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琴 □白 雪 □陳朝陽 □李巧云(新密市水務局)
新密市大潭咀項目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南部,轄茍堂鎮南部、超化鎮南部、平陌鎮東南部的29個行政村。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項目區總面積111km2,水土流失面積64.29km2,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2579.20t/km2·a,年土壤侵蝕量約16.58萬t;其中茍堂小流域總面積52.2 km2,水土流失面積30.55km2。
項目區地貌類型為淺山丘陵區,南部為低山,中北部為丘陵,區域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土層瘠薄,植被較差,一旦發生強降雨,徑流迅速匯集,沖刷坡面和溝道,攜帶泥沙進入河道和水庫。水土流失促使生態環境日漸惡化,洪澇災害頻繁,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因此盡快進行水土流失治理,遏制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改善當地群眾的生存環境顯得極為迫切。
本項目的實施,將會大力促進新密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對加快項目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中原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和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密市大潭咀項目區地處北緯34°20′00″~34°28′30″,東經 113°18′00″~113°30′30″,西南至禹州、登封,西部至平陌鎮香山廟村,北至平陌鎮耿臺村,東至茍堂鎮的張門村。形狀大致為長方形,東南西北走向,南北寬約6.52 km,東西長約17.02km,總面積111km2,水土流失面積64.29km2。屬淺山丘陵區,南部為低山,中北部為丘陵,地勢南高北低,區內溝壑縱橫,地形較為復雜,最高高程792 m,最低高程154 m,相對高差538m。
根據自然水系并考慮到行政區劃的完整性,項目區劃分為3條小流域。這3條小流域基本上沿新密南部由西北向東南呈“一”字排列,分別為天爺洞小流域、圣帝廟小流域、茍堂小流域。各小流域地貌類型一致,地勢南高北低,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相似。
據調查,項目區總人口57992人,其中農業人口43982人,農村勞動力25179個,農業人口密度397人/km2。區內小學至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員較多,總體上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質較低,從而限制了項目區經濟的發展。項目區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設起步較早,在20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初先后開展了一些小流域治理工作,主要是采取植樹造林、修建溝道工程、修水平梯田等措施,但治理標準相對較低。近幾年,隨著生態環境建設的進一步深入,治理標準有所提高,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開展,改善了區域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但由于施工技術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建設的水保林保存率低,年年植樹不見樹,致使項目區目前植被覆蓋度仍然較小,修建的溝道工程如谷坊、坑塘壩等也部分被沖毀或出現泄漏,失去其防止溝底下切、攔洪蓄水的作用。
3.1.1 全面貫徹水土保持法,加強對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督檢查
《水土保持法》頒布以來,新密市政府加大宣傳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監督執法。在加大宣傳力度的基礎上,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督檢查,除對毀林開荒、亂墾亂牧采取措施進行制止外,特別對開發建設項目加大監管力度,提高了其水保方案的編報率、實施率,有效地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發展的趨勢。
3.1.2 在水土保持治理過程中,堅持做到“三結合”
項目區在水土保持治理過程中,堅持做到“三結合”。一是做到水保工程建設與小流域治理相結合,水保工程建設始終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片連續治理,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已日漸顯現;二是做到水保工程建設與同開發當地旅游資源相結合,水保工程建設以當地的旅游資源為依托,支持當地進行以觀光旅游為主的水土保持治理,促進經濟發展;三是水保工程同解決人畜飲水相結合。項目區屬干旱缺水地區,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中,當地政府著力解決干旱缺水區的人畜飲水問題,修建了塘壩、蓄水池等。項目區人畜飲水困難問題的解決,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深得民心。
3.1.3 鼓勵群眾參與水保治理,使水土保持治理多樣化
