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捷斌
(福建仙游師范,福建 仙游 351200)
師范五年專學生思維惰性產生原因及防治初探
曾捷斌
(福建仙游師范,福建 仙游 351200)
思維惰性的產生有其復雜的原因和背景,它對師范五年專學生的危害性是不可低估的。文中運用現代教育心理學理論,就思維惰性的產生與防治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思維惰性;產生原因;防治
思維是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活動,思維活動是一種極為復雜的心理現象,它是人類大腦的一種高級運動。從思維的狀態看,人的思維可分為積極思維和消極思維。積極思維活動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然而,就目前師范五年專數學教學的現狀看:消極的思維活動在學生中是不同程度存在著的,它妨礙了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抑制了他們創造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對落實四基和培養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傳授學生數學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過程中,完全有必要分析消極思維的表現,探索克服的辦法。本文不揣淺陋,想就消極思維的一種主要表現——思維惰性的產生與防治問題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1.受學生自身身心特點的影響
心理學告訴我們:師范五年專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注重接受性。思維較為形象化。而五年專階段的學習要求學生注重感受性,即思維趨于抽象。因此,他們的抽象思維處在由“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這種“經驗型”的心理因素難以避免地影響并制約著他們的思維形式,為思維惰性提供了萌發的條件。表現為:看問題、處理問題只看表面現象,不看實質變化;對概念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明了概念形成的必要性、科學性;做練習照樣畫葫蘆,不領會解題方法的實質;注重機械學習,忽視有意義的學習;注重記憶知識的結論,不探索結論產生與發展的全過程,對一些定理、公式認識是天經地義的“法規”,不思考它是否對一切情況都適用。
2.沒有發揮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素質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為智力因素。伴隨著智力因素起作用的動機、興趣、情緒、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質為非智力因素。顯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不能發揮它的動力作用,無疑將有助于思維惰性的產生,有礙于其他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有些學生專業思想不牢固、學習動機不端正、目的性不夠明確、對數學學習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勇于進取和拼搏的精神。或教師不注意教學方法,不講究教學藝術,不善于挖掘教材中激發學生興趣的內在因素,不注意在教學中經常性地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不注意聯系實際等。致使學生所學的東西僵死呆板、毫無活力,結果使他們感到學習索然無味。
3.教學系統的封閉性
傳統的教學法,在教與學的關系上,重教不重學。課堂教學結構受五個環節的影響,比較單一化、程式化。由于受傳統的教學理論的影響,習慣于注入的方法。單純由教師灌輸式的講授,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的見解,無發表的機會;學生的看法,得不到他人的評論;學生的困惑與疑難,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學生的學習系統,基本上處于封閉狀態。致使他們的學習偏于死記硬背,不重理解。習慣于“老師講,自己聽”,不會讀課本,不會使用工具書,上課時不會做筆記,不會調節注意力,做作業以完成任務為滿足,不會總結解題規律,不會從做錯題中學到東西,久而久之,心理上的依賴因素無意形成。思維惰性也就應運而生。
1.強化心理刺激,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對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實踐揭示:興趣能激發靈感,興趣是發現的先導,對學習的成敗有調控作用。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各種感官、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能最佳的接收教學信息,能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引起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注入學習活動。應該看到:興趣產生于需要與認識,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要把教材變成切合學生心理水平的問題,轉化為學生的欲望、需要。使學生急切“想要知道”,而“還不知道”的東西,這就可以打破原來的心理平衡,打破思維惰性。興趣可以培養,即可以通過某種刺激來形成。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思考那些與自己已經具有的認識有所不同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形成心理上的“認識沖突”。此外,運用教具或實用模型的演示、介紹教學史話、趣題軼事、聯系實際講講所學知識在生產中的應用。恰當的比喻、通俗易懂的實例、風趣的語言、引人的提問、民主的教風、生動的教態、新穎的教法、匠心獨具的板書、先進的教學手段和設備、對學習狀態及時作出客觀的評價,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等都可以達到刺激學生興趣產生的目的。例如:講圓錐曲線時,先用教具畫出曲線,再問“曲線上的點有什么特征”,把學生引入深思。講直線與平面時,聯系學生周圍的門窗、墻壁、地面所在的平面位置關系和引導學生觀察建筑工人砌墻、立模等事實來激發學生的情趣。為了使一節課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要精心設計導課語。在每講一個新的內容時,固然一開始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在結束時,也要設計提問問題,以維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內容孜孜以求,自覺地進行預習。
2.經常保持有利的心理準備狀態
任何思考都是圍繞一定的問題展開的,總是對有限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而逐漸明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活動,實質上是思維的遷移活動。既已知與未知、熟悉與生疏間的分析遷移。因此數學教學實質上也正是主要地教人思維。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積極主動的心理狀態,是進行有效思維的前提,是學習的首要條件。一方面寓思想教育于具體教學過程中,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指導學生重視復習,熟悉舊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自學預習,并在課堂上主動思考。注意利用舊知識、舊經驗去探索、研究新知識、新問題,實現學習的正遷移。比如講解異面直線的判定定理,考慮到學生剛剛學習空間直線的三種位置關系,和在立幾證題中剛開始運用反證法,心理上的準備狀態還不是有利的。于是我就改變了課本上的證法,先補充一個習題讓學生完成,過直線a外一點B作直線b與直線a相交或平行。則b在a和 B點確定的平面內,這樣再證明此判定定理時用窮舉法進行,學生容易接受,得出判定定理后,緊接著向學生設問:如果已知一直線與一平面僅相交于一點,那么此直線是否一定與平面內不過這點的直線異面?這時是否一定要找出平面外一點嗎?這樣,在同學們思維的興奮點上,又提出了一個思維材料,一方面為以后的知識遷移做好準備,同時又抓住一切時機和材料,使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發展。這樣,也就完全有可能抑制思維惰性的萌生。
