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川流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藝術管理的當代使命與基本原則
田川流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當代藝術管理體系及其管理者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其中包括:創造良好的機制與環境,推進藝術創作的繁榮;發展藝術產業,推動藝術生產力的增長;發展公益性與公共性藝術,保障人們大眾的文化利益;以可持續發展為準則,保護和科學利用藝術資源與藝術遺產。我國藝術管理的基本原則既與其他國家有共同之處,也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和諧共存的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藝術生態平衡的原則、創造最佳效益的原則、創意為先的原則等。
藝術管理;當代使命;基本原則
藝術管理擔負著重要的時代使命。藝術管理者在履行自身的管理職責時,應當堅持和遵循既定的原則,使得當代藝術管理既呈現出科學性與創造性,同時又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征,緊緊圍繞社會的需求,服務于社會發展與藝術進步。
一
藝術活動在當代文化建設中,已成為舉足輕重、居于核心地位的范疇,作為對于藝術生產與藝術服務的調控與管理,藝術管理體系及其管理者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一)創造良好的機制與環境,推進藝術創作的繁榮
1.建立有利于藝術創造的社會機制。藝術創造需要良好的機制,即有利于藝術生產與繁榮創作的運行方式與條件。無論是藝術創造企業、群體或個人,均需要在良好的、暢通的運行基礎之上,方能保障藝術創制活動高效率地進行。社會的許多機構與部門均與藝術活動發生關系,形成對于藝術活動或創作的保障或制約。其中包括:對于不同體制的藝術實體的管理機制;文化活動與產品的檢查機制;宣傳輿論機制;工商與稅務管理機制;公共衛生保障機制;公共交通與安全保障機制等等。上述各種機制,均在各種藝術活動及其創作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各類部門形成的對于藝術活動關系,一方面形成對于藝術活動的保障與推進,同時也對藝術活動起到一定的制約與規范作用。機制的完善與暢通,就有利于藝術活動開展;反之,就會不利于藝術活動的進行,甚至形成障礙。據此,建立與形成有利于藝術活動與創作的完善的社會機制,最重要的是依法行使各種管理職能,亦即在國家法律、法規與各種行政法令的規范下,保障藝術活動的進行。
2.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人們在藝術活動中形成的生產關系,特別是藝術生產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藝術生產力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藝術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藝術生產者與管理者的關系、藝術生產者之間的關系、藝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等等。管理者對于藝術生產者主要是予以保障和疏通運行渠道,以及合理的規范與制約;藝術生產者之間應當是相互協作與扶持;而藝術生產者與藝術消費者之間,則應是相互的信賴和支持。無論哪一方面,均須創建和諧的、寬松的氣氛,形成有利于藝術生產的良好環境。這一良好的人際環境,應當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倚重以及共贏的基礎之上,人們一方面依據法律和制度實施生產,一方面又應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在一種既有信任又有道德規范的氛圍中,最大限度地減少人與人的摩擦和內耗,促使人們心情愉悅、創作激情得以煥發,推進藝術活動與創作高效率與高水平的發展。
3.保護藝術家利益。藝術生產者,是藝術生產力中的第一要素。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藝術生產者的地位和價值在逐漸增強,藝術家與其他藝術生產者作為藝術活動的主導性因素,逐步成為藝術生產的主體,為滿足人們的藝術與審美的需求而在社會上不可或缺。在藝術生產力中,文化生產者的產生除了經濟學上的意義以外,更重要的是其社會學意義。一個多世紀以前,馬克思就已看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藝術生產商品化影響下,文化藝術生產者的地位變化,藝術生產者——藝術家的生活雙重化了,“演員對觀眾來說,是藝術家,但是對自己的企業主來說,是生產工人”[1]。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是文化生產中最能動、最活躍的因素,人力資源是支配、利用其他資源的資源。文化生產者本身就是具有意識力、情感力和創造力的一種資源,而且是惟一可以連續投資、反復開發利用的資源。在藝術生產力發展中,尊重人才,尊重藝術家,建立和健全人才培養、配置的市場機制,極大地調動廣大藝術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激勵藝術家的創作動力,創造最優產品質量與豐富的藝術產量,是驅動文化藝術健康與持續發展的關鍵。