在項目區水土保持治理中,當地政府改變過去單一的由政府進行治理的方式,通過荒山承包、租賃、拍賣等形式,讓群眾參與到水土保持治理過程中來。在承包戶治理過程中,政府給予適當的支持,如提供技術、苗木等,這樣不但緩解了水土保持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而且由于責、權、利明確,水土保持治理標準高、效果好。
3.2.1 治理投入嚴重不足,影響了治理進度
國家對新密市撥付水土保持資金較少,而地方匹配跟不上,致使項目區水土保持投入不足;另外,水土保持主要是社會效益,在短期內經濟效益不明顯,社會和企業參與水土保持治理積極性不高;同時,項目區是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山丘區,那里的農民經濟條件差,自籌能力低,造成水保投入嚴重不足。
3.2.2 水土保持措施技術標準低,管理跟不上,保存率不高
項目區每年都要進行水土保持治理,修建谷坊、塘堰壩,營造水保林,但是由于設防標準低和施工技術問題,多數谷坊被沖毀,一些坑塘由于漏水已成為干塘。項目區十年九旱,水保林建成后由于缺乏管理,保存率不高。
3.2.3 邊治理邊破壞現象依然存在,人為水土流失加劇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一些單位和個人受利益驅動,陡坡開墾、開礦建廠等過程中,無視水保法律、法規,重開發、輕保護,不采取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人為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如茍堂小流域的幾家耐火材料廠、天爺洞小流域的煤礦等。
2011年,通過綜合治理開發,新密市大潭咀項目區新增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4.5km2,本年度治理任務全部位于項目區的茍堂小流域內。
項目區自然資源特征和社會經濟情況,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科學治理保護、開發和有效利用水土資源的原則,確定建設任務。2011年,新增治理措施總面積4.5km2,其中坡改梯8hm2,水保林100hm2,經濟林40hm2,封禁治理302hm2,蓄水池2座。
該項目總需完成工程量9.44萬m3。主要材料用量為:水泥5.08t,磚10千塊,苗木35.84萬株;總工日1.83萬個,機械臺時406.22臺時。
本項目總投資128萬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資19.88萬元,占總投資的15.53%;植物措施投資81.07萬元,占總投資的63.34%;封育治理措施投資15.05萬元,占總投資的11.76%;獨立費用12萬元,占總投資的9.37%。
資金籌措方案為申請中央預算內資金90萬元,約占總投資的71%;地方配套資金38萬元,約占總投資的30%。
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完成后,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年可產出直接經濟效益123.33萬元,水土流失累計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47.77%達到54.77%,年蓄水量13.5萬m3,年保土攔沙量3.15萬t,治理區域生態環境初步改善,不僅能減少水土流失,而且能有效保持項目區村莊、工礦企業、交通安全,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產生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水土保持建設工程的經濟評價主要對其產生的經濟效益進行國民經濟評價。
各項治理措施開始發揮效益,經過調查分析,確定坡改梯按第2年,水保生態林按第8年,經果林按第5年產生效益計算。項目區每年新增產值123.33萬元,每年攔蓄利用水量能力為13.5萬m3,每年保土能力1.2萬m3。
項目實施后,通過對流域內的坡耕地、荒山荒坡等實施坡改梯和營造水土保持林,將進一步改善作物生長的水、肥、氣、熱條件,有利于土壤有機質、N、P、K肥份的積累,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土壤抗蝕能力,為發展各業生產創造條件。經綜合治理后,流域內輕度以上的流失面積部分得到開發利用,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50.95%,林草覆蓋率將由治理前的31.3%提高到35.1%,年可攔蓄泥沙3.15萬t泥沙容重按2.65t/m3計),保水13.5萬m3,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減少入庫泥沙,凈化水源區水質,減輕自然災害;同時林草植被的增加,也將給野生動物提供棲息的場所,有利于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項目區內實施的農田建設、林草措施、工程措施,使基本農田得到明顯增加,森林植被率得到較大幅度提高,坡面、溝道形成完整的防護體系,農業的基礎條件得到改善,從而提高了土地生產率,為農、林、牧、副、漁業的優質、高產、高效、持續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基礎。同時,隨著水土保持產業化的逐步形成,農村產業結構趨于合理,不僅可以解決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而且還將帶動以加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商品購銷業和旅游業的發展,使各種資源得以有效合理利用。物質條件的改善,將促使農村科學文化和衛生水平不斷提高,將推動地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進步;生態環境的改善,將提高環境容量,緩解人地矛盾,實現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的良性循環,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