學生盡快渡過高中至大學的適應期,樹立明確的目標,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擁有良好的人際交流能力;樹立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促進健康“三觀”的形成。
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要有一個科學的教育模式。可以從教育的人員構成、核心教育內容、科學教育方式、教育平臺的搭建5個方面來具體探析。
1.政工人員。政工人員長期工作生活在學生工作第一線,負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生活衛生等教育的職責,他們是學生的好朋友、好師長,是高校新生教育的主力軍。
2.任課老師。任課老師應主動承擔課堂上及課下對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引導新生了解專業、培養新生的學習興趣;引導新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3.高年級學生。相對于教師和家長,同樣是學生身份的高年級同學更容易得到學生們的認同,他們的成長經歷、學習經驗對新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促進高年級學生和新生的交流。另外,可以讓高年級責任感強、有愛心的同學擔任“助理輔導員”,協助輔導員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學習指導工作。
4.家長。家長是孩子最信任的人,遇到問題很多學生愿意向父母傾訴。和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尋求家長的支持,對學生也會產生正面的影響,可以配合學校做好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除了以上四類人外,還需要高校其他工作人員和社會力量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是政工人員的事,沒有全體教職員工的以身作則、主動參與,沒有良好健康的校園風氣,沒有良好的社會和家庭氛圍,是做不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1.環境適應教育:開展校園環境適應、校紀校規學習、校史館參觀等活動,使學生能盡快適應校園環境,了解學校。
2.專業教育:由各院系專家老師為學生介紹專業特色、就業方向,樹立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專業教師的指導、學長和新生的交流等形式傳授學習的經驗,指導學生盡快樹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3.心理教育:一是消除陌生感教育:院系領導、政工人員要深入學生班級、宿舍,和學生交流談心,主動開展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導;二是開展一些學習交流、文藝活動、體育比賽等,有利于學生加強了解,激發學生積極性,增強集體凝聚力。三是開展心理講座,講授專業心理知識,教育新生在入學期間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是很正常的,應該怎樣面對和處理它。四是摸清情況,重點關注。用科學規范的方式開展心理測試,再綜合各院系了解反映的學生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團體和個人心理輔導。
4.自我管理教育:寬松的環境容易使學生自我要求降低,忽視學習,導致一些不良風氣的盛行。因此,要培養學生“自我約束”、“自我提高”的能力,養成健康的學習生活習慣。要從入學開始,一是要對新生嚴格管理,強化紀律要求,盡量保留學生在高中時養成的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二是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自我約束”。這樣主要是引導新生逐步適應大學生活的過程,而不至于一下就放松了要求,無法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
5.人際交往教育:大學里的交往模式是開放型的,新生在大學生活中要面對同學交往、集體交往、活動交往以及異性交往等。新生來自天南海北,存在著地域差異和城鄉差異,成長環境、生活習慣、性格脾氣都不一樣,而且很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這些都可能成為新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因素。針對這些情況,一是要開展人際交往相關課程,教授學生心理學、語言學、形體禮儀等課程;二是要多開展集體活動,激發學生的集體凝聚力;三是要打造良好的班風、學風,抓好寢室文化建設。四是通過心理干預和輔導幫助學生渡過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難關。
6.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目標教育: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應該從大一就開始開設。讓學生了解就業形勢、專業就業方向,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目標,引導學生在校期間打造科學的知識結構。目標教育可以分為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遠期可以是職業目標、四六級證等;近期目標可以定為學期目標、月份目標。教師應參與指導學生制定修正目標。通過樹立目標,使學生把精力轉到了學習、實踐和活動中來,有利于良好學風和習慣的養成。
除此之外,我們的教育還應該包括網絡教育、安全教育、社會實踐教育、貧困生教育、感恩教育、節日教育等等。通過這些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目標,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更快渡過適應期。
1.新生教育要長期化、規范化。學生適應大學生活、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需要有一個逐漸形成、鞏固完善的過程,那么我們的新生教育也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一個科學的、有計劃性的、嚴謹的系統。高校的新生教育不能僅僅是開學前的兩三個月,筆者認為,我們的新生教育應該是具備長期性的、連貫性的和延續性的,可以持續一年甚至更長。要制訂詳細的新生教育計劃和課程,開展多方面、綜合性、立體性的教育。要把入學教育列為專業課程納入教育教學計劃,要有規定的教育內容和課時,要有專業的老師指導,要有教學效果評估。可以將學生在教育中的表現以“學分制”的方式予以體現,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新生教育活動的開展一定要注重實效性。有些高校為了怕新生“閑而生事”,開展了大量的新生教育課和活動,常常導致新生“疲于奔命”,對上課和活動產生厭惡心理,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一定要對新生教育工作開展認真的調研,使課程和活動安排科學合理、注重實效、緊湊高質。
