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紅,管曉萍,林牡丹,張利巖
全科護理管理模式在洪災救援中的應用
高艷紅,管曉萍,林牡丹,張利巖
2010年7月下旬歷史罕見的水災席卷巴基斯坦,全國四分之一土地被淹,2 000余萬人受災。中國國際救援隊兩批次78人赴巴基斯坦開展洪災救援。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成立近1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救援,歷時最長、派出人員最多、完成救治病人數量最多,先后救治2萬余名災區病人,圓滿完成了醫療救援和衛生防疫任務。在總結以往國際救援護理經驗基礎上,結合洪災現場實際,將全科護理管理模式應用于此次洪災救援實踐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中國國際救援隊兩批次共78人飛赴巴基斯坦洪災地區,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組隊10年來首次完成以醫療救援為主的救援行動,也是救援隊第2次前往巴基斯坦執行國際救援任務,中國國際救援隊到達巴基斯坦之后重點進行防疫、現場急救以及重傷員搶救。此次救援共派出41名男性醫療隊員、37名女性隊員,其中護理人員20人,我國第1次對外派出女性首席醫療官,也是一次性派出女性醫療救援隊員最多的一次。這也是為了尊重巴基斯坦為伊斯蘭國家特殊的宗教禮儀,為了更好地為婦女兒童服務,特意選派了各個專業的女性醫療隊員。與歷次救援任務不同的是這次醫療救援重在加強感染科、消化科、皮膚科、婦科和兒科,37名醫護人員分屬20多個專業。
2.1 充分的物資準備 救援隊在國內做了大量調研和精心準備。不但攜帶了針對防治腹瀉等藥物,還準備了十滴水、藿香正氣膠囊和風油精等深受巴基斯坦朋友喜愛的中藥,并特別為兒童準備了橘子等水果口味的糖漿類藥物。
2.2 規范化科學編組及現場救治 成立臨時黨組織[1],如指揮組黨支部、外科組黨支部、內科組黨支部和護理組黨支部;建立分診留觀治療單元、外科綜合單元、皮膚單元、兒科單元、重癥搶救單元、藥房物資保障單元、檢查檢驗單元、組織協調單元編組。護理人員在轉送傷員途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維持生命、減輕疼痛,護士與傷員及災民接觸最早也最密切,為其觀察和處理心理危機提供了機會,能夠將心理支持和干預貫穿于護理程序中,在災后心理應激的評估和干預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2.3 建立救援流動醫院,開展醫療巡診 營地搭建功能齊全的流動醫院帳篷[2],包括1頂指揮帳篷、7頂醫療帳篷、2頂廚房帳篷、2間廁所。其中,醫療帳篷包括2頂內科帳篷,分別是內科門診和搶救留觀;2頂外科帳篷,分別是換藥手術和輔助檢查;1頂藥品耗材帳篷;1頂候診帳篷??紤]到他們的民族習慣,內外科帳篷均分男女,分診掛號、留觀輸液、內科接診、搶救單元;兒科接診、皮膚科接診,皮膚科醫生每天接診170人次。外科接診醫生每天接診急性中耳炎相當于在國內1年的總數。派出醫療小分隊設立了臨時流動診所,直接送醫送藥到災民安置點,方便災民就醫。
2.4 開展疾病預防與防病知識宣教、衛生防疫工作 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量大,要求衛生防疫無死角,如果出現衛生防疫的空白區,就可能出現疫情,由于災區醫療條件的限制,組織協調災區各救援力量做好衛生防疫工作至關重要[3]。在接待大量病人的同時,為了幫助他們有效預防接觸性傳染病,防止疫情發生,充分利用病人候診時間,為病人開設小課堂,如皮膚科教授簡單有效的預防方法。利用巡診時間對災民的帳篷區進行消毒滅菌,幫助災民做好防疫工作。特達地區洪水災情嚴重,大量無家可歸人員在帳篷中居住,帳篷區防病工作難以開展。針對這一現狀,對外協調吸收了大量志愿者充當翻譯,參與防疫宣傳,在營地的志愿者培訓帳篷里舉辦了第1次災后防病志愿者培訓課程,由流動醫院醫生主講,課程涵蓋了如何選擇干凈食物和飲用水、如何保持個人衛生和家庭衛生等防病基礎知識,志愿者接受培訓后到災民中間宣傳,將災區的治病與防病相結合。
2.5 救援隊實行人性化的科學管理 根據救護點的客觀條件,負責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管理制度、工作職責及流程,明確工作制度[4],并督促嚴格執行,合理調整力量分配,既要滿足救護工作需要,又要保持隊員體力。救援隊醫療區與生活區嚴格分開設置,嚴格個人防護,避免交叉感染,防止疫情的擴散。每日中午、晚上對所有醫療帳篷進行1個半小時的消毒,同時做好醫療垃圾的處理。救援隊采取人性化的科學管理,關注救援人員個人出隊前的物品準備、救援中營養攝入、作息時間、身體心理狀態等,確保災害救護中護理管理工作科學化、制度化及程序化。
流動醫院共接診11 243人次,就診人群中14歲以下兒童占31.3%,婦女占47.7%。就診病人中,呼吸道疾病和皮膚病高達40.0%,兒童和婦女病人超過病人總數的2/3。派出6支醫療小分隊深入當地最大的災民安置點開展巡診12批次,診治病人1 200余人次。對重點疫區實施消毒156批次,開展水源檢測400余批次,通過細菌培養和血清學鑒定確診傳染病34例,為聯合國衛生組織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依據。
4.1 經驗和日常訓練是完成救援任務的前提 由于國際救援人員受編制限制,派出醫護人員有限,既要滿足救援綜合需要,又要完成應急特殊條件下的醫療救護任務,在災害醫學領域內,對醫護人員提出了較高的“全科”要求。災害救援中的護理工作是在復雜特殊環境下完成的,需要根據不同災情的類別采取針對性的應對措施。要求護理人員具有一定的臨床經驗,能在特殊惡劣環境中具有解決應急問題的能力。醫學救援需要一人多專、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發揮每個人一專多能特點,老、中、青護士相結合,使有限的人員發揮了最大潛能。這次救援是救援隊建隊10年來首次以醫療救援為主的國際救援行動,救援隊科學統籌物資,精心選派經驗豐富的隊員,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建立了當地規模最大的“中國流動醫院”,并將全科護理管理模式成功應用于救援現場管理。救援隊日常嚴格的訓練、精湛的技術、豐富的救災經驗和靈活應對的處置,是確保任務圓滿完成的重要前提[5-7]。
