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軍 □胡鐵山 □翟鵬深(河南省陸渾水庫管理局)□翟朋云(河南省安陽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陸渾灌區總干渠自一號渡槽出口(0+555)至內埠分水樞紐(44+433)全長43.878 km,設計最大引水流量77 m3/s,沿途經嵩縣、伊川、汝陽3縣,屬丘嶺低山灌區,設計自流灌溉面積7440hm2,提灌4760hm2。目前實灌面積嚴重萎縮,2008年普查實灌面積1953 hm2,提灌647 hm2,最大通水流量38 m3/s。干渠渠線沿九皋山西麓蜿蜒向東,上段渠道多沿山坡或橫跨沖溝,其地質復雜多變,安山玢巖廣布,巖性硬脆,斷裂發育局部不穩;下段玄武巖廣布,裂隙切割厲害,風化嚴重,巖層破碎,覆蓋地表多為黃色粉質壤土。水工建筑物沿渠零星分布,其中過溝填方壩及溝涵洞(管)各55座,填房壩累計長度7.41 km,節退閘11座23孔,渡槽3座累計長0.59 km,隧洞一座長2.15 km,橋梁(人行橋、生產橋、排洪橋、交通橋)77座,支、斗、農及提灌取水口56處??偢汕顷憸喒鄥^輸水的咽喉地段,不但要滿足自身的灌溉需求,而且還肩負著向西干渠、東一干渠、東二干渠的工農業用水的巨大輸水任務。
總干渠渠道及渠系水工建筑物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是人民大會戰時期“三邊”工程的產物,施工質量差,地質結構復雜,工程隱患多,自1974年試通水以來,滑坡、垮壩等工程問題時有發生,滲漏尤其嚴重。總干渠其位置在陸渾灌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保證其安全運行是陸渾灌區工程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二是要解決好“三大結合”的問題,即日常管理與通水管理相結合、專業管理與群眾管護相結合、靜態管理與動態管理相結合。
2.1 轉變思想,提高認識,牢固繃緊安全這條弦。思想是一切行動的總指揮,只有思想端正了,認識提高了,責任心增強了,一切事情就好辦了。省委書記盧展工在同河南進京務工人員談話時,提出了“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結合到灌區實際,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要有所追求,用理想信念和精神動力、用剛勇精神和極強責任意識去管好每一段渠道和每一座水工建筑物,真正做到崗位是平凡的,但不能平庸,做到卓越就是偉大;生活是平靜的,但不能淡漠,投入真情就是熱烈;工作是平常的,盡職盡責就是精彩的。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用心去做好每一份工作,用“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去管理好我們的渠道工程。
2.2 日常管理與通水管理相結合。渠道及渠系水工建筑物的日常管理,其實質就是把灌區工程達標工作的內容要求融入于日常的工作之中,結合實際,執行量化管理,把渠道及渠系水工建筑物的管理養護切實做到月初有安排,月中有督查,月底有檢查,并記錄入冊,使之形成一種制度。渠道的汛期管理也可包括在日常管理之中,其重點是對排洪設施進行檢查與疏通,保證渠道及渠系水工建筑物安全度汛。通水管理即通水期對渠道工程的檢查與發現問題的處理,可分為通水前的檢查、通水中的檢查和通水后的檢查3個彼此相連的環節,通水前的檢查是為安全輸水做好準備,通水中的檢查是保證渠道及渠系水工建筑物的安全運行,使其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通水后的檢查是針對通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再做進一步的詳細分析,為渠道工程的日常維修養護提供詳實的依據。概而言之,對渠道工程的日常管理是為渠道安全輸水做充分的準備,而通水管理又為日常的維修養護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針對性。
2.3 專業管理與群眾管護相結合。渠道戰線長而專業管理人員少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之一,僅僅依靠專業管理人員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其精力是有限的,而沿渠人民群眾長期分散生存在渠道及渠系水工建筑物附近,并且熟悉居住地的地質地貌,譬如滑坡、窯洞等溝岸情況,尤其是工程的隱蔽地質隱患,具備隨時發現渠道險情的條件。多年來,陸渾灌區的干渠(包括西干渠、總干渠、東一干和東二干)上所發生的垮壩、窯洞坍塌及滑坡的第一發現人都是沿渠生活的群眾。所以專業管理人員要善于與群眾多聯系、常溝通,建立良好的群眾關系,夯實廣泛的群眾基礎,公布險情電話,及時了解沿渠溝岸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我們的渠道工程管理大有益處。
2.4 工程的靜態管理與動態管理相結合。所謂的渠道工程靜態管理就是對現存的渠道及渠系水工建筑物進行科學的管理與維護,保護好其完整性,使其功能得以充分的發揮,而工程的動態管理就是對現存的渠道及渠系水工建筑物建檔立卡,一物一卡,是水工建筑物與時俱存的履歷表。做好渠道及渠系水工建筑物的動態管理即建檔立卡,借助信息處理平臺,能夠更加明了該工程曾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和遺留問題,既實現了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又為今后該工程再出現隱情時提供縱向連續分析的依據,從而拿出最佳的處理方案。
要做好渠道及渠系水工建筑物的管理,首先要做好人的管理即管理人員的管理,只有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思想認識水平,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增強責任心才能使得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其次要科學管理,在工作中總結經驗,結合實際不斷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第三堅持以人為本,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集思廣益,讓水利工程發揮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