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紅
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個案研究
丁亞紅
通過對一個普通大學外籍教師的教學故事進行個案分析,研究其如何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開展有意義的教學。通過近一學期的課堂觀察、訪問及錄音轉錄分析,發現R教師的職業觀、教學觀、學習觀及其所在學校環境是促使其獨特教學風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基于R教師的個案,筆者認為學校應當允許并鼓勵教師建立其獨特的教學風格,提供充足的資源,建立民主開放的評價體系;教師應當熱愛本業,積累科學的教學理念,勤于反思,大膽創新。
教師教學風格;教學理念;個案研究
從孔子的啟發式教學、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到夸美紐斯對其本質、功能和技巧的理論闡述,教學藝術是一個古老而彌新的命題。然而,近代以來由于教學研究日益被納入科學的軌道,教學科學化一直是教學論孜孜以求的目標。教學的科學與藝術之爭開始。近代教育家余子夷先生認為教學法一方面要把科學做基礎,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藝術做方術,[1]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學藝術引起了我國教育界的關注。
作為教師教學藝術高度成熟的標志,教學風格就是教學藝術的個性化,[2]其獨特性和豐富性、穩定性和動態性相互依存、對立統一。[3]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是內外因素相互聯系、彼此促進發展的結果:內在因素有認知水平、思維品質、個性與人格特征;外在因素有學校教與學的環境、學校課程結構和體系、教材、教學對象等。[3]教學風格成因雖然復雜,但絕不是神秘的,是可探討的。因此,本研究著眼于影響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關注教師個人的體驗,試圖擺脫對創造教學風格的神秘感,并且找尋一條道路可以將教學風格理論與教師個人教學實踐比較融洽的結合起來。
自2010年10月至12月,我以學習者及研究者的身份對一位普通高校外籍教師R老師的課堂進行觀察,并對其個別課堂進行了錄音。課堂觀察結束后,我對R老師作了近兩小時的半開放式訪談并錄音。在分析過程中,把部分相關錄音整理成了文字材料。除此之外,我還和R老師有郵件上的交流。以上途徑均為我們彼此的了解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本文采用傳記研究(biographic inquiry)的方法對R老師的教學故事進行個案分析,以研究影響其獨特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R既不是當前量化評價體系下的優秀教師,也沒有在各類教師技能比賽中獲獎,但是他以其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豐富的教學智慧贏得了學生及同事的心。我們可以從他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示。
1.娶“教學”為妻的職業態度。
對于R老師來說,選擇教師這一職業的理由很簡單:“從小看著作為老師的父親備課、改作業,因此,生活就應該是那樣”。他從沒有考慮過選擇其他的職業。家庭環境使他從幼年開始,就關注所遇老師的教學行為,猜測其設計原因。在R看來,生活和教書是一體的。
娶教學為妻,是因為R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義。教學的滿足并不止于物質回報,不熱愛教學卻從事教學是一種浪費生命的表現。Palmer[4]指出,什么樣的教學展現什么樣的教師(we teach who we are)。教師不熱愛教學會影響到學生不熱愛學習。正如R所說,“有時候,如果一個老師喜歡自己的科目,享受上課的過程,那么他的學生也會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或許,他們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倍俺蔀橐幻麅炐憬處煹氖滓獥l件是成為一名能夠勝任教學的老師,那就是從你進入教室到走出教室這段時間內,學生必須收獲了一小點而不是丟失了一大片。”
正是對于教學發自內心的熱愛,R的課堂精神狀態(除了偶爾身體原因)總是富有激情。他會富有節奏地踏入教室,輔以高昂的“Hello,guys!”,課堂上幾乎可以經過教室的任何位置,稍熱的天氣,課堂上的R總是汗流浹背。他并非刻意地在課堂上表演,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課堂上表達心中的意思。R回憶道:“當我在實習的時候,我導師的第一條建議就是:在課堂上,不要像頭困在籠中的獅子那樣踱來踱去!但是,那就是我,上課的時候,我就是無法原地不動”。R老師在課上課下沒有多大的差別,這正是對于“作為‘人’的教師”的詮釋。[5]
教師熱愛工作、認同職業角色、摯愛學生,決定著其教學境界的深入和教學領域的開拓。[6]R熱愛教學,具有完整的身份認同,視學生為快樂的創造者,這些要素對于其獨特教學風格的形成至關重要。
2.執著于“教師反饋”的教學理念。
如今,在大學老師沒有辦公室,師生交流多在課堂上或者課間休息時間的大背景下,R老師每次下課前設有一個學生預約環節,而他每周總有兩個半天的時間在學校圖書館咖啡吧和預約過的學生交流問題。很多時候都是圍繞R老師布置給學生的作業進行交流。
通過一個學期的課堂觀察,R老師每次下課均會布置400字左右的英語小論文,對每一份學生作業實行二次批改加面談,即,首先由教師初改小論文中錯誤,然后學生修改下發作業進行二次上交,接著教師二次批改上交作業,最后學生就不懂或不同意之處和教師預約面談。
采用這樣的批改方式的原因當然不能排除語言交流障礙及R老師小班化教學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R老師對于教師反饋(feedback)必要性的認識。
在R老師看來,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手,只有分數沒有反饋的批改回答不了學生心中的“為什么”,因此,顯得毫無意義。R說:“學生有很多作業,我就得批改很多作業,這是我的工作!一個老師的教學應該對學生有一定的幫助。如果我不改作業,那么這個意義就不大。我很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痛苦,但是,批改也是一樣的。但假設我不這么做,只是寫個分數,你們學到了什么了呢?分數或好或差,但是,沒有給出原因。不幸的是,我的字跡很難認。所以,這就是反饋。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想要知道,這好還是不好,以及為什么。教師不給出反饋,你為什么要對這個感興趣?只有你得到了反饋,你才會知道繼續努力的方向?!睂W生對于R老師的作業量雖然偶有抱怨,但是,不少學生能夠感到R老師的用心,并表示從一次次的作業完成來看,自身的英語寫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R老師執著于反饋的教學理念使他不厭其煩地批改和面談,這種教學實踐促使學生自我檢查,增進師生情感,可謂方法獨特,效果顯著。
3.保持學習的自身追求。
