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玉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本科編導人才素質教育
喬新玉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媒介融合對編導本科生的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編導人才素質的融合,即編導跨越采編播傳統界限的能力和編導跨越媒體形態工作的技能。本文深入分析媒介融合對編導本科生素質的影響,試圖從理論素質構造、操作技能素質培養和實踐素質打造三個方面,建立起培養具備融合素質的編導本科生的模式。
媒介融合;素質教育;編導;技能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指的是以發展人才綜合素養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從這一層面看,素質教育對于大學本科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本科人才的培養以滿足國家人才需求,契合中高端就業市場訴求為主要目標。這一目標是應試教育所難以達成的。素質教育對人才個性的發展極為關注,編導本科生將來所從事的創意產業對創意者本身的個性特色的創新也具有極高的要求。近年來,媒介融合作為一種在全球范圍內正在產生廣泛影響的現象和趨勢,正在改變著編導就業市場的格局,對編導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需求。媒介融合影響下的影視技術日新月異,理念、設備和軟件更新換代的速度前所未有,編導人才的本科教育應當對數字時代的媒介融合趨勢做出及時的回應和調整,以便能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國家人才培養的重任。
1.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作為一種人們津津樂道的時代趨勢,直到“世紀并購案”發生之前,并不為一般大眾所熟知。2000年 1月10日,當時美國最大的因特網服務提供商“美國在線”與世界上最大的傳統媒體內容產品提供商之一“時代華納”合并。2000年左右,人類正在經歷首次網絡經濟泡沫,包括我國在內的諸多國家對新媒介的未來發展給予厚望,對傳統媒介和新媒介之間的融合抱以極大希望。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并購被解讀為新世紀媒介融合大張旗鼓的開始。2009年12月,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解體,回歸到10年前各自經營的狀態。業界和學界對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的解體的解讀,與10年前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并購時完全不同,幾乎無人將之視為媒介融合趨勢的偃旗息鼓,反之,只是視其為媒體經營失敗的個案。
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解體后的今天,媒介融合仍然以勢不可擋之勢在全球范圍產生廣泛影響。到目前為止,學界對媒介融合的概念仍然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看法。2003年,美國西北大學的教授戈登,從類型劃分的角度對媒介融合的外延范圍進行了厘清。戈登總結了人們對“媒介融合”一詞使用的情況,將媒介融合劃分為五種類型:所有權融合、戰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信息表達融合。也就是說,人們所談到的媒介融合現象皆可以被這五種類型劃定的疆域所涵蓋。
2.媒體對從業者素質的融合要求
這五種類型的劃分,可以從行為主體的角度進行二次歸類,即組織層面的融合和個體層面的融合:所有權融合、戰略性融合和結構性融合指稱的是媒體組織層面的行為;信息采集融合和信息表達融合指稱的是媒體從業者層面的行為。從歷時性的角度看,個體層面的融合是組織層面融合的結果和必然訴求。組織層面的融合需要個體的推動和技能支持。
媒介融合在我國如火如荼,無論是報網融合、手機報還是衛星電視都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但是,我國學界和業界的專家似乎對組織層面的融合更加津津樂道,對個體層面的融合則有些視而不見。與此同時,媒體內容的供應者近年來對編導本科人才培養似乎頗有怨言,認為畢業后的人才尚需企業和媒體的雕琢才能夠勝任實際工作。這反映了就業市場在時間軸線上對本科院校提供的編導人才素質的需要發生了改變。企業或媒體對編導人才的融合需求隨著數字時代的演進,變得越來越迫切。歐美在編導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方面,從上個世紀20年代的好萊塢“大片廠制度”起,就在“專業化”的道路上愈行愈遠。近年來以數字技術為背景的媒介融合,使得歐美的影視人才出現了與專業化相對應的“全能化”趨勢。
這一建立在專業化基礎上的全能化趨勢,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全能化人才培養稍有出入。西方媒體人才培養在達到專業化極致狀態后的全能化素質訴求,是人才專業化對媒介融合的適應和調整,因此這一語境下的媒體人才素質“全能化”的核心仍然是以高度“專業化”為內核。這一判斷可以促使培養編導人才的本科院校在“全媒體”、“自媒體”時代,提出更加切實可行的培養理念和模式。從宏觀角度解讀個體層面的媒介融合,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市場對從業者跨越采編播傳統界限的素質的渴望,對從業者跨越媒體形態的工作技能的渴望。
1.理論素質構造:專業理念和個性特色的發展
素質教育在本科層次的體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綜合素質、專業理念和人才個性特色的培養。具體到編導的本科生教育現狀,相關院校和教師應當注重在理論教育中加強人才的專業理念和個性特色培養。1999年后傳媒院系和專業在數量上快速拓展,隨著數字技術的影響加深,編導人才的培養愈加受到傳媒院系的重視。由于與文學院系的學緣關系密切,我國編導人才的培養在綜合素質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成果,匹配了一套成熟的模式。因此,編導人才的素質教育在媒介融合這一時代背景下,接下來應當注重對學生專業理念和個性特色的打造。
在綜合素質培養方面,傳媒院系應當繼續堅定“雜”的理念,以便培養通曉我國傳統文化和國情特色的人才。
在專業理念的培養方面,相關傳媒院系應當著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①職業道德、法規和人文理念;②中國戲劇、古希臘戲劇和西歐戲??;③中西影視歷史、影像、文本、流派和批評方法;④影視試聽語言的內部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異同;⑤導演技巧與方法。專業理念培養從抽象意義講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專業水準的培養和職業道德的塑造。
