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貴州省貴陽市科技館,貴州 貴陽 550002)
科學素養是科普理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素養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赫德于1958年提出的,表示個人所具備的對科學的基本理解。隨著科普工作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提高國民科學素質已成為很多國家的戰略目標。
根據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國對科學素養的理解為,一是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二是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三是崇尚科學精神。
做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在科普領域當仁不讓地成為世界第一。他們認為,科普活動首先要加強學生的科學教育,并認為,一支強大的科技隊伍對于保持、推進美國在全球的領先地位至關重要,為此,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在科學教育方面最具有行動性的努力”——2061計劃(2061計劃的具體內容:幫助所有美國人提高他們的科學、數學及技術素養),于1985年面世后,美國的科普事業就一直圍繞該計劃進行。中國也有類似的2049計劃(它的主要思想:到2049年即建國100周年時,全體國民人人都具有科學素質,從而整體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按照這個計劃的規定,科學素養的定義和測量是以一系列已知的科學知識,對標準化的公眾和標準知識來大規模調查,與定量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的。它的特點是認為公眾必須掌握這種科學或技術,才能理解當代科學技術進步的價值,它是單向性的、教育式的、填鴨式的,這一方式被其它國家沿襲。已經成為中國等多個國家對成人科學素養測量的基礎。此處摘錄2007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問卷的幾個問題,可見一斑;
1、您認為物質的“分子”是什么?
2、您認為“DNA”是什么?
3、您認為“Internet(因特網)”是什么?
4、您認為“納米”是什么?
5、您是否同意后面的看法?a.科學技術使我們的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適;
b.現代科學技術將給我們的后代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c.即使沒有科學技術,人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d.科學和新技術的應用將使人們的工作更有趣;
e.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將有助于治療艾滋病和癌癥等疾病;
f.科學技術既給我們帶來好處也帶來壞處,但是好處多于壞處;
g.科學家的工作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這種做法往往由于事先規定公眾必須掌握已知科學知識,才能肯定結果,不考慮公眾的個體背景,往往得出的結論與已知科學知識矛盾。由于各國發展程度不同,宗教背景不同,國情差異,對科學素養內涵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不同。80年代,又有美國學者米勒指出科學素養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時代不同科學素養的內涵也就不同。他提出的科學素養三維度模型,即對科學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對重要科學術語的概念的理解,對科技的社會影響的理解。
為此,理論界又推出了科學素養的 KAP模式,其中 K代表公眾需要了解的當代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概念,A代表對科學知識及其應用的態度,P代表能不能把科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將科學變成自己的行為方式,即由“要我做”,改變為“我要做”,這一論點將科學素養的內涵做了較大的延伸,同時為它的測量指明了方向。
而博拉薩德則認為,上述2種對科學素養的測量思路,具有教育性,即公眾應該知道什么,不見得準確。于是轉換角色,轉入研究公眾需要知道什么,他認為,許多科學知識,其實對于普通大眾和他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并沒有太大的相關性,許多科學知識對于人類文明的發展可能很重要,但對于公眾的日常生活并不重要。
基于以上論述,筆者較傾向于博拉薩德的觀點。我國因采用的是米勒模型,近幾次大規模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數據喜人,現實卻是正規化教育越來越陷入泥潭,雖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增多,但杰出的科學家卻始終未見,與“兩彈一星”時期相比,公眾的科學素養“提高了”,科學進步了,但大家反而銷聲匿跡了,再從貴州省來說,雖然我省年年有提高,但大多數人仍然不愿相信掌握幾個科學術語,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什么,人們更愿意關心哪些行為可以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基于此,提出設計測量公眾科學素養模型的基本思路:
1、先調查公眾需要什么
2、什么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
3、什么可以提高生活質量
4、如果獲取相應的科學知識,可以對他的生活有哪些改變
5、獲得專業知識的途徑
遵循以上思路,嘗試出幾個調查題:
1、(照相時)說笑一笑、茄子、錢有關聯嗎?
2、做為男人,會做簡單的水、電修理嗎?如果不會,又能怎樣?
3、拋開政治因素,什么能使你過得更好?是科學知識嗎?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4、成功者的路徑可以復制嗎?
5、你如果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的指紋都是不相同的,那么你相信如果有需要,可以通過科技的手段做到任意兩個人指紋相同嗎?
6、是不是每個所謂適齡兒童都要接受正規教育嗎?
7、不考慮經濟因素,你認為人人都能讀書讀到大學畢業嗎?
8、人類什么時候可以從出生就準確知道壽命多長?可能嗎?
總之,基于對我國2049計劃的理解,對公眾科學素養測量方法多一些思考,對科普界了解公眾對待科學的態度,是否需要了解科學及需要了解到什么程度,公眾是否參與科學研究的討論決策,參與的程度,是有一定益處的。
[1]趙立新,佟賀豐,國際科普形勢與發展,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