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仰恩大學 英語教研部,福建 泉州 362014)
從“信”看英譯《瑞云》
王雪梅
(仰恩大學 英語教研部,福建 泉州 362014)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為著名的短篇小說集。作為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聊齋志異》不僅為中國短篇小說贏得了很高的世界聲譽,也為后世的外文翻譯留下了不小的挑戰。以嚴復的“信”為標準,探討郭臨英譯版本《瑞云》的優缺點,能夠幫助英語學習者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瑞云;蒲松齡;信;嚴復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博(今淄博市)人,清文學家。在繼承魏晉志怪和唐宋傳奇傳統的基礎上,蒲松齡以雋永之筆、博愛之情寫就《聊齋志異》,使其如奇峰突起,達到了中國文言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本文所論《瑞云》出自《聊齋志異》卷十,其英文譯者為郭臨。
嚴復(1853—1921),字又陵,又字幾道,福建侯官(今閩侯縣)人,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作為一名翻譯家,嚴復是將西方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說和自然科學、哲學的理論知識介紹到中國的第一人。
赫胥黎的《天演論》是嚴復最為著名的一部譯著,在《天演論?譯例言》中,嚴復首次提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易》曰:‘修辭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沈蘇儒,38)嚴復譯事精義“信達雅”三言,繼往開來,言簡意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長期以來,我國翻譯界一直將此三言奉為指導翻譯實踐和評價翻譯作品的標準。
“信”取自嚴復的譯事精義“信達雅”,《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誠也。從人從言會意。”(許慎,204)用現代話說,“信”就是忠實、誠實。在《天演論?譯例言》中,嚴復多次提到“求其信已大難矣”,“為達即所以為信也”,“信達而外,求其爾雅”,以強調“信”的重要性,并提出“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意義則不倍文本”,也即在翻譯中要將原文的意義以極其忠實的譯筆表現出來。
(一)從“信”看英譯《瑞云》之一
原文:瑞云
譯文:The Girl Protector
《瑞云》出自《聊齋志異》卷十,其中“瑞云”二字即為本篇的標題。對文學作品而言,文學作品的標題是文學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標題和作品的主題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通常來說,一個開宗明義而又耐人尋味的標題能夠幫助讀者認識和理解作品的內容,加強對作品的印象,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對原文而言,篇名“瑞云”二字本身其實并無任何特別含義,它甚至不能表達“祥云”之意,只不過僅僅作為小說主人公的代名詞而已。而之所以本篇會將人名“瑞云”作為篇名,則是因為作為《聊齋志異》的選篇,《瑞云》嚴格承襲了蒲松齡作品中人以統事,單線結事的結構特色罷了。由于其敘事模式受史傳文學與唐宋以來傳奇小說的極大影響,《瑞云》開篇即以“瑞云,杭之名妓,色藝無雙”來點出主人公的姓名、籍貫和職業,接著便以“瑞云”為中心,圍繞單一線索,直接進入情節,不作旁支別處,一氣貫通,可以說,篇名《瑞云》與主人公名字“瑞云”在全文多處提及之間的照應將蒲松齡作品簡捷、明晰、完整的結構特色彰顯得淋漓盡致。
對譯文而言,篇名“The Girl Protector”本身就有不少的含義,而且還有指代不明的嫌疑:
(1)根據英式英語用“Girl Guide”和美式英語用“Girl Scout”來表達“女童子軍”的做法,“The Girl Protector”可以被直譯為“女性保護者”, 意譯為“守護女神”。在《瑞云》中,小說提到的女性角色只有三人,也即“瑞云”、“蔡媼”和“小鬟”,因此“The Girl Protector”從字面上來看可以指她們三人中的任意一人。但從小說通篇情節的發展來看,“瑞云”是一弱質女流,在本篇中處于需要別人保護的地位,因此“The Girl Protector”不可能指“瑞云”;“蔡媼”乃勾欄中的鴇母,小說中她對“瑞云”前恭后倨,是被蒲松齡討伐鞭撻的對象,因此“The Girl Protector”也不可能指“蔡媼”;至于“小鬟”,小說中只是在“忽小鬟來白‘客至’”處提到,后文便無介紹,因此“The Girl Protector”更不可能是指“小鬟”;
(2)根據英語中用“The Chest Protector”來表達“(劍客的)護胸裝備”的做法,“The Girl Protector”還可以被直譯為“保護女性者”,意譯為“護花使者”,也即男性。在《瑞云》中,小說提到的男性角色只有兩人,也即“賀生”和“和生”,因此“The Girl Protector”從字面上來看可以指他們兩人中的任意一人。從小說通篇情節的發展來看,“賀生”在“瑞云”丑狀類鬼、落魄潦倒之時將其從勾欄中救出,對“瑞云”起了保護的作用,因此“The Girl Protector”可以是指“賀生”;“和生”乃神仙一族,小說中他用法術將“瑞云”的光彩隱蔽起來,保持了她美玉般的純潔,留待愛才之人去真正賞識她,因此“The Girl Protector”也可以是指“和生”。
從上文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原文標題“瑞云”二字本身其實并無任何特別含義,只不過僅僅作為小說主人公的代名詞,用來承襲蒲松齡作品一貫的結構特色罷了;譯文標題“The Girl Protector”不僅本身就有不少含義,而且還有指代不明的嫌疑。譯文將“瑞云”譯為“The Girl Protector”,不僅違背了嚴復“信”的翻譯標準,即沒能在翻譯中將原文的意義以極其忠實的譯筆表現出來,而且也不能表現出蒲松齡作品人以統事,單線結事的結構特色。
(二)從“信”看英譯《瑞云》之二
原文:瑞云名噪已久,富商貴介,接踵于門。
譯文:Ruiyun's reputation began to spread far and wide,and those with money lined up to visit her.
