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鐳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解讀羅伯特·弗羅斯特名詩《修墻》
邱 鐳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弗羅斯特被認為是 20世紀美國最偉大、最有名望、最受人愛戴的詩人。他的詩給人的感覺是淺顯易懂,易于理解,但其中卻飽含了詩人對人類命運的深沉思考,并融入了詩人對人類困境的深切關懷。他的詩《修墻》正是這一真切關注、深切關懷的代表作。研讀分析《修墻》,我們能深刻理解詩人是如何寓深刻于樸素的語言之間,把自然作為一種隱喻來闡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由此引發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的。
弗羅斯特;《修墻》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Lee Frost,1874- 1963)是美國當代著名詩人。他被公認是與 T·S·艾略特并駕齊驅的美國當代詩歌有影響的兩位人物之一。在他長達70 年之久的詩歌創作生涯中,他寫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詩篇,如《仆人之仆人》(A Servant to Servants)、《雇工之死》(The Death of a Hired Man)、《家葬》(Home Burial)、《一簇野花》(the Tuft of Flowers)、《修墻》(Mending Wall)、《雪夜林邊停》(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好景不常》(Nothing Gold Can Stay)等等。他的詩給人的感覺是淺顯易懂,易于理解,但其中卻飽含了詩人對人類命運的深沉思考,并且融入了詩人對人類困境的深切關懷。而他的詩《修墻》,正是這一真切關注、深切關懷的代表作。本文從語言、思想內容和對人生的思考三個方面解讀《修墻》,以期能更好地詮釋詩及詩人的意圖。
弗羅斯特生活在 20 世紀的美國,這個時候的美國是詩歌歷史上力求改革創新的時期,不少著名的詩人都在這個時期脫穎而出,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當推艾略特。當艾略特高舉改革創新的旗幟成為20 世紀實驗主義派先鋒詩人的時候,弗羅斯特堅持使用傳統的詩歌形式,如兩行詩、四行詩、無韻詩及十四行詩等,所以批評家們大都認為弗羅斯特屬于傳統的浪漫主義詩人。
弗羅斯特在新英格蘭農場生活了12年,那里的一切都是他創作的源泉。因此,一方面他的詩大部分取材于自然,取材于新英格蘭的農場生活。在他的詩中充滿了新英格蘭農場的種種意象,如森林、草地、白雪等等。另一方面,他的詩多數寫的是普通人的普通事,如壘墻、割草、摘蘋果等等。而他詩中的語言也都是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日常生活語言。《修墻》(Mending Wall)一詩開篇就這樣寫道: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That sends the frozen-ground-swell under it,
And spills the upper boulders in the sun,
And makes gaps even two can pass abreast.
他并沒有直說是什么推倒了墻,而是用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表模糊概念的詞something 來暗示,用there be句型來確信墻倒是自然所需,是自然之力要墻倒塌,隨之引出了主題“我經過思考,認為修墻沒有意義,因此人們并不需要這座墻”( There where it is we do not need the wall)。隨后是一個非限定性定語從句:That doesn’t love a wall,that sends…,and spills…,and makes … 。他用這種隨意的、非正式語言,引出詩的中心詞wall。別的詩人也許會直接用三個單詞來寫到:Something dislikes wall。但是弗羅斯特任他的瑰麗的想象力自由翱翔,好像詩中的角色仔細觀察了墻被毀掉的自始至終的全部過程,他不僅相信有一種奇怪的、神奇的、超自然的力量驅使地下神秘無比的霜凍的土地使勁膨脹的力量毀掉了墻,好像他觀察到了被毀壞的墻在冬日明亮的陽光下是什么樣子,他對墻上的裂縫是如此的熟悉以致我們不禁猜測他甚至親自和同伴不止一次地從墻縫中穿過。難怪評論家這樣寫道:“他的詩有一種獨特的活力,因為它表達的是活人的感情。