在編導人才的個性特色方面,本科教育應當著重發展學生的創新欲望和自我表達能力。學校應當注重加強編導人才的聯想能力和創新能力。創新素質在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中被視為人才的一種重要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說,編導行業屬于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意味著從業者的日常工作必須以大量的新鮮創意作為素材,因此崗位要求人才在創意方面能夠形成一定的快速生產模式。聯想能力是編導人才在學習和工作中進行創新的重要手段,傳媒院系應當在本科教育中促使學生形成通過聯想形成創新的熟練模式。
2.操作技能素質的培養
從本科層次的藝術類教育理念看,編導人才經過四年學習后的動手操作能力極為重要。由于社會宏觀層面的就業結構問題,編導專業的本科生就業近年來遇到了一些問題,如非編導專業人才對編導就業市場空間的擠壓、事業性質傳媒的編導人才的飽和等等。如果冷靜地厘清事實的現象與本質,我們會看到,諸多編導本科生的就業難題可以歸結為操作技能的欠缺。編導人才的操作技能從廣義的角度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微型劇本的寫作和改編能力、攝像能力、數字圖片的處理和合成能力、非線性編輯能力和后期制作能力。
上個世紀2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大制片廠制度”對世界各國的影視制作模式起到了深刻的影響,即使在今天的美國這一制度早被視為非法壟斷行為的前提下,許多國家仍然將建立本國影視作品流水線生產模式的希望寄托于“大制片廠制度”。這一努力在媒介融合趨勢下愈加困難,因為今天的眾多影視制作依賴的是“外包”制度。實際上,今天各國最終呈現出來的影視試聽作品,常常是數家專業公司協力合作的結果,例如《蜀山傳》的“血海”效果是由數家美國、新西蘭和香港的特技公司歷經1年時間共同完成的。電視的內容生產,較之電影或許不甚精致,但是在歐美國家仍然有眾多外包公司的身影。編導專業人才的教育機構應當敏銳地捕捉到這一信息,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
編導學生在四年的學習后,應當擁有一個開放性的技能結構素質,既能夠從事一般性的影視制作,也能夠為企業高度專業水準的技能要求提供一個“高可塑度”的“可能性空間”。出于軟件使用的連續性和可拓展性考慮,編導本科生在軟件技能方面可以傾向于 Adobe系列產品的學習:Photoshop、Premiere、AE和Audition等等。對于學習能力特別強,愛好欄目包裝的同學,應當鼓勵他們課外的自主學習,幫助他們學習3D MAX和Combustion等等軟件的操作。在攝影攝像方面,相關院系和教師應當鼓勵全體學生熟練掌握專業入門級DV的使用,監督和鼓勵愛好攝影攝像的同學熟練使用專業攝像機。
3.實踐素質的打造
素質教育高度重視“學”與“用”的契合。編導的本科生教育應當從素質教育的這一理念出發,努力踐行學以致用的追求。
首先,建立假期實習制度。相關傳媒院系可以將假期的實習與學分綁定,例如規定學生每學年必修的2個學分需要從暑期實踐中獲取。傳媒院系還可建立相應的評判標準,輔之以相應的獎懲激勵制度。對于實習成果突出的同學進行書面或口頭的鼓勵,并給予其作品公開展覽的機會,以鼓勵學生專業水準和個性特色的建立與暑期實習制度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其次,建立定期和非定期的作品展覽活動。編導作為藝術類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是個人藝術主張表達的學習,應當鼓勵學校建立展覽室以展出學生的優秀作品。由于編導作品常常是以視音頻為最終樣態,有條件的院系可以在學校設置公開的大屏幕,上映學生的優秀視音頻作品。
最后,建立第四學年專職實習制度。大學本科的第四年可以安排為學生集中實習的時間,因為編導專業人才的素質一方面高度依賴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高度依賴與特定崗位的結合。將理論素質和操作素質的培養集中到大學的前三年,可以使得學生于大學第四年在社會崗位上檢驗、調整和發展自己的專業素質。
[1] 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試論“融合新聞”及其挑戰[J].國際新聞界,2006,(5).
[2] 劉婧一.應對媒介融合——新環境下的電視節目營銷[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 葉福軍,潘瑞芳,張帆.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探討[J].新聞界,2009,(4).
[4] 林三芳.媒介融合環境下媒體使用者信息需求變化探討[J].新聞界,2011,(2).
[5] 喬新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傳媒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河南教育,2011,(2).
Quality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Broadcast Programming Students in the Setting of Media Convergence
QIAO Xin-yu
Media convergence raises a new claim for undergraduate broadcast programming students: the quality convergence of broadcast programming talents, which means,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do broadcasting, editing and programming, and master cross-media work.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edia convergence on undergraduate broadcast programming students, and tries to construct a quality convergence mode from theoretic competence construction, operant skill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skills building aspects.
media convergence; quality education; broadcast programming; skill
G420
A
1008-7427(2012)03-0122-02
201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