《聊齋志異》是中國文言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作為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翹楚之作,《聊齋志異》的語言簡練雅潔,直觀明了,描寫細膩。作為《聊齋志異》的選篇,《瑞云》緊承其簡練雅潔、靈活多樣的語言特色,句子較短,務求達意,極少堆砌修飾。雖較之唐宋時期的古文辭平易,但對于翻譯文言小說《瑞云》而言,要理解其原文意義,達到嚴復譯事精義“信”的標準亦非一件易事。
對原文而言,此句中,蒲松齡用了極其凝練的“名噪已久”“接踵于門”八字便形象傳神地描摹出杭之名妓“瑞云”色藝無雙、聲名遠揚、門庭若市的盛況,“富商貴介”蜂擁而至、嗜奇獵艷、尚美遣興的奢靡。其中,“名噪已久”可以理解為“聲名已廣為傳揚了很長一段時間”,著力突出聲名傳播時間之久,與下文“賀生”“素仰瑞云”之“素”相互照應,并為“賀生”“亦竭微贄,冀得一睹芳澤”埋下伏筆;“貴介”的基本意義是指“地位尊貴”,出自晉朝劉伶的《酒德頌》“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之句,本句中,蒲松齡用“富商貴介”一詞指出慕名而來的客人皆為資財富足的商賈、地位尊貴的官宦,不但描繪出了此類人的身份地位,也與下文“瑞云擇婿數月,不得一當”做對比,反襯出“瑞云”與“賀生”建立在知己基礎上的愛情之可貴;“接踵”的基本意義是指“后面的人的腳尖接著前面的人的腳跟,形容人多,接連不斷”,“接踵于門”則描繪出“富商貴介”的蜂擁而至和嗜奇獵艷使得“瑞云”門庭若市的狀況。
對譯文而言,此句中,譯者用了兩個小分句來分別描繪“瑞云”的“名噪已久”與“富商貴介”的“接踵于門”。其中,譯者用“Ruiyun's reputation ... spread far and wide”基本上表達出“瑞云名噪”的意思,但“began to”在意義上并不等同與“已久”,當然也更不能突出聲名傳播時間之長;譯文中,譯者用“those with money”來指代“富商貴介”,這種翻譯在人物指代上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為“those with money”只能勉強指代“有錢之人”,至于錢是否已多得達到可以被稱為“富”的程度,此人又是否為“商”,“those with money”是不能表達出來的。對于“those with money”而言,表達“富商貴介”中“富商”之意已顯得力不從心,表達“貴介”更是難上加難。而在翻譯“富商貴介”的“接踵于門”之時,譯者又用了“lined up to visit her”的表達方式。在英語中,“line up”的基本意義是指“form a queue or a line”,此處用“line up”則會給人一種不合邏輯的感覺,即這些“富商貴介”井井有序、列隊以待,等候見杭之名妓“瑞云”一面的錯覺。
從上文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原文緊承《聊齋志異》簡練雅潔、靈活多樣的語言特色,以極其凝練的“名噪已久”“接踵于門”八字形象傳神地表達出作者意圖;而譯文中,譯者違背了嚴復提出的“信”的翻譯標準,不僅“began to”不能表達出原文聲名傳播時間之久之意,“those with money ”不能表達出“富商貴介”的資財富足、地位尊貴之意,而且“line up”更是給人以“富商貴介”井井有序、列隊以待,等候見杭之名妓“瑞云”一面的錯覺,偏離了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也體現不出蒲松齡作品語言簡練雅潔、直觀明了的特色。
《聊齋志異》是我國文學史上的重要著作,作品中蒲松齡不落窠臼的敘事模式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不僅為中國文言小說贏得了世界聲譽,也為后世外文翻譯留下了不小的挑戰。以嚴復的“信”為標準,綜觀郭臨的《瑞云》英譯版本,我們可以發現,除極個別選詞未能到達“信”的標準外,郭臨的譯文基本上都能做到“意義則不倍文本”。但考慮到蒲松齡作品自身人以統事,單線結事的結構特色和簡練雅潔、靈活多樣的語言特點,英譯《聊齋志異》仍有一段漫長而艱辛的路要走。
[1] 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 沈蘇儒. 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3] 盛瑞裕. 聊齋人物塑造藝術研究[M]. 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
[4] 盛源,北嬰. 名家解讀聊齋志異[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5] 王宏志. 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
[6] 許慎. 說文解字[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7] 張稔穰. 聊齋志異藝術研究[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Analysis of The Girl Protector from "Xin"
WANG Xue-mei
Liao Zhai Zhi Yi is the most famous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s the peak of Chinese classical short stories, Liao Zhai Zhi Yi not only builds up a highly world-wide reputation for Chinese short stories but also leave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se posterior translators who want to translate Liao Zhai Zhi Yi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With the criteria of "xin" proposed by Yan Fu, English learners can probe into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Girl Protector translated by Guo Lin and summarize his experience and learn his lessons.
The Girl Protector; Pu Songling; Xin; Yan Fu
H059
A
1008-7427(2012)02-0080-02
20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