3.不斷設置目標,制造懸念激發
一切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能力、發展智力為目的的。為達此目的,教師要善于不斷設置目標,制造懸念激發。鼓勵學生“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達到這個目標,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知識掌握過程的支配者。如:復習對數性質時,教師可設置這樣的問題:“下列推理是否正確?因為 8<16,所以即從而故3>4 ”。問題提得好,矛盾尖銳,頓時激發了學生的強烈興趣。結論顯然是錯誤的,但錯誤在哪里,這就給學生設置了目標,在達到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教師不急于向學生指出錯誤所在,而是鼓勵、支持、引導,為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見解的機會。要求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開展討論,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探究。當學生找出致錯原因時,他們充滿了成功的喜悅,既堅定了學習意志,又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這時非智力因素激發了智力因素。實踐表明: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沒有相應層次的學習目標,要調動良好的學習積極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達到一個目標后,教師應根據學生舊知識的基礎狀況、能力狀況,確定出合理的“最近發展區”,繼續設置新的目標,引導學生向“最近發展區”轉移,以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穩定而持久下去。
4.善于應用對比,清除負遷移影響
當新知識同已有認知結構不一致而新知識尚未鞏固時,由“經驗型”心理因素產生的思維定勢有可能產生負遷移的干擾作用。這時,如果有意識地提供必要的旨在破除思維定勢的教學信息,激起學生的心理沖突,即用強信號刺激進行反干擾,那么就能順利地完成知識的遷移,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應用對比教學不失為一種好辦法。特別是立幾教學中,用對比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概念與概念可以對比,定理與定理可以對比,題型與題型也可以對比,除了教師對比而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對比,使之既認識到與平幾有類似的一面,更要認識到不相類似的一面,這樣可防止學生靜止地看問題,大大消除“經驗型”心理因素對思維靈活性、深刻性的干擾。
5.注重獨立思維,參與發現知識
人的認識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有始無終、由淺入深。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學習,終究都是接受知識并運用知識。學生獨立思維、參與新知識的發現并體會到新內容,才是學生活動的本質特征。為此,教師要善于創設適當的氣氛。例如:對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多讓學生獨立思維,學生通過積極思維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就不必一一交代。要引導學生展開觀察、練習、類比、聯想、猜測、驗證,讓學生親自參與與下定義、找規律、尋結論、想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基礎、理解程度等實際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思維活動。例如:三垂線定理的教學,開始時,可在復習平面的垂線與斜線概念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思考:(1)平面的垂線與這個平面內的任何一條直線的關系是什么?(2)平面的斜線是不是不可能垂直于這個平面內的一直線?(3)該平面內的直線滿足什么條件就和斜線垂直了?接著利用立幾教具的演示,讓學生自己通過積極的觀察、思考,總結出“平面內一直線如果垂直射影即和斜線垂直”的結論,并要求他們歸納概括出三垂線定理的內容。最后教師再講述定理的證明、應用及注意點和逆定理內容。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眼看、口動、手練、耳聽,調動了整個感覺器官,促使大腦皮層的各有關區域進行了有節奏地調節,由興奮產生積極的情緒,同時他們自己解釋了概念與定理之間的有機聯系,印象深刻,效果更佳。
必須指出,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應防止流于形式。因此,要積極為學生創設各種有利的條件,同時對他們提出明確的獨立思維的要求,如布置預習教材,應先給出預習提綱,并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事后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對教學的方式方法等進行深入的反思,探討其中的不足,不斷改進后繼教學。
總之,思維惰性的產生有其復雜的原因和背景。它對師范五年專學生的危害性是不可低估的。因此通過教學克服思維的惰性,抑制并防止它的發展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但僅就以上談到的幾方面還不夠,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法,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因勢利導,做防治思維惰性的有心人,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同步上升,以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1] 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2[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On the Cause, Prevention & Cure of Five-year Normal Education Students’ Inert Thinking
ZENG Jie-bin
Inert thinking has complex causes and background. Its harm to five-year normal education students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By applying modern 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caus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inert thinking.
inert thinking; cause; prevention and cure
G444
A
1008-7427(2012)03-0120-02
2012-01-05
作者系福建仙游師范高級講師,全國高師數學教育研究會小教培養工作委員會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