R老師的教學風格不是課本教學法知識的演示,而是多年的教學和學習經驗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共同作用的產物。這也應證了眾多學者的觀點,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是一個與社會環境互動而成的動態過程。[7]
R教師在其大學歷史老師身上學到了教師應終身保持學習熱情?!拔业拇髮W歷史老師對德國歷史很感興趣,想要做相關的研究,但是,他意識到,要閱讀到一手的德語資料,必須懂德語,所以,在40歲左右,他開始學習德語。我很佩服那個老師!他很有熱情,他掌控了他自己的學科,他是如此的富有力量,當你聽他的課時,你會感到渾身充滿力量?!?/p>
R受到這些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看著他的老師怎么做,看他們的方法,他覺得,或許有一天這些方法能夠被自己所用。于是R老師會記住那些方法是怎么使用到具體情境中去的,把這些貯存起來。R說:“我們必須時刻學習,因為我們永遠不嫌自己知道的太多。”
當教師對于生活中所遇的人和事進行反思,真正地將生活融入教學時,教學風格的形成擁有了豐富知識貯備。
4.自主適宜的教學環境。
R外籍教師的獨特身份使其接受的各類評價體系與高校其他教師略有不同。對于R的評價主要參照學生的意見,而非其他眾多的量化指標,如論文發表量,教師技能大賽獎項,班級排名等。R教師在自主適宜的教學環境中可以有足夠的精力反思教學,探究和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教師對于學校領導、工作壓力的滿意度越高越有可能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風格,而對工作壓力不滿則傾向于采取消極、保守的教學風格。[8]R所在的教學環境傾向于前者。
教學風格的形成,是影響因素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創造性結合、獨特性表現,并達到成熟穩定狀態的標志。[6]通過對R老師堂內外的觀察及訪談,筆者發現R教師自身的職業觀、教學觀、學習觀以及R教師所在的學校環境促使其獨特教學風格的形成。教學風格形成的主客觀因素構成一個整體性的結構系統。主觀因素為教學風格的形成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R教師的獨特風格是相較于同伴而言,相同的環境下教師教學風格具有差異性。R教學風格的形成離不開其對教學的熱愛,對身份的認同以及對學生的關愛。只有真正愛上教師這一職業才會發自內心地去了解教學,形成科學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而科學理念的養成,正是R保持學習的結果。教師知行合一的過程即是教師成長的表現。然而這些因素又離不開客觀因素。在我們越來越關注教育的今天,為什么教師總感覺越走越遠?各種量化考核使老師忙于應付,模糊了自己的身份,迷失在紛繁的教育觀念中,其成長令人擔憂。R的成長某種程度上得益于自主適宜的教學環境。
基于R教師的教學風格的形成,作者認為教學是一種個性化的勞動,學校應當允許并鼓勵教師建立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提供充足的資源,建立民主開放的評價體系,這是對教師教學個性的尊重,也唯有如此才能調動起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而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教學風格形成的重要條件,愛生樂業,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學習科學的教學理念,大膽創新,勤于反思。
本研究只是通過個案分析揭示了R教師如何形成其教學風格,著重闡述了其主觀因素的重要影響,期待更多就客觀因素對教學風格影響展開的研究。
[1]董遠騫,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李定仁,徐繼存.教學論研究二十年[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4]Palmer,P.J.The Heart of a Teacher Identity and Integrityin Teaching[A].The Courage to Teach: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7.
[5]李茂森.教師的身份認同研究及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6-89.
[6]張曉輝,李如密.教學風格的影響因素及其結合機制探析[J].教育學報,2009(6):30-35.
[7]謝利民,郭長江.課堂教學藝術及其風格的形成與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1997(9):11-13.
[8]賀雯.中學教師教學風格和工作滿意度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7(3):598.
A Case Study of Teaching Style 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Ordinary Teacher in University
Ding Yaho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an experienced foreign teacher,and the aim is to explore how he forms his teaching style in carrying out his meaningful teaching in university and show some meaning to teaching style formation.Drawing upon class observations of one semester,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it is concluded that R's philosophy of job,his teaching and learning belief,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in formation of his teaching style.Based on R's case,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chool should allow and encourage teachers to form their own styles through providing sufficient resources and building up democratic evaluation system,while teachers should love their teacher career and reflect and innovate their teaching work actively.
teaching style;teaching philosophy;case study
G451.6
A
1672-6758(2012)04-0001-2
丁亞紅,在讀碩士,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金華。郵政編碼:321004
Class No.:G451.6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