(二)發展藝術產業,推動藝術生產力的增長
1.建立有序、高效的藝術產業結構與生產機制。藝術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始終居于核心的部分。不僅藝術活動本身具有重要的生產能力,同時在諸如出版、新聞、電視、會展等文化產業的領域,藝術活動也滲入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高效的藝術產業的結構與生產機制,對于推動藝術生產力的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不同藝術產業結構布局的科學與合理,作為藝術產業各個領域的特點,是有較大差異的。有的產業形式具有較突出的經濟地位和市場效應,也有的藝術產業形式自身難以擁有十分突出的產業與市場效應,但是由于當代許多藝術產業是以多種藝術樣態的綜合形式出現的,因此某些藝術樣式從單一產業來看未必具有突出的經濟地位,但當其融入綜合藝術形式之中,其作用就非同小可了。因此,對于不同藝術樣態的有機綜合以及合理規整,有助于藝術產業的迅速增長;其次,不同層次藝術產業結構布局的科學與合理,亦即主要應當處理好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間的關系及其結構布局。高雅藝術代表民族文化藝術的較高水準和歷史成就,應當得到持續的建設與發展。但是高雅藝術在發展藝術產業中未必能夠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因此一方面應當為高雅藝術提供優裕的條件,使其得到不斷創新,并獲得應有的市場份額,同時應當重視大眾的通俗藝術。大眾文化作為一種娛樂性審美文化,其發展與當代社會經濟全球化、媒體變革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是在國內還是世界文化市場,大眾文化都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文化產品均占據市場的主要份額。正是大眾文化的興起和繁榮,驅動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保持穩定與持續發展的勢頭。我們既要承認大眾文化作為娛樂文化的合理性和優勢,又要正視它的某些弊端,還應挖掘大眾文化自身的審美價值,充實其精神內涵,使其超越商業生產的狹隘含義。
2.優化和培育藝術市場,實現市場運行秩序的科學調控。包括對于產品流通機制及其渠道的調控、價格的調控、不同地域市場態勢的調控等,最突出的,表現為對于藝術品類生產和傳播的調控。
對于產品流通機制及其渠道的調控,即指應當通過市場的運行和調節,建立科學與有機的流通機制和渠道,使這種機制和渠道既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求,內在地加以調節,自如地實現運行,同時又在政府或相關部門的宏觀調控之下,得到必要的指導和控制。
對于價格的調控,即指應當積極關注市場產品價格的浮動與升降,運用社會和輿論的方式,對于價格趨向予以引導,運用法制的手段,對于價格予以適當的制約,甚至不排除在必要的時候,運用政府和行政的手段對于價格予以控制,以及給予某些文化藝術生產以政策性的價格優惠。
對于不同地域市場態勢的調控,即指應當關注不同地域人們的文化心理和審美心態,以及對于文化藝術產品的需求狀況,適度把握文化藝術市場不同種類及樣式的均衡與合理分布,鼓勵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及其生產,以求建立具有良性調節機制的文化藝術產品的流通渠道,而非完全無調節的盲目生產和對于市場的過分依從。
對于文化藝術品類生產和傳播的調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指對于不同文化藝術種類的調控,即采取各種舉措,對于各種不同樣式的文化藝術產品實施宏觀調節,以使人們獲得多元的文化藝術享受,滿足接受者不同品味的審美需求;其二,是指對于不同品位和格調的文化藝術產品的調控,即通過各種方式,一方面使市場呈現為不同文化品位和藝術格調的多元并存,同時又應保證社會主流文化藝術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
(三)發展公益性與公共性藝術,保障人們大眾的文化利益
1.大力發展以文化服務為主旨的公益性與公共性藝術。公益性與公共藝術活動的基本宗旨均為社會與大眾提供豐富的文化與藝術服務,滿足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審美與藝術的需求。公益性藝術活動,多由政府投資,予以政策扶持,大眾免費參與這些活動,享用相關藝術產品,接受文化服務;公共藝術可由政府投資,也可由社會各領域的實體或個人投資。公共藝術同樣接受政府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的一定扶持,對于大眾同樣主要行使藝術服務的職能。
