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霞,劉靖榮,張新芝,賈冬梅
喉返神經損傷是甲狀腺手術的常見并發癥。據近年的文獻報道[1],甲狀腺手術引發喉返神經損傷的總發生率為1% ~14%。2010年4月以來,我院引進美國尼高力神經電生理術中監護儀,在神經監測下進行甲狀腺手術,現已成功手術150例,無一例發生術中喉返神經損傷。現報告如下。
本組共150例,男46例,女104例;年齡36~78歲,平均48歲;左側 41例,右側 62例,雙側47例;以往1次手術史30例,2次手術史18例;胸骨后甲狀腺8例,Ⅲ度腫大的甲狀腺96例。126例有臨床癥狀,如壓迫不適感、吞咽困難、咳嗽等;24例無臨床癥狀,由健康查體發現。術前均由甲狀腺B超及CT確診。手術時間39~80 min,平均56.8 min。
甲狀腺手術患者多數對手術存有擔心和焦慮心理。手術室護士于手術前1 d攜帶PDA和自制術前訪視手冊到病房訪視,仔細查閱病歷資料,向主管醫生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狀況,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室基本情況和手術大致過程、注意事項,做好心理護理,減輕其緊張不適感,使之保持平穩的情緒,主動配合手術治療。
需準備的物品包括:尼高力神經電生理術中監護儀、電極線、超聲刀、電刀、甲狀腺器械包、0-3絲線、0-4薇喬抗菌縫合線、甲狀腺縫針、電刀手柄、一次性體外引流容器、止血紗布。
患者入手術室后注意保暖。巡回護士再次與患者溝通,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其緊張情緒,使其配合各項操作;與手術醫生、麻醉師共同核查患者信息后,于左上肢建立外周靜脈通道,便于術者操作;配合麻醉師進行氣管內插管行全身麻醉,并備好吸引器。待患者全麻后擺放其頭處于仰臥位,肩部墊高,使頭后仰,以充分顯露頸部;頭部墊頭圈,眼睛用貼膜保護以防止暴露性角膜炎;雙上肢固定于身體兩側,注意避免皮膚與金屬接觸,防止使用電刀時灼傷皮膚;嚴格執行患者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術患者和手術部位錯誤;術中根據術者需要,調整手術床高度。
將神經監測儀安全推至手術間備好電極線、同心圓探針,將監測儀的放大器、記錄頭盒和刺激頭盒妥善放置,連接好記錄用的無菌電極線,插上電源線,打開儀器車后的隔離電源開關。打開計算機開關,進入到Windows XP后,打開桌面程序Endeavor CR,根據手術需要選擇術中要使用的模板,打開即可。點擊開始預覽,記錄手術資料,最后點擊非連續刺激按鈕,編輯,保存,打印。手術結束以后關閉Endeavor CR程序,關閉計算機及儀器車后的隔離電源開關,整理好儀器的記錄頭盒,拔掉電極線,檢查針頭的完整性,妥善放置電極線。監測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密切觀察患者情況,術后送檢病理標本。
常規消毒鋪巾,頸部兩側各墊一無菌小巾做成的小球。手術中保護好切口,用小拉鉤拉開切口。在頸中線處縱行切開深筋膜后,用血管鉗分開肌群,分離顯露甲狀腺外囊。以超聲刀分離甲狀腺周圍組織,用米氏鉗分離出甲狀腺上、下動脈后,超聲刀分次切斷甲狀腺主要血供。靠近喉返神經解剖分離組織時,在鉗夾、結扎或切斷之前,以神經刺激探針刺激該組織,如監測儀屏幕未顯示波形或未能聽到聲帶活動聲音,即可認為該處無神經存在,可安全地進行必要的手術操作;如見到喉肌電波或聽到放大的肌電活動聲音,即表示該組織中有神經經過。
甲狀腺殘面徹底縫合止血后,用溫鹽水沖洗創面,檢查整個創面無出血后,放置止血紗布、一次性體外引流容器。撤除肩下軟墊,與巡回護士共同清點器械、縫針、敷料,縫合后的切口用酒精消毒,用紗布和敷貼覆蓋。
喉返神經損傷是甲狀腺手術中常見并發癥之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易產生醫療糾紛[2]。以往為了避免神經損傷,經常使用頸叢神經阻滯麻醉,讓患者清醒,術中觀察有無聲音嘶啞以判斷有無神經損傷。因手術體位特殊,患者處于清醒狀態,易產生緊張、焦慮、甚至恐懼的心理。為了徹底減輕患者術中緊張、焦慮和恐懼心理,在全麻下行甲狀腺手術,術中用神經監測儀監測,有效地避免了喉返神經損傷。尤其在復雜甲狀腺手術中,如果術中發生喉返神經的各種非切斷性損傷,電刺激后波形的峰值可降低。此外,術中及時應用激素可減輕神經水腫。我院自開展神經監測下甲狀腺手術以來,無一例喉返神經損傷,確保了患者的手術安全[3],大大減少了由此發生的醫療糾紛。
神經監測儀在使用過程中應嚴格執行操作程序,術中盡量使刺激電量控制在5 mA以下,以防止神經損傷。另外,監測儀器價格昂貴,使用中應注意保護各種頭盒,避免硬性拽拉各種電極線,保持電極針的完好,在使用、刷洗、滅菌處理的每一環節均應注意保護,妥善放置,輕拿輕放,避免損傷。
[1] 呂新生.甲狀腺手術時喉返神經損傷的預防和治療[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7,16(1):1-2.
[2] 王正業.甲狀腺手術中喉返神經的損傷及預防[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9):1089-1090.
[3] 韓彬,李朋,于志強,等.術中喉返神經監測系統在甲狀腺開放手術中的應用[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0,17(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