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童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新中國成立以前到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城市化水平比較低,用電量也相對較少,城市居民、產房火災發生率也就比較低。這一階段的森林及農村火災頻發,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1988年的石棉縣海子山、1988年的大興安林的森林火災。
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急速增加,能源消耗率、城市化節奏加速等。這一切的急速變化,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留下了不少安全隱患,尤其是消防問題頻發,直擊國人痛處。1991~2012年,這21年期間,我國的火災次數和火災損失分別增長了5.6倍和2.8倍。在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城鎮化、工業化的程度還比較低,火災所造成的損失也相對比較低,但帶來了國人無情的傷痛,例如新疆克拉瑪依大火,這是一起惡劣的人為縱火,火災總共造成了325人死亡,132人受傷的慘劇,死者中288人是學生,另外37是老師、家長和工作人員。同時這一時期的火災頻發的原因主要是重大電氣火災事故,例如2004年河北省邯鄲市火災、2000年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的東都商廈發生特大火災、2003武漢漢正街火災、2004年浙江象山火災等,這些火災都是因為電氣設備老化,引發特大火災,帶走了幾百條人民及上千萬的經濟損失。
據權威部門統計,從2009~2011年的統計數據所顯示出,中國的火災死亡率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但是中國人口基數大,火災發生數量多,這兩年來共造成火災死亡平均值為3600人,比較提出的問題是城市老城區是火災多發地段,由于這一地區線路老化、電線鋪設不合理,極易發生火災,同時這一地區的居民密度大,老年人集中居住,一旦發生火災,對于疏散人群就比較難,死亡率就比較高。這些火災死亡的實例,已經告訴我們火災是一場不可逃避的戰場,為挽救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僅要加強消防安全領域的措施,更多的是加強多部門的協力合作,解決這一課題。
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巨大的消防安全需求及相關的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梳理消防器材的發展歷程,是從19世紀末開始的,這一次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發明了自動灑水滅火系統以及隨后的控制燃燒系統,從 20世紀中后期開始,消防技術開始關注高層樓房的消防,一些新材料的應用,例如液體、固體泡沫的消防器械開始廣泛的應用,對預防火災以及救火取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消防技術從一片空白到全方位、多類型的繁榮發展局面。我國政府非常重視先進的消防科學技術在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如今我國的消防科學技術開始全信息化,已經趕超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對于我國的消防科學技術經歷了從單獨學科的研究到多學科的聯合研究、從國內閉門造車到加強國際間合作等階段。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實驗設施及生產產品?,F今我國消防科學技術在應用到火災調查、訓練演習、滅火救援、產品檢測以及消防隊伍建設管理等方面獲得了比較多的應用顯著增強了全社會預防和抗御火災的整體水平。消防科學技術儼然是消防事業發展中的最有力的支撐及強大的發展動力。
經過這60多年的發展建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防科學技術取得了非常好的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一個以公安部管理的4個消防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其他的消防科研院單位和大型的消防企業以及相關的教育單位,同時培訓了大量的消防人才。
在消防器材上,比較先進的是納米Mg—A1一LDHs為阻燃劑、APP為協效阻燃劑,同時采取混煉技術的制備了阻燃性聚苯乙烯/Mg—A1型LDHs系列納米復合材料,以及SCB超薄 膨脹型鋼結構防火涂料等。在調查火災原因技術上,也充分應用了前沿性的物理知識,例如火災動力學理論。
對于森林消防,我國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發展障礙,它所面對的局勢更加復雜,人員配置上更加多,也要許多的技術支持,現今,國家森林局已經將國內僅有的兩架、全球最大的森林消防直升機派到云南、四川這些森林面積大、易干旱的地區。對于消防來言,對大的挑戰不是技術,而是居民的消防意識,對此,應當從全國小學生開始進行全范圍的科學普及工作,增強居民的消防意識。
[1]郭鐵男;傅智敏;黃金印;;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學發展現狀及學科體系構架[A];2003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83--84
[2]葉宏烈,傅學成,胡英年,傅玉祥,趙大林,薛崗,李晉,秘義行,馮松,黃其文. 車用乙醇汽油火災危險性評估及對策[J]. 消防科學與技術. 2005(01),19(08):189--191
[3]Stephen MOlenick,Doug las J Carpenter.A n updated in terna-tiona l survey of computer models for fire and smoke. SFPEJ ournal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 ing .2009,14(12):145--147
[4]Fan W C,Huo R,Y ao B,W K Chow.A brief review on active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system s in China. J.App lied Fire Science . 2010,17(0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