3.采用人性化管理。高校中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新生被安排攤派的工作活動多、參加強制性講座多,對新生不參加的采取處罰措施。這些強制性的、舊的管理模式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乃至反彈行為,降低新生對學校情感認同,不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利于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一定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多開展人文關懷,尊重他們的意愿,有些確實需要新生配合的,一定要以誠懇的態度,擺事實講道理,使他們在心理和思想上認同。
4.嚴格管理。人文關懷并不意味著放松管理。新生教育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習慣和行為養成,從進校開始就一定要嚴格管理,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在學生已經形成較為穩定健康的行為習慣后,從二年級開始可以逐步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畢竟,大學是培養自主思想、創造精神的地方。
5.合理安排專業課程。可以把大一時間空出來,給新生以學習生活適應甚至專業了解選擇的時間,在課程安排上,可以以“公共課”為主、通識教育為主,在大二再逐步安排專業性強的課程。
6.建立反饋更進體制。新生教育我們開展了很多工作,但是這些工作是否有實效,新生是否從中獲益,能否能得到新生的歡迎和接受,需要我們建立一個科學的反饋更進機制。可以通過考試、座談、問卷抽樣調查、和家長溝通、老師反饋等形式了解反饋工作成效,改進我們的工作,使我們的新生教育模式、內容和方法能“與時俱進”,符合學生的要求。
新生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作,需要多個平臺、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們的教育工作起到成效。
1.班級平臺。可以通過班級管理制度制定、班會、班級活動等多種教育形式規范學生行為,促進學生交流;通過學習競賽、專業技能培訓等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展目標教育;良好的班風、學風是大學新生教育重要的基礎。
2.社團平臺。社團可以吸引大批新生加入,通過社團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活動組織能力,提升學習興趣,提升自我素質和修養。高校應加大對社團的扶持力度,對社團的運行情況要進行監管和引導。
3.校園活動平臺。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強化校園良好氛圍營造,積極開展各級各類活動,吸引鼓勵新生積極參與,用活動激發新生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交流。
4.學生黨支部平臺。大力開展黨的知識的介紹和宣傳,鼓勵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選拔積極進步的同學參加黨校學習,為入黨積極分子加擔子,派任務,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校院的各項工作活動中來,增進新生對校院的了解,促進新生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5.寢室文化建設平臺。大力開展寢室文化建設,開展宿舍評比、寢室設計等活動,促進學生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的養成。
6.家庭平臺。通過和家長聯系溝通,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給新生布置家庭交流任務,促進對新生的家庭情感教育和家庭心理氛圍營造。
7.社會平臺。通過請社會人士、杰出校友給新生講座等形式對新生開展學習教育、素質教育;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對新生開展專業教育和社會認知教育。
8.網絡平臺。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現代網絡通訊方式強化和學生的交流,通過BBS、校園網、QQ群、飛信群等形式和主動和新生開展交流和教育活動。
大學新生教育是新生進校的第一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階段。高校要了解這個階段新生的學習、活動和生活的特點,對教育人員的構成、核心教育內容、科學教育方式、教育平臺的搭建要認真研究,要有一個科學的教育系統和運行機制,注重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創新,同時要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將工作與社會發展相結合,與學生需要相結合,努力做到“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打造一個科學的大學新生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盡快渡過“適應期”,為新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扎實的基礎。
[1] 曹向. 大學新生思想與心理特點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9.
[2] 王曉礽. 大學第一課——淺談大學新生教育[J]. 科教文匯,2008,9.
On the Forging of Freshmen Education Mode
HU Lei
The freshmen education mode must be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age.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freshmen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ging of freshmen education mode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educators, core educational contents, scientific educational approaches and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platforms.
freshmen; education mode; forging
G641
A
1008-7427(2012)05-0044-02
201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