公共性藝術活動一方面具有公益性藝術活動及其服務的性質,有時則以低費的形式展開活動,但并非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適度的收費達到對于公共性的藝術設施或藝術部門予以一定的補貼,保障其有效的運營,或者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適度控制藝術活動的規模。據此,公共藝術的外延要寬于公益性藝術活動,但通常涵蓋了公益性藝術,同時將其視作公共性藝術的特有形式。公益性和公共性藝術這種供廣大公眾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空間的藝術活動,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進步的。它不僅具有推動藝術發展與文化創新的功能,同時還能促進大眾藝術素質的進步,帶來經濟發展的潛在的強勁動力。
公共文化是文化藝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保障人民大眾的文化利益、提升社會文化藝術層次的生動體現。現代文化區別于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就在于它能夠為人們接受文化信息、處理文化信息、發送文化信息提供完善的公共空間與公共服務。公共文化的設施與服務水平、人們對于公共文化的享用、公共文化層次的高下,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精神文明水平的表征,同時也是其物質生產水平的體現,發展和提升公共文化,不僅意味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藝術的需要,同時也能夠在推進社會文化藝術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強化藝術事業部門的文化服務職能。國家與政府設置的藝術事業部門,是政府實施社會性藝術服務的重要機構。各地的群眾藝術館、藝術研究院(所)、畫院、美術館以及博物館、圖書館等,均屬于政府管理的藝術事業部門,或具有藝術服務功能的事業單位。這些部門所從事的工作,是典型意義的公益性、公共性藝術服務活動。一方面,致力于建立以審美文化為基礎,以增進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各種精神聯系與物質聯系的公共服務機制,為社會提供文化發展與文化創新的公共空間與公共活動;另一方面,為社會和大眾提供豐富的藝術服務,滿足人民大眾不斷增長的藝術需求,保障人民大眾的文化利益和權益,提升社會成員的審美文化素質。使之不僅具有推動藝術創新的功能,同時還在促進經濟發展與大眾文化素質的提升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以可持續發展為準則,保護和科學利用藝術資源與藝術遺產
1.保護和科學利用藝術資源。藝術資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的可以用來服務與支持藝術活動與藝術創造的各種物質要素與精神要素的總稱。藝術資源凝結了人類勞動與創造性思維成果的物質、精神的產品或活動,是一個自然的與人類創造的、傳統的與現代的、凝定的與鮮活的、靜態的與動態的有機結合的系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也是藝術生產力發展基本要素之一。藝術資源可分為物質的藝術資源和精神的藝術資源以及自然的藝術資源;又可分為歷史的藝術資源和現代的藝術資源。藝術資源不僅直接體現在音樂、美術、戲劇、舞蹈、電影、電視藝術、設計藝術等藝術形式,而且涵蓋于教育、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理論、觀念以及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民俗、服飾等大量社會文化之中,還包含隨著時代發展,由人們新的審美價值觀和精神需求而產生的具有創新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及物質載體。隨著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自然物成為人類加工改造的對象。那些屬于自然形態,但可為藝術活動與創作提供資源服務的大量資源,是非人為或人力加工而自然形成的,同時又是人類審美情感與自然之美相統一的產物,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也已成為藝術活動與創制的重要資源。藝術資源可以超越時間、地域、國家、民族等條件的限制,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促使世界范圍藝術市場、藝術消費、藝術交流、藝術貿易形成的基礎。
藝術資源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載體與見證,負載了一個民族辛勤的勞動成果和無窮的智慧,沉淀了人類文明和世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藝術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已成為藝術管理的重要課題。一般文物和遺產類的藝術資源均屬于不可再生的藝術資源,特別應當注重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方可科學有效地利用文化藝術資源,使得藝術資源能夠持續地服務于人類的藝術活動。在現代社會,由先進的科學技術、商業理念和管理模式所形成的綜合效應,使文化及藝術資源得到了有效開發,形形色色的文化產業、藝術產業種類紛紛興起,在利用藝術資源、滿足社會需要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產值。對文化資源、藝術資源的綜合利用,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也是藝術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
