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從期望理論淺析高職學生學習現狀
王 茜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高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其學習效果。本文結合當前高職學生的學習現狀,運用期望理論分析了其學習狀況欠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激發高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對策和建議。
期望理論;高職學生;激勵
期望理論是過程型激勵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彌補了內容型激勵理論在研究預期目標能在多大程度上調動激勵對象積極性等方面的不足,側重于研究動機形成和行為目標的選擇以及行為的改變和修正。本文將利用期望理論來探討如何更好地激勵高職學生,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一)激勵力=效價×期望值
期望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在1964年提出的。期望理論認為,激勵作用的大小,是由個體對某種激勵因素的期望值和目標對個體效價之大小這兩個因素決定的。激勵水平取決于期望與效價的乘積。這一觀點用公式表示為:M=V ×E。其中,M即激勵的強度,它表明一個人愿意為達到目標而努力的程度;
V即個體對某一行動成果的價值評價,它反映個體對某一成果或獎酬的重視與渴望程度;E即期望概率,指個體對某項目標能夠實現的概率(可能性)的估計。
(二)目的與需要、興趣、動機的關系
目的是個體對某種對象的需要在觀念上的反映,是個體在行動之前在觀念上為自己設計要達到的目標,是人的實踐活動的一個要素。它表明個體不滿足于當前的現實,而要創造出適合自己需要的新現實。
需要是主體的一種缺失狀態。由于主體產生了一種缺失,便必然產生一種去獲得某種客體的沖動,從而使主體的缺失得到滿足。在一種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就會根據一定社會歷史條件提供的可能而產生一種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于是,作為對需要反映的目的也就有了不同層次。需要一旦產生以后,就必然會付諸行動,從而產生了興趣和動機。同樣,人的需要及其層次不同,所產生的興趣和動機及層次就不同。
由此可以看到,需要是產生目的的根本原因。如果一個人不產生某種需要,那么,他也就不會具有相應的反映這種需要的目的;需要又具有層次性,與相關的動機、興趣和目的也具有層次性。而且在需要的層次中,越是與個體當前的缺失嚴重程度相適應的需要(心理學上稱之為低層次的需要),所引起的動機就越強,興趣就越濃,目的就越明確。同樣,目的越明確越具體,與主體的距離越近,該目的對需要的激發、指導、調節和控制的效果就越好,動機與興趣也就越強,相反,那些與個體的缺失嚴重程度不相應的需要(心理學上稱之為高層次的需要)所引起的動機就相對較弱,興趣也較輕微。也就是說,與該需要相適應的目的如果離主體越遠、越籠統、越模糊,則對需要,進而對動機和興趣的激發、指導、調節和控制的效果就越差。
那么,根據期望理論,當前高職學生的學習目的如何呢?他們對學習的需要、動機、興趣又是怎樣呢?
(一)學習目標不明確
高職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習目標單一并且明確,那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這一目標的效價和期望值都較高。進入大學以后,學生逐漸擺脫了老師和家長的監督管教,在較為“寬松”和“自由”的大學環境中,他們躍躍欲試,對所有新鮮事物、競賽活動等都充滿好奇。但部分學生對于學習的效價認知較低,對自己的人生職業生涯缺少系統理性的分析和規劃,逐漸陷入了迷茫、混亂的學習生活狀態,失去了對多個目標進行判斷、對輕重緩急進行排序的能力,沒有求知欲望和上進心。對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沒有很大興趣,對于各種懲罰措施也沒有壓力和緊迫感。大多數人迷茫于大學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任憑惰性左右自己,走向頹廢,故在迷茫和困惑中耽誤了學習,逃課、考試作弊、掛科等現象層出不窮、屢禁不止,逐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跌入后進生的行列。
(二)學習內部動力不足
高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推動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第一位的主導動力。學習內部動力系統包括學習的需要、學習愿望、學習興趣與愛好、學習動機、理想信念等內部因素。當前,社會價值觀念日益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重利輕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負面思潮充斥著整個社會風氣,并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動力。表現在部分學生對待專業學習顯得急功近利、浮躁不安,感覺所學的課程并不一定都是自己喜歡的,學習缺乏熱情。平時與專業教師、高年級的學生接觸機會又較少,因而對自己所學的學科只是一知半解;還有些學生則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不是熱門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同學相比會產生自卑感和挫折感,從而導致對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人口基數大,就業壓力嚴重,對于自己日后的發展方向沒有正確的認識,自己對于專業的期望值太低。自身對其行動成果的價值評價太低,其激勵就小。學習不是出于自我內在的興趣與需要,而只是為了混到一張文憑,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內部動力不足。
(三)學習態度不端正
高職學生學習缺乏熱情。平時與專業教師、高年級的學生、研究生接觸機會又較少,因而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只是一知半解;還有部分學生則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不是熱門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同學相比會產生自卑感和挫折感,導致心理失衡、自暴自棄,由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進而產生習得性無力感,對自我的期望值越來越低。長期的學習失敗使他們自我否定傾向嚴重,缺乏自信從而導致對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久而久之形成“專業無用論”的觀念。同時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對于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沒有正確的認識,自己對于體現自身價值的期望值較低。自身對其行動成果的價值評價較低,其激勵就小。