4.2 流動醫院可適應洪災醫療救援需求 設立分診留觀治療單元、外科綜合單元、皮膚單元、兒科單元、重癥搶救單元、藥房物資保障單元、檢查檢驗單元、組織協調單元編組。本次在救援現場建立的流動醫院中有效應用全科護理管理模式,實現了工作高效率。此次救援開創了中國國際救援隊成立以來的幾個第一,即救治病人最多,工作量大。病人數量巨大,重病人多,婦女兒童居多;皮膚病占21.0%,急性腹瀉占7.5%(痢疾15例,占0.1%),上呼吸道感染占16.5%,不明原因發熱占0.8%,外傷占11.1%。從伊斯蘭堡轉機到重災區信德省:接診11 243人次,平均每日接診800余人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特達市協調分中心的數據統計,中國國際救援隊流動醫院的門診病人量占特達災區全部救援隊的60%,居首位。37名隊員承擔著超過當地醫院300張床位、300多名醫務人員中心醫院的門診量。流動醫院先后將15例痢疾病人轉到當地開設的腹瀉集中收治點治療,極大提高了救治工作成效。
4.3 救援隊員經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考驗 巴基斯坦連日多個地區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嚴峻的安全形勢、惡劣的社會安全狀況;自然條件差、天氣炎熱,氣溫達50℃,隊員們24 h在流動醫院接診、外出巡診,高強度的工作,有時隊員們既當搬運工還得診治病人,連續奮戰,傳染病、暴風雨隨時威脅隊員健康。救援隊成立臨時黨支部,通過電話、短信等形式及時傳達上級首長的指示要求,統一行動,通過升國旗儀式開展創先爭優和火線入黨等活動激發隊員熱情,鼓舞斗志,使隊員們不辱使命,不負重托,不怕疲勞,經受住了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
赴巴基斯坦洪水災區執行救援任務,全體隊員克服天氣炎熱、病患多、形勢復雜的情況,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醫療環境,將科學規范的救援流動醫院管理有效地應用于國際洪災救援中。在救援中應用全科護理模式:在人力資源配置方面,解決了救援隊人力配置問題,保證在較少的護理人員配置下完成多變、復雜的救援任務;在救援效率方面,圍繞著“拯救生命,減少傷亡”這一總體目標,及時調整不同階段的工作重心,使有限的醫療護理資源能夠獲得最佳效益,提高了總體救援能力;在崗位職責中,突出了“內外搭配”和“專業互補”,并堅持實行人員輪崗,既保證了流動醫院的順利展開又在實戰中鍛煉了隊員。當然這次救援還存在預案與現實結合不密切,對洪災救援研究不深入,對災區環境和生活困難預想不足等問題,今后需要進一步抓好救援隊的建設,不斷提高災害醫療救援能力。
[1] 鄭靜晨.從中國國際救援隊赴巴基斯坦開展救援談我國救援醫學的再發展[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4(12):112.
[2] 樊毫軍,侯世科,彭碧波,等.中國國際救援隊移動醫院的組織實施[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6,13(2):124.
[3] 張成偉,王發強,侯世科,等.國際醫療救援合作的初步探討[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2):135-137.
[4] 凌小明,郭琪,黃邱朝,等.野戰醫院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4,11(3):231-232.
[5] 伍冀湘,呂鵬,黃衛祖.應急指揮系統在SARS定點醫院中的實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10):583.
[6] 蔚百彥.關于急救網絡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探索[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10):590-591.
[7] 俞冠東.協同型災害醫學救助模式的構建[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10):593-594.
Application of general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flood disaster relief
Gao Yanhong,Guan Xiaoping,Lin Mudan,et al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Beijing 100039 China)
全科護理管理;洪災;自然災害;救授
1009-6493(2012)11B-3050-02
R197.323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32.044
高艷紅,副主任護師,碩士研究生,單位:10003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院;管曉萍、林牡丹、張利巖(通訊作者)單位:10003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院。
2011-07-12;
2012-08-21)
(本文編輯 范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