別的詩人的詩描寫人,而弗羅斯特的詩就是人,他們或工作,或散步,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自由地交談,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為弗羅斯特贏得了為數眾多的讀者的,除了他簡潔明快、樸實無華的語言風格之外,還有其涵義深邃、耐人尋味的內涵,它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生死等重大問題,富有哲理,令人回味無窮。弗羅斯特認為詩應該“始于愉悅,終于智慧”。“愉悅”就是一種沖動,這種沖動存在于詩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依然記得的某種東西的那種驚奇之中; 而“智慧”則是對人生的某種頓悟。這是他詩歌創作的出發點,任何詩歌都應表現出對人生的某種頓悟,《修墻》也不例外。對弗羅斯特來說,詩是對現實的一種探索,同時也是使詩人在現實的悲劇和危險中得到保護的一面盾牌,寫詩是對他的一種解脫和安慰。
初讀這首詩似乎很簡單,它表面寫的是詩人故鄉新英格蘭人在春天時十分普遍的戶外工作之一——修墻,而在修墻的過程中,“我”(說話者)對墻存在的必要性產生了懷疑,認為修墻沒有意義。早在詩的第一行,詩人就指出,“有一股不喜歡墻的力量”,是什么這么不喜歡墻呢,弗羅斯特非常清楚,但是他巧妙地描述了這種神秘力量對墻所造成的結果,而沒有直接說出到底是什么,這就使得弗羅斯特能夠繼續游蕩他那非同一般的奇想世界。詩人在這部分顯而易見開始了他的調侃,他對獵人們的玩笑式的嘲諷。他們為了滿足狂吠的獵狗的追逐獵物的天性,翻遍了筑墻的石頭,把野兔從藏身之地驅趕出來,而破壞了墻壁。但這是否就是那不喜歡墻的力量呢?詩人明確指出:The work of hunters is another thing,他顯然把獵人對墻的改變排除在那股不喜歡墻的力量之外。而從詩的第一句我們可以看出弗羅斯特對那股力量懷有比詩行表達出來的更多的同情和認可。詩人漫不經心地對獵人進行了一番調侃之后,憑他那對語言有力的駕馭力量和對詩的清醒的意識,機智地把拋出的線往回一拉,寫道:…The gaps I mean,No one has seen them made or heard them made,But at the spring making-time we find them there.詩人似乎在說,墻倒了,內外皆有其因,這就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我”與鄰居每年的修墻,是否是“逆道而行”,違背了大自然的意愿。那我們是否還需要去修墻,還是將它推倒。經過謹慎思考之后,“我”明顯感到修墻只是“我”與鄰居的一種習慣、一種傳統的需要,而并非我們所愿之事。因此,“我”希望結束這場災難,也希望鄰居能茍同我的觀點,但鄰居卻執迷不悟,仍堅持遵循古老的格言。顯然,“我”已被詩人塑造成一位思考者、一位思辨者、一位敢向傳統挑戰的勇敢者,而鄰居則是走入了一片黑暗的傳統主義的追隨者。如果說詩中對墻的存在產生懷疑,認為墻的存在沒有必要的“我”代表了現代社會人類的進步思想,代表了現代人渴望溝通、渴望交流的理想和愿望,鄰居代表了執迷不誤、恪守古訓的強大的傳統力量的話,那么,“我”與鄰居交流的失敗則似乎表現出了現代人的一種困境:交際的失落。
顯然,弗羅斯特已經把一次普遍平常的修墻經歷升華了。“要不要修墻”的爭論已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題,供“我”和鄰居思考,也讓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們陷入沉思。仔細咀嚼玩味,我們便體會出詩里蘊含的深層的哲理與象征意味,表現出了弗羅斯特詩中反復詠唱的主題——選擇的困惑和對人類生活兩難的深沉思考。
弗羅斯特被看作是田園詩人、自然詩人,但他和浪漫主義的田園詩人有極大的差異。浪漫主義的田園詩人描寫自然景物為的是抒情或議論,而弗羅斯特則把自然景觀看作是一種象征,去反映現代社會,包括它的種種弊端,“以象征的手法表達人生真諦及充沛神秘色彩的世界”。 因此他也被稱為“工業時代的田園詩人”。
《修墻》這首詩通過講述修墻這樣一件普通的事情,表達了詩人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觀點。在詩人看來,修墻僅僅是“another kind of out- door game”,因為人們根本不需要墻,所以他試圖說服鄰居。但是他對鄰居的勸說毫無作用。鄰居一遍又一遍的重復父輩的祖訓“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高墻出友鄰)”。通過作者對鄰居的嘲諷不難看出作者希望拆除阻礙人與人溝通的這堵墻。在《修墻》的隨后部分,讀者可以發現,“我”,一個能從生活中發現游戲并用瑰麗的想象力豐富生活的人,春天喚醒了“我”惡作劇的心情,也喚醒了破壞墻的神秘力量,“我”不會輕易放棄調侃鄰居和他一起進行思想旅程的機會,并企圖和鄰居團結起來,一起為拆除這堵墻而努力。
