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心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5)
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聽力常見問題及對策
王中心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5)
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在聽力上存在著對英語聽力課沒有系統認識,缺乏興趣的主觀問題和誤聽、漏聽、盲聽的客觀問題,教師對此應采取改革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培養良好聽力習慣,加強語音訓練、擴大詞匯、閱讀量;增加文化背景知識輸入手段來提高教學效果。
英語專業;聽力;問題;對策
1.主觀問題:對英語聽力課沒有系統認識,缺乏興趣
由于高中英語學習過多強調語法、閱讀,聽力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未受到學生的重視。因此,低年級英語專業學生對聽力課程的教學過程、方法、目的缺乏系統性認識和正確定位。雖然在主觀上知道聽力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單詞量有限,自我訓練時間少,聽力理解效果差,很多學生對聽力課大都表現的毫無興趣。同時,由于傳統聽力教學模式的固化,即課堂采取教師“講解生詞→播放聽力材料→學生做題→學生回答”這樣一種呆板的教學方式,使得聽力課堂變成了測試課,學生充滿了焦慮感。焦慮感一旦產生,勢必給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造成打擊,不能正確而理智的看待聽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遇到的挑戰,在聽力課上,學生往往要求每一個字,每個詞都聽懂,出現聽不懂的情況后,就反復要求重復播放材料,這種做法雖然能讓學生聽懂所給予的材料,但卻導致了學生不良的聽力習慣。在以后的聽力訓練中,如果碰見聽不懂的句子,學生就非常緊張,因而錯過了句子甚至文章整體意思的理解,而對聽力材料整體意思的把握,對說話人意圖的領會才是聽力能力的核心范疇。其次,很多學生課前不預習要聽的內容,上課被動地聽,不主動分析出現的問題,下課不自我糾正,聽力范圍、材料涉及面狹窄,極大地影響和制約了學生聽力能力的提升和進步,也影響了學生口語、閱讀、翻譯、寫作能力同步發展。
2.客觀問題:誤聽、漏聽、盲聽
低年級英語專業學生在聽力上容易出現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誤聽、漏聽、盲聽。誤聽是指學生將此單詞聽成彼單詞,將詞組聽成單詞,將單詞聽成詞組,將一句話聽成幾句話或者將幾句話聽成一句話。漏聽是指在聽力過程中,遺漏單詞,其中多數為虛詞,如連詞、介詞、關系代詞等。盲聽是指聽的過程中雖然能聽見語音,但無法將語音轉化為能夠理解的信息圖像進行邏輯加工。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為:①學生語音意識較差,口語表達能力欠佳。②語言輸入量不足。③單詞量有限,文化背景知識缺乏。的確,由于很多學生在高中養成的習慣,只顧忙于記憶單詞,進行閱讀訓練,很少注重自身發音的問題,甚至有些同學在發音問題上自暴自棄,寄希望于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卻不知英語聽、說、讀、寫幾大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任何一個方面的欠缺都會造成英語學習的短板。發音過程中的一些連讀、弱讀、略讀、重讀、不完全爆破等方式,如果掌握得不牢,或者存在問題,都會造成聽力過程中的一些誤聽、漏聽。很多同學認為聽力就是在課堂上聽聽,課后缺少練習,不去主動地聽,也不去廣泛地聽,聽力材料十分貧乏,對聽力過程中出現的人文背景知識也不記錄下來,加之單詞量不足,就導致了盲聽的出現。
1.改革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正確歸因,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現在的教學需要,教師應該嘗試創新教學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進行聽力訓練的動力。在課堂上要打破以往教師灌鴨式的教學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充當顧問角色。著重培養學生主動聽、認真聽、高興聽的習慣。對聽力結果,教師引導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分析成因。根據巴特勒的理論,歸因從功能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富有成效的歸因,一種是缺乏成效的歸因。前者把學習結果與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策略運用等因素聯系在一起,對策略性行為具有支持作用;后者反映了對結果控制的低自我知覺,如把成功歸因于運氣、把失敗歸于低能力,它對學生的主動學習有妨害[1]。據吳先澤研究發現:聽力水平好的學生往往傾向于將聽力水平歸因為內部因素,“努力”排在首位,其次是“能力”與“心理狀態”;聽力水平差的學生則傾向于歸因為外部因素,雖然也承認“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時認為良好的英語基礎和優秀的教師也非常重要,而這一因素是屬于外部因素,聽力水平差的學生時常抱怨基礎不好和教師不好,而不從自身上尋找原因[2]。因此,對于聽力不好的學生,教師一定要引導其正確認識成因,弱化其對客觀因素的抱怨,激勵其發揮主觀能動性。聽力材料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時間通過圖書館、網絡來準備相關生詞,文化背景知識。聽力素材選擇應盡可能的具有普遍性、時效性、前瞻性和多樣性,不選擇時代背景久遠、知識落后性的材料,但也要注意不要遺漏經典。可將英語新聞、日常對話、科普講座和英語演講、電影、歌曲結合起來,增加材料的趣味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力。
2.加強語音訓練;擴大詞匯、閱讀量;培養良好的聽力習慣
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語音形成期,在這一階段,英著重培養學生正確良好的發音習慣。克服掉方言、原有錯誤發音習慣的影響。比如舌前音和舌側音,前鼻音和后鼻音以及上文提及的連讀、弱讀、略讀、重讀、不完全爆破等發音方法。讓學生有意識地在聽力過程中糾正發音誤區,并發過來在發音過程中提高聽力。同時,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尤其增加英語原版書籍的閱讀量,如英語小說、散文、演講等,使學生能更多地處于地道的英文語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擴大詞匯量,從而減少在聽力過程中由于詞匯量限制而產生的漏聽、盲聽。必要時,應硬性要求學生背誦英語名篇、名著,幫助學生克服偷懶、走捷徑的消極英語學習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同時,聽力輸入水平材料應該略高于學生的聽力水平,據 Krashe的語言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語言輸入只有稍高于習得者現有水平(即用i+l 來表示這種高于原來水平的語言能力),語言習得者的水平才會從 i 向 i+1 提高”。聽力材料在學生挑戰的范圍內,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與掌握欲望,又不至于過難而產生挫敗感。在聽力過程中,教師應傳授一些必要的聽力技巧和方法,比如關鍵詞的判斷、聽力材料段首和段尾的把握,以及一些分析、預測和推導方法。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如在聽力過程中適當使用筆錄,常見詞的縮寫,對數字和地名等常規信息的敏感,出現漏聽后能保持冷靜,綜合運用所學的背景知識和邏輯推理能力預測一些信息等。
3.增加文化背景知識輸入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巨大的信息量。單靠簡單的語言輸入性學習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好一門語言的。在聽力中,很多時候即便是能夠聽見說話者的每一個單詞,也無法理解說話者的意圖和想要表達的意義,原因就在于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應特意要求學生積累一些文化背景知識,如西方的節日、傳說、風俗、典故、政治、地理人情等,以便最大化地減少聽力障礙,提高聽力理解層次。
[1] Butler,D. L. Individualizing Instruc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J]. Theory into Practice,2002,(2).
[2] 吳先澤. 大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歸因差異探究[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11).
G642
A
1008-7427(2012)05-0140-01
201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