2.保護、研究與開發藝術遺產。藝術遺產是指歷史留下來的有關藝術方面的財富,是藝術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遺產可以分為有形藝術遺產和無形藝術遺產。有形藝術遺產是指藝術文物、藝術遺址、歷史建筑藝術等;無形藝術遺產是指各種藝術創造實踐與表演、藝術表現形式、藝術知識與技能以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和場所。藝術遺產還可分為物質藝術遺產和非物質藝術遺產,基本類同于有形藝術遺產與無形藝術遺產。
藝術遺產是藝術資源中最可珍貴的部分。凡是具有藝術遺產價值的實物或現象,均在各民族藝術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貢獻和地位。藝術遺產對于當代或后代人研究藝術、傳承藝術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藝術遺產,無論是物質藝術遺產,還是非物質藝術遺產,均具有不可再生性。作為物質藝術遺產,由于年代久遠、自然條件、保護措施、人為損壞等多種因素,均會不同程度地遭受損傷,有的已經瀕危,有的已經蕩然無存;而作為非物質藝術遺產,同樣會遇到各種生態困境,有的因傳承者后繼無人而漸漸消逝,有的則改變原有形態,失去遺產價值。因此,對待藝術遺產,首先必須加以保護,在此基礎上予以研究,在不傷及藝術遺產的存在與傳承的條件下,可以進行適度的開發和利用。
二
無論在任何國家從事藝術管理,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基于我國特有的國情,藝術管理的基本原則既與其他國家有共同之處,也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和諧共存的原則
1.多種類藝術的和諧。主要是指不同藝術種類之間的相互共存與共生,無論是音樂、美術,戲劇與戲曲、舞蹈,傳統的工藝美術于當代的藝術設計,還是具有重要影響力和市場地位的電影與電視藝術,均在當代社會的藝術領域中具有適當的地位,顯示自身的價值和作用。這些藝術樣式有的偏于傳統,有的偏于現代,有的在當代藝術市場具有較突出的份額,有的占有市場份額較小。但是,它們都是人類藝術創造與傳承的結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無論何時,都應使之在藝術領域中充分顯現其獨有的作用,發揮自身的價值。只有在和諧共存的環境中,方能做到共同發展。
2.多層次藝術的和諧。藝術是可以分為層次的,歷史上便有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分,二者在人民大眾的藝術需求中表現出不同的作用。高雅藝術一般具有豐富的形式特點和深刻的精神意蘊,代表著一定民族、國家和時代藝術發展的最高成就;通俗藝術注重滿足人民大眾更具普遍性的藝術需求,在市場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是可以結合的,雅俗共賞是藝術活動或創制的共同追求,但是在更多的時候,則表現出各自的存在與社會作用。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和諧與共存,也是社會藝術發展追求和諧的重要體現。除卻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外,還存在著純藝術與應用藝術、精英藝術與大眾藝術以及經典藝術與民間藝術之分,這些方面同樣體現出層次的區別。社會與大眾的需求是永恒的,因此,多層次藝術樣態的和諧共存,同樣是藝術管理者應當努力掌握與控制的。
3.多民族藝術的和諧。不同民族的藝術樣式,既體現為一個國家中不同民族藝術的特點,也體現為世界各國不同民族存在的各種藝術樣式和產品。各民族藝術的共存及其表現出的和諧,同樣是藝術管理者應當特別注重的。一方面,應為各民族的藝術提供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和條件,同時為不同民族藝術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借鑒創造良好的機會。每個民族均擁有可以為之驕傲的藝術創制與杰作,而每個民族的藝術杰作均代表著人類藝術創造的結晶,因此都屬于世界的共同精神財富,成為世界藝術。同時,在藝術的交流與融合進程中,各民族的藝術與文化特質均持久地顯示其獨特的民族意識,任何民族的藝術也難以完全替代其他民族的藝術。因此,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藝術交流與文化互通,促進各民族之間藝術的和諧共存,是當代藝術管理的重要原則。