根據期望理論的基本觀點,學習效價即個體對學習過程或活動的價值評價,它反映個體對學習活動成果的重視與渴望程度。學習效價越高,學習目標越越明確、越具體,學習態度越端正,學習動機越強烈,其學習積極性就越高;值得一提的是,不是學習目的的層次越高,學習積極性就越高,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學習目的是由個人的學習需要所決定的,而如上文所述,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人們在滿足需要的時候,總是按層次的發展由低到高逐層去實現,并且通常總是在個體的需要滿足之后,才會去滿足別人的需要。在傳統觀念中,人們總是貶低個體的需要,而不切實際夸大和抬高社會需要的價值。其實,這種做法不僅不符合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的基本原則,而且也不符合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事實上,個體在實現自己的需要時,離自己的距離越近的需要,行動起來,動機就越強,興趣就越濃。因此,當高職學生把學習目的指向個體的需要時,就必然會產生較高的學習積極性。這表現在他們對課程類型的選擇上就是注重實用課,因為實用性課程對滿足個體日后的需要會起到更直接的作用。
當然,我們在肯定近期低層次的學習目的的同時,并不忽視遠期的高層次學習目的。高層次的學習目的雖然對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激發要緩慢一些,但維持的時間卻較長;而低層次的學習目的雖然對學習動機興趣的激發要快一些、強一些,但維持的時間卻短些。因此,在尊重并承認高職學生近期的、具體的、低層次的學習目的的同時,要鼓勵和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高層次的學習目的,使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使近期的低層次的學習目的自然地融合到遠大的高層次的學習目的中去,從而更大地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根據現實期望設計激勵體制
依據高職學生正處于年輕力盛的特殊時期,可塑性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建立健全良性的學生激勵制度。從思想上端正對高職學生學習目的及其學習態度的評價觀,從總體上肯定高職學生的學習態度。對于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態度,我們應該給予肯定的評價,而且對于那些學習目的不夠明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的學生,應給予正確的指導。讓學生了解并接納自己,能正視并滿足自己的需要,生活有目標并能自控,能有效處理問題,有責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情緒愉快并基本穩定,對自己的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二)根據成就期望設計激勵體制
成就期望是人們對挑戰性工作及事業成就的追求,會激發個體的激情,振奮個體的精神。現階段我國高職課程體系存在教學內容重復陳舊,體系結構不盡合理的問題,并且對代表專業發展方向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吸收不夠。因此,高職院校應確定課程改革目標、原則、方向,劃分課程群,組建課程體系改革方案,精煉教學內容,著重技能方法和能力培養,從課程設置上調動高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解決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完善實驗、操作、練習設施,讓學生有機會實踐自己的理論知識;注意提高期望概率和效價。僅僅重視激勵是片面的,應該注意提高學生的素質,包括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能,通過提高他們對自身的期望概率去提高激勵水平,創造較高的績效目標;同時還要注意教育資源分布均衡,無論是高職學校的強勢專業還是普通專業都應提供現代的教育教學設施和優良的師資力量,為學生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為高職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提供優良的求學環境。
(三)根據自我需要設計激勵體制
自我實現需要是個體對于不斷成長、發展、開發和實現自己的全部潛力和創造力的心理需要。人們總是期望在達到預期成績后,能夠得到適當的合理獎勵,如獎金、表揚等。相應的目標,如果沒有有效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來強化,時間一長,積極性就會減弱甚至消失。高職院校的學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師應注重績效與獎勵關系。獎勵什么要適合高職學生的不同需要,要考慮效價。要采取多種形式的獎勵,滿足各種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潛力,最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多數高職學生在學校住宿,而大學留給學生許多自由學習的時間,這些時間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生活世界的認識與理解,根據自己的好惡、特長、客觀條件等,恰當地選擇一些學習領域或興趣愛好,從而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高職學生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不管學校是否排課,都要嚴格要求自己,遵守學校的作息制度,規律生活,而不要覺得無無所事事,甚至專門找一些無聊的事情來消磨時間。在學習之余多參加學校各種活動、加強體育鍛煉,要做到勞逸結合,保證有健康的身體、旺盛的精力,為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尊重并肯定高職學生對自己學習目的的選擇,不能以社會目的的學習來否定個人目的的學習。不管為哪種目的學習,只要學習者能積極、主動、認真地學習,就應當肯定。而事實上即使是為個體目的而學習,最終的結果都必然要在社會中去實現,都是在客觀地(自覺不自覺地)為社會服務。
[1] 蘇東水. 管理心理學[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 周效修. 職校生積極學習態度的培養[J]. 山東勞動保障,2009,(10).
[3] 李玉玲. 淺談如何激勵和賞識職校生[J]. 決策探索(下半月),2009,(10).
An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from an Expectancy Theory Perspective
WANG Qi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directly their learning.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the author analyz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ir learning in poor condition in the expectancy theory point of view,and then offers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motivating voc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expectancy theo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e
G71
A
1008-7427(2012)06-0019-02
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