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 紅

從2004年5月成立至今的8年來,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國化工),結合我國化工行業發展需要和公司實際,瞄準全球產業轉移時機,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成功實施了一系列國際并購,在國際并購、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借鑒意義的探索。
自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中國化工認真貫徹落實國資委提出的“大力提升中央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的精神,進一步優化全球資源配置,加強業務協同,加快全產業鏈的整合,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績。據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任建新介紹,截至2011年底,中國化工資產總額2560億元、銷售收入2100億元,分別比成立之初增長了10倍、11倍。截至目前,中國化工共完成了6家海外并購,包括全球第二大蛋氨酸企業法國安迪蘇公司,澳大利亞最大的聚乙烯企業凱諾斯公司,世界第五大有機硅企業法國羅地亞有機硅公司,世界最大的金屬硅企業、全球唯一的冶金法太陽能級多晶硅技術持有者挪威埃肯公司,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農藥生產企業以色列馬克西姆阿甘公司等。通過國際并購,迅速提升了整個集團的國際化水平,獲得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國際知名品牌、全球營銷網絡以及專利技術1837項。同時,國際化協同效應促進了國內企業價值的提升,吸引了國際戰略投資者的關注,2008年集團所屬藍星公司成功引入美國黑石基金,成為央企首例。
中國化工成立之初的戰略定位是“老化工,新材料”,即在重組改造國有化工企業的過程中發展化工新材料和特種化學品,并適當向上下游延伸,確立了一條“不與上游爭資源,不與下游爭市場”的發展之路,“走出去”實施海外并購成為其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切入點。在中國化工看來,“老化工”靠重組整合,“新材料”領先的資源就要從全球獲得,即通過整體并購和加強研發創新,提升公司的技術水平,通過優勢產業的布局優化和規模擴大,形成在化工新材料和特種化學品產業的競爭優勢。這也是突破國內化工企業長期以來缺乏技術來源、產業化水平低等發展瓶頸的關鍵。“十二五”期間,中國化工正圍繞“新科學 新未來”的全新戰略定位,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向以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加基礎化工的“3+1”主業格局方向發展,2011年完成交割的兩項海外并購業務,也是緊緊圍繞新戰略定位的必然之舉。
實踐證明,自2006年以來,公司通過海外并購擴大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基礎和市場份額。法國安迪蘇公司是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產企業,業務的全球市場占有率為29%。中國是世界第二大飼料生產國,蛋氨酸作為主要的動物營養飼料添加劑,市場需求以每年10%左右的比例增長,但我國對蛋氨酸技術的開發卻多年攻關未果。通過收購法國安迪蘇公司,中國化工實現了在蛋氨酸領域生產與市場全球協同,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利用該技術,公司在南京新建了15萬噸/年蛋氨酸項目,建成后不但能有效緩解國內市場蛋氨酸產品的供需矛盾,也將使安迪蘇公司的技術和產能在潛力市場獲得迅速擴展。通過整合法國羅地亞有機硅公司和國內有機硅企業資源,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公司利用先進技術在江西星火有機硅廠建設40萬噸/年有機硅裝置。該裝置建成后,將使星火廠有機硅產能躍居世界前三位。
任建新把中國化工近年來的國際并購經驗總結出了那句著名的三字經,流傳甚廣——“買得來、管得了、干得好”。
“買得來”是國際并購的前提,即花錢買來的企業和業務要物有所值、價廉物美、具有潛力。公司針對國內產業發展空白和薄弱環節,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成功并購的法國安迪蘇公司、法國羅地亞有機硅公司以及澳大利亞亞凱諾斯公司和英國纖維公司就遵循了這樣的原則。
其次是“管得了”,這是“干得好”的前提,并購后能否繼續掌控好海外企業的生產、經營局面,特別是實現平穩過渡,對于管理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當然,國際并購的目標不僅是“買得來”、“管得了”,而且要“干得好”,實現國有資產增值。任建新總經理在法國舉行的一次交割儀式上發表講話時說:“此時我的心情特別沉重,花這么多錢并購一家海外公司,無論對我的國家還是我的企業都不是一個小數目,在此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全體高管人和員工努力把公司干好,盡快收回投資,獲得效益。”
正是由于中國化工在國際并購過程中注重并購方式、注重選擇時機及中外雙方的溝通和交流以及文化的融合,做好了充分人才及各種準備,才使其既為自身的發展增添了實力和活力,又為實施“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多重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