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華
(武漢工程大學 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理工科院校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再思考
王婉華
(武漢工程大學 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在理論探索和教學實踐過程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但同時也暴露出諸如“英語工具化”和“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課程設置欠缺科學性”等問題。本文從英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對專業培養要求進行了再思考,從中來探討問題的成因。同時對復合型人才的英語語言能力界定標準進行了細化,對英語專業培養要求做了重新解讀并對其內容描述提出了調整建議。
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英語語言能力的重新界定;知識和能力培養要求
我國走向國際化政治經濟舞臺的重要基礎就是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在各個領域進行國際學術和實務交流的人才,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正是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滿足了我國由“本土型國家”向“國際型國家”轉變過程中對相應人才的需求,不少院校由此開展了復合型英語人才的培養。理工科院校作為我國英語本科教學的中堅力量,占比將近三分之一。該類院校秉承我國教育政策中倡導的突出院校特色辦學的理念,結合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學科,通常采用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的經濟文化等社會各項事業的建設輸送了大批精通英語、有較好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時兼具相關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一)英語“工具化”的傾向
當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越來越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而忽視其學科所特有的人文主義教育傳統,出現了英語專業學科定位異化和英語工具化的傾向。
培養模式從培養單一語言高級人才向復合型人才培養轉型,從學科本位向學科交叉發展,是英語學科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相當數量院校對英語專業學科內涵理解片面,對語言能力的要求降低了標準,致使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呈下降趨勢。不少英語專業學生語言的流利性和準確性較好,然而一旦討論某一專題的時候,往往較難深入下去,表現出知識面不夠寬、專業知識不充分、思辨能力不強的弱點。[1]理工科院校往往人文意識較為淡薄,在辦學理念上,常常只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導向,而忽視學科的“人文性”。致使不少理工院校在探索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實踐中,課程開設不規范,忽視了英語專業知識教學,而不適當地過于偏重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其中最為明顯的傾向是忽視文學課程和英語語言理論課程的教學。[2]不少學者對這種傾向表示了極度擔憂。認為英語專業面向社會的多元化需求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是以弱化或犧牲英語專業的學科屬性和英語專業的學科地位為代價的。[3]面對出現的問題,不少學者質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合理性,提倡人文回歸,回歸到學科本位,通過語言教學,提升人文素養,塑造“博雅之士”。[1]
(二)課程設置欠缺科學性和系統性,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
復合型人才培養在總學時有一定限制的情況下,許多理工科院校為了奠定扎實的英語基本功,采取的策略往往是保證英語技能課有較為充分的課時,而對英語專業課程進行削減。然而,這樣的課程設置并沒有成為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
在對理工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中發現,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模塊相對成熟,但是教學效果不理想,不能滿足學生需求,教學效率需提高,急需改革,反映了英語技能教學的老問題:高成本、低效率。相關專業課程是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所在。但教學實踐的具體情況卻表明相關專業課程的開設處于困境,同時教學效果不佳。調查顯示學生最不滿意的課程就是相關專業知識課,相關專業課程模塊不夠成熟,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其內容、深度、廣度、系統性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加強。[4]
對于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眾多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有的認為需要加強技能訓練,通過更多課程的開設和更多學時的投入來解決問題;有的建議相關專業通過雙學位或輔修形式來解決,不一而足。但是其中有些問題,從課程教學和課程設置體系的層面尚不能進行有效的分析,比如基礎技能課的費時低效、相關專業課除了師資的問題,學生也普遍反映學習的難度很大等等,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重新來審視和解讀,以此來明晰英語課程需要完成怎樣的任務,教學目標如何定位。
2000年3月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是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其中明確了對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7]《大綱》同時對培養目標的內容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進行了歸納,提出了相應的人才培養要求。整體描述全面,但有些概念界限較為模糊,對要求的描述空泛不實,使得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目標要求的解讀容易出現偏差和誤解,對實踐教學的指導作用不明確。
(一)英語語言能力的定位問題
外語教學分為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or ESP)和一般用途英語(General English,or GE)。ESP整體上來說,可以細分為學術英語、專業英語和行業英語。學術英語偏重于英語口頭和筆頭學術交流能力的訓練,專業英語偏重于某一專業學科領域內容的英語教學。不同階段和層面的英語能力對基本功的要求不同,學習的內容和教學的方式手段有很大區別,并且這些課程在安排設置的序列上也有一定的科學性。對英語能力進行明確界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綱》中要求所培養的英語專業人才需要“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但并沒有指出是哪個層面的語言水平,這樣對語言能力較為籠統含糊的描述,就極可能讓政策的執行者產生解讀偏差,進而產生誤解。通過目前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校教學管理者和教學執行者都將對英語能力的要求定位為一般基礎英語。然而,這樣的英語能力定位從語言能力發展的規律和當前的學生英語能力水平現狀都是不相適應的。語言能力包括兩個層面,“人際交流基本技能”和“認知學術語言能力”。當前入學的英語專業新生在人際交流語言能力上基本達到了較好的水平,英語專業學生如果仍然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語言技能訓練上,則不能滿足其認知能力發展的要求,語言能力就不可能提升到高層階段。英語專業學生與一定專業領域相關的學術英語能力往往沒有得到有效培養,所以專業英語的教學較難正常有序開展。這也能很合理地解釋為什么英語技能課一直存在課耗時低效的問題,為什么英語專業學生在完成了基礎階段的英語技能課程后,仍然不能進行有效的專業英語文獻閱讀和接受全英文專業講課,導致對相關專業課程的授課難以適應。
