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金湖縣漁政管理站(211600)郭兆俊
江蘇省金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211600)唐玉華
4.放養模式 以養鱉為主的池塘,鱉的放養密度為每667平方米500只~550只,放養規格為每只250克左右;池內套放魚類夏花密度為每667平方米4500尾左右,平均規格為每尾5厘米;放養時間為6月中上旬。以養魚為主的池塘,魚種以冬季放養為佳,最遲要在2月底前結束(若套養魚類夏花,則在3月底前結束)。放養花白鰱等肥水性魚類,其密度為每667平方米45公斤,平均規格為每公斤20尾;放養鳊、鯽、草等攝食性魚類,其密度為每667平方米60公斤,平均規格為每公斤20尾。幼鱉放養密度為每667平方米120只,規格以每只150克~250克為宜,放養時間為3月~5月。
1.餌料投喂 池塘魚鱉混養技術是運用生態漁業的科學理念,提高池塘水體的利用率和水產養殖的綜合效益。由于幼鱉放養量不大,因而可以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天然餌料,適當增投部分人工飼料,主要有螺螄、鮮雜魚以及少量配合飼料,鱉飼料投喂在專用食臺上,每天上午9點左右投喂。投喂量為幼鱉總量的5%~10%。養魚飼料為顆粒料和人工種植的蘇丹草等為主,投喂方法與常規魚養殖相同。
2.水質調控 水位、水質的調節應根據魚鱉的生長情況和季節、天氣變化情況科學掌控。通常情況下,每7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深20厘米~30厘米;夏秋高溫季節每3天~5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20厘米。每20天~30天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公斤~15公斤加水調配成溶液后全池潑灑1次,既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又能補充鱉生長所需的鈣質。要適時開啟增氧設備,增加水體溶氧。
3.病害防治 要遵循“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將防病治病貫穿于養殖過程的各個環節。每10天清洗食臺1次,同時清除池邊雜草,保持池塘內水環境及周邊環境的清潔衛生;定期在飼料中加入中草藥、光合細菌、免疫多糖、維生素等藥物,制成藥餌投喂,增強魚鱉體質,減少疾病發生率。
4.日常管理 俗話說:“三分養、七分管”,應堅持每日巡塘檢查3次。一查水質狀況,二查魚鱉攝食情況,三查防逃設施是否完好無損,四查有無病害,并及時做好放養、投喂、用藥、起捕、銷售等記錄,并整理歸檔。
11月底前,排出部分池水,降低池內水位,先扦網捕魚,待魚類起捕達到80%以上時,干塘捕捉成鱉,經挑選分級后,上市銷售。 (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