《修墻》的中心詞——墻,這種人類原始時期為了保護自己而筑起的阻擋物,在詩中被看成是阻礙人與人之間正常交流的障礙。墻的一邊是敢于向世俗挑戰,努力想溝通交流的“我”,另一邊是恪守傳統,戒備森嚴,不愿交流的鄰居。這預示著在現代社會,人們在接受“墻”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時候,似乎忽視了墻的存在給現代人所帶來的不幸: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缺少交流、溝通而使人們處于冷漠、孤獨、封閉、相互不理解的困境中。這是人類的悲哀,更是現代人生的困境。現代社會,隨處可見的形形色色的、有形無形的墻,也阻礙了人們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性別之間……的交流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了理解,沒有了理解,又何談和平相處呢? 這也許正是詩人悟到的人類在進步的文明社會所陷入的一個困境。
從以上對《修墻》一詩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獨特的語言風格及他對主題的揭示。他的詩深深基于他的生活,客觀現實的矛盾本質對弗羅斯特的藝術思想產生了極大的觸動和影響,他以自己的詩歌和自己的存在方式對客觀現實進行了寓深刻于平凡的描述,并對現代人的處境表現出誠摯的關注;他能透過現代題材的表征,看到現代社會的本質;他把自己的語言風格運用于詩歌和如詩的生活模式中。有人這樣評論弗羅斯特的文學生涯:無論他做什么……他總能做得極富詩意。象弗羅斯特這樣把生活和詩歌緊密結合起來的詩人,在20 世紀的美國詩壇上,幾乎無人能和他相提并論。所以,我們不妨這樣來描述弗羅斯特的詩歌和生活:如生活的詩、如詩的生活。
[1] 董洪川. 補墻:一個極大困境的縮影[J].外語教學,1997,(3).
[2] 錢青. 美國文學名著選讀[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5.
[3] 程愛民. 論弗羅斯特的名詩《修墻》的結構與修辭手法[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7).
[4] 常耀信. 美國文學選讀:下冊[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5] Richard Eberhant1 of Poetry and poets [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04.
A Brief Analysis of Frost’s poem Mending Wall
QIU Lei
Owning a large audience, Robert Lee Frost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 most popular and the most respectful poet in the 20’Th century in America. Superficially, his poems are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but they are all profound in meaning, embracing the poet’s profound thought on life and man’dilemma, among which Mending Wall is one of the best - known for its profound life philosophy. The analysis of the poem can make us get insight into the Frost’s simple but profound poetic language style and his usual them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at between humans and his thought on life philosophy as well.
Frost; Mending Wall
I106.2
A
1008-7427(2012)06-0070-02
2012-03-29
作者系信陽師范學院大學外語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