(二)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銜接的問題
《大綱》中對各種知識的獲取進行了強調,但對能在專業目的域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要求描述不清。沒有將知識與能力的要求聯系起來。目的不明確。《大綱》中要求培養人才具有廣博的人文社科知識和科學知識,但是沒有對應的較為明確的能力要求,缺少了實際使用目的的標注。廣博是一個較為空泛的描述,在沒有明確的能力要求,同時缺乏有效考核機制的情況之下,對于開設大量的人文社科知識和科學知識課程,學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不高,部分認識有偏差的理工科院校甚至隨意減少或不開設這方面的課程。《大綱》教學要求中說明了需要具備相關專業的知識,但在相關的能力要求中沒有相對應的內容,這給實踐教學造成了很多困惑和困難。一種情況是,完成了對英語基本技能訓練后,就直接開設全英文講授的相關專業知識課,學生學習難度高,上課效果不佳;另一種情況是,相關專業教師用漢語授課,把英語和相關專業知識的融合讓學生自行解決。這樣的情況就完全違背了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初衷和培養的意義。復合是需要知識的交叉、融合和滲透,如果只是這樣兩門課程的拼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復合,也就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復合型人才培養。
從以上分析來看,在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困惑,究其原因是培養目標要求有些概念描述較為空泛模糊,知識與能力要求之間沒有較好的聯系和呼應,能力要求目的性不強,同時對英語能力沒有具體科學的界定而造成的。
通過以上對英語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的解讀,明晰了眾多的教學問題其根源之一在于對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偏差。因此有必要對英語語言能力進行準確定位,以此對培養要求的描述進一步細化明確。
(一)英語語言能力的重新界定
作為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英語能力主要體現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應用上,是比較明確的ESP。那么英語教學的內容不僅停留在一般用途英語基礎訓練上,還應該涵蓋專門用途英語的傳授,因此英語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就需要從一般基礎英語(GE)、學術英語(EGAP)和專業英語(ESAP)三個層面去描述和清晰界定。對于復合型英語人才的英語要求可以界定為:準確流利的基礎英語,較為深厚的英語語言文學學科知識,能夠有效進行英語學術學習和口筆頭國際學術交流的學術英語能力,較為全面的相關學科專業英語知識。
以上是對復合型英語人才的英語能力進行的分級定位。除了對一般普通英語的要求,還在普通英語和專業英語之間明確了學術英語的定位。英語能力的分級要求,是從英語能力發展的規律出發來有序定位的,有利于英語教學任務的分解和各階段教學目標的制定,前后有承接,程序明晰。前一個層面英語能力的培養是為后一個層面英語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培養目標中知識和能力要求的調整
在對英語能力明確界定的基礎上,對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重新做進一步的解讀和明確細化。
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的知識目標包括數個方面。首先是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涵蓋基礎英語和學術英語,其次是廣博的人文社科知識和科學知識,而后是英語的學科專業知識模塊,再者是相關專業學科知識。
在知識要求的基礎上,能力要求的內容描述相應調整為:要求培養的英語專業人才具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普通英語和學術英語);有廣博的人文社科知識和科學知識,體現良好的通識教育,能夠對中西方文化有廣泛的了解,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牢固掌握英語專業學科知識或用英文講授的相關專業學科知識,能夠獨立進行相關學術學習,有效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勝任國際化環境中的相關工作。這樣才能達到全面提高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學術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的目標。
以上是對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重新解讀,對其中部分概念進行了深入細分,部分描述做了進一步調整,幫助我們對英語能力的分層界定標準、人文性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教學目標、相關專業與英語學科的關系有了更為清晰的了解。可以讓我們對英語專業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在原有基礎上有了一個更為明確的定位。能就當前否定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看法作出一個較有力的回應,對現在課程設置中的困惑也提供了一個更有指導性的原則。在教學實踐中,就能清楚地對教學目標進行分解,更為合理科學地進行課程設置,選取教學內容,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設計有效的檢核方式。
理工科院校依托自身優勢和特色學科,選擇了不同類型的復合型英語專業培養模式,正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外語專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復合型人才培養在實踐教學的探索中不斷充實和完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實際問題。本文從英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對英語教學的具體目標進行了再思考,從中來探討問題的成因,對復合型人才的英語能力界定標準進行了細化,對英語專業培養要求重新進行了解讀,提出了建議和具體的教學目標定位,希望對正在進行大力改革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能提供有效的借鑒和啟示。
[1] 莊智象. 我國外語專業建設與發展的若干問題思考[J]. 外語界,2010,(1).
[2] 秦秀白. 理工院校英語專業應該加強學科建設[J]. 外語界,2006,(1).
[3] 張紹杰. 面向多元社會需求和多元目標取向培養“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外語人才[J]. 中國外語,2010,(3).
[4] 付紅霞,郝玫. 理工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J]. 外語界,2008,(6).
[5] 孫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3).
[6] 何其莘,等. 近三十年來我國英語專業教學回顧與展望[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6).
G642.0
A
1008-7427(2012)05-0119-02
2012-03-16
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E+雙專業一體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