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光
(深州市交通運輸局)
(1)以地方政府為主體建設,上級補助比例小。農村公路建設上級只給一部分補助,不足部分由縣鄉村集資完成。目前,河北省現行的補助標準是縣道25萬/km,鄉道6m寬以上15萬/km,村道10萬/km。拿村道來說,按現在的物價水平,建設一公里15 cm12%灰土和15 cm厚,3.5 m寬的水泥面村道需要大約28萬,上級補助只能占到35.7%。
(2)技術標準低。農村公路建設主要以村道建設為主,村道主要按四級公路建設標準進行建設,路面寬3.5 m,路基寬5.5 m,結構層為15 cm12%灰土和15 cm水泥面或3 cm瀝青混凝土面。這樣的建設標準農用車和小客車通行還可以,如果一過重載車輛必壞無疑。
(3)農村公路的建設項目點多面廣。深州市境內南北長55 km,經常有南邊和北邊的項目同時開工建設,質監和管理人員轉兩個項目就需要一天的時間,人力和財力明顯不足。
(4)建設里程較短。農村公路的建設里程一般都是1~5 km,甚至有些項目只有幾百米。大、中型施工單位都不愿意承攬這類小工程,而有些小公司愿意干卻往往技術力量和設備都跟不上。
(5)農村公路線形較差。農村公路的建設大多是利用舊土路或原有舊油面進行新改建,線形也是自然形成的,因此,線形較差,甚至有些拐彎處都是90度角。
(6)施工工期短。農村公路結構層簡單,里程較短,一般情況下不占用耕地,一條道路僅需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1)上級補助標準低,地方籌集資金困難,工程建設資金缺口大,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修路任務,只能降低技術標準;(2)客觀環境的影響。個別農村公路屬于過村路段,由于村里的街道是多年自然形成的,在寬度、縱坡、橫坡等技術要素方面難以達到技術標準;(3)主觀因素的影響。農村公路項目建設周期短,可以短時間內體現出一個地方領導的政績,個別地方的領導出于政績方面的考慮,在建設資金來源無法確定的情況下盲目開工建設,同時由于對農村公路相關法律法規缺乏了解,不按基建程序建設(無立項手續、無資質設計施工,無工程監理、質監和無工程招投標等)。
(1)農村公路的分級管理未真正實現。《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交通部2006年第3號令)第四條明確規定,農村公路建設應當由當地人民政府負責。鄉道由鄉(鎮)政府負責建設,村道由當地政府指導,村委會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則組織建設。但現在很多鄉村干部群眾還是認為修路是交通部門的事,路壞了就找交通部門;(2)由于農村公路的建設主體是鄉(鎮)、村,其對基本建設程序不了解,在建設過程中不辦理規劃和征地手續,道路邊線無法確定,因此對農村公路的路產路權難以落實,導致農村公路處于失管狀態,加快了農村公路的破壞。
(1)交通部門的補助資金。占建設總投資的比例小;(2)地方財政補助資金。按照《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的規定,除上級交通補助外,市、縣、鄉(鎮)、村都有籌集建設資金的義務,但實際上各級政府財力緊張,特別是市、縣政府投入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很有限,甚至沒有。(3)大部分的建設資金由鄉、村自籌。其中包括通過“一事一議”向農民集資、向沿線受益企業籌派、村集體經濟方面的投入等。但各鄉鎮村的經濟水平不一樣,個別鄉鎮是沒有企業,屬于純農業鄉鎮,連政府人員工資都要靠上級支持,更別說籌集修路資金了。各個村的差異就更大了,有的村本身人口就少,只有幾百人,村面積也小,基本上沒有什么集體收入,即便列入交通建設計劃,也因為籌集不到地方配套資金而無法實施。
關于農村公路的土地、環評手續如何辦理,是否要繳納費用以及向哪級機關申報,國家都沒有出臺相應的政策。目前,按照上級指示我們都是在各縣土地局、環境保護局辦理土地和環評手續,可每次都要繳納相當數量的費用,這對于本來自籌資金就困難的農村公路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增加了農村的負擔。
深州市的農村公路管理機構主要是質量監督站、地方道路管理站和監理組,質監站和監理組屬于一套人馬兩套牌子,總共只有5人,辦公經費屬于自收自支。監理組由于沒有資質,屬于免費服務,只有質量監督費可以維持開支,這對于深州市境內全面開工的項目來說,難以保證全面、全過程的監督和監理。地方道路管理站的情況與之差不多。
目前,大部分農村公路沒有設置標志、標線,道口警示樁、急轉彎路段防護欄也很少見。即便個別地方有安全設施,設置的也不合理。
一是建設資金的問題。首先建議上級加大農村公路建設投資力度。10萬元/km的村道建設標準是在2003年開始“村村通”工程建設時提出的,這個標準難以適應飛漲的物價。另外農村公路危橋較多,希望上級部門可以在安保工程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其次希望各級政府能切實的將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方面列入年度預算;二是要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以及農村公路建設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可以通過縣政府公開網站、縣電臺、電視臺或去農村趕大集的方式開展農村公路知識宣傳,使鄉村干部群眾了解鄉村在農村公路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基本建設程序。三是分清主次,合理選擇技術標準。對于縣道、重要鄉道等通行量較大的農村道路,要堅持原則,決不能因為資金不足或其他因素降低建設標準;對于個別通行車輛數量少,不是很重要的線路可以適當降低標準,節約成本。四是簡化程序,區別對待。農村公路不同于國省干線公路,其規模較小,里程較短,一般不占用耕地,在不違反國家大政策的前提下,希望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從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減少不必要的審批環節。特別是在土地預審和環境影響評價方面能適當降低標準,減免、減少一些審批和收費項目,為農村公路建設開綠燈。五是加大管理投入。就深州市1 400多公里的農村公路來說,深州市農村公路管理機構的人員和裝備差得太多,增加農村公路管理機構的人員和財政投入,保證農村公路的管理和監督及時、到位的保障。六是加強后期養護。公路養護是鞏固農村公路建設成果的重要手段,增加養護資金,提高養護力度,可以使投入的建設資金能發揮更長的效益。
農村公路建設是關系到農村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系統工程,是保證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保障。農村公路的發展要靠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共同支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推動我們的工作,破解農村公路建設中的難題,進一步推動農村公路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