(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1.以保護為主,科學利用藝術資源和遺產。藝術資源和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載體與見證,它們負載了一個民族辛勤的勞動成果和無窮的智慧,沉淀了人類文明和世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對于藝術資源的綜合利用,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巨大的潛力所在。作為藝術資源和藝術遺產,在藝術活動中首先應當是保護,而不是利用。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藝術資源,均屬于歷史的社會的公共財富,成為當代及其后代人們從事藝術活動與創制的源泉。因其資源的長期使用有可能枯竭,而精神的資源也可能變異,因此,對資源的利用應當建立在予以有效保護的基礎之上。而對于那些藝術遺產,更應當全力予以保護。無論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藝術遺產,均是十分脆弱的,許多遺產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因此,對于藝術遺產的盡力挽救、發掘、整理、保護,已成為藝術管理的重要職責。只有在得到有效保護之后,才可以謹慎地加以開發和利用。即使對一些非物質藝術遺產的保護性開發,也需要在準確地闡釋和引導下進行活態化傳承,力求保持其原貌。如果不顧及后人持續享用藝術遺產的需要,竭澤而漁,肆意地濫用、揮霍和損害藝術遺產,是對于人類的犯罪。
2.科學合理地做好藝術發展的規劃與布局。藝術建設與發展既有較強的歷史傳承性,也與當代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水平,以及大眾的藝術接受能力和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無論是藝術發展戰略規劃的制訂,或是藝術設施的建設、藝術活動規模的設定及藝術生產格局的部署,均須服從于藝術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于藝術發展規劃的制定,須符合當地的實際,以有助于藝術生產力的穩步提升為基點;對于藝術設施的建設,須注重各種建設的合理布局,以不損害社會的綜合發展為原則;對于藝術企業及其項目的設立,應以符合當地人民大眾的需求、有利于改善藝術建設的格局為目標;對于藝術發展基金的投入以及投融資方面的支持,應首先考量社會急需,以滿足人民大眾的文化需求和保護藝術遺產為旨歸;對于藝術人才的培養、引進與保護,應以藝術事業發展百年大計為重,千方百計聚集人才和為人才提供優越的生活與工作條件。在規劃與布局中,應當制止那些不以提升人民大眾文化生活質量、有利于社會綜合發展為宗旨,而熱衷于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大搞重復建設、盲目追求數字指標等做法,克服無序競爭、資源浪費、項目碰撞、藝術創作題材與體裁的雷同等不良現象,保障藝術建設得到科學和有序的發展。
3.激勵藝術消費,擴大藝術消費的能力。社會藝術消費水平如何,是推進藝術活動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消費決定著生產,只有把社會藝術消費提升到較高的層次,方能為藝術生產提供充裕的資金,增強藝術的再生產能力,促使藝術生產力穩步增長。激勵社會藝術消費,首先應當不斷提高人民大眾的藝術消費意識,使大眾能夠將正常的藝術消費方面的開支視作生活的必需,將藝術消費作為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度的重要方面。大眾藝術消費心理的變化及其消費水平的提升,是維系和推動藝術生產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其次應加大藝術設施建設,繁榮創作,為大眾提供越來越多藝術活動的場所和作品,吸引大眾熱愛藝術,積極參與藝術活動,樂于為藝術消費投資。再次應利用各種媒體,改善和加大藝術宣傳與批評的力度,吸引大眾關注社會藝術活動的動向與熱點,使越來越多的人們將參與藝術活動與評判納入自身的日常生活,從而在藝術消費方面做出越來越多的投入。
(三)藝術生態平衡的原則
1.各民族藝術的平衡。世界不同民族藝術的歷史與現狀表明,藝術只有呈現出多元的態勢,才能獲得持續的發展。各民族藝術的多元呈現,正是藝術生態相對平衡的體現。如果藝術世界中只存在少數幾種藝術物種,不可能呈現為繁榮,物種的單一化會使文化生態進入不平衡狀態。同時,文化生態平衡態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在人為的積極影響下,可以不斷克服消極因素,建立新的平衡。在當代,體現了其存在價值的各種文化形態均是影響文化生態建設的重要因素,各種因素的緊密聯系與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和制約著文化生態的平衡。世界各民族的藝術樣式均具有自身特有的優勢,均作為藝術生態世界的物種而存在,為藝術世界的繁榮與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當然,世界各民族藝術又是在不斷交流與碰撞、不斷競爭與融合之中經受磨礪,從而獲得新的生命力,“和而不同”永遠是維系藝術世界生態平衡的基本原則。雖然有的藝術樣式在歷史競爭中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與地位,但是又有新的民族藝術元素予以替代,促使藝術世界走向新的平衡與繁榮。各民族文化藝術都是在繼承和創新的鏈條上不斷走向更高層次的。
2.藝術產業與市場的平衡。在當代,藝術產業與市場只有在相對平衡的態勢下才能獲得生長和繁盛的土壤。維護市場生態的平衡,還要注重市場態勢及其運行方式的有機與優化。文化藝術的生態平衡更多地體現在市場上,是以市場的狀態和運行方式為其主要表現形式的。維系市場生態的平衡,就要注重文化藝術樣式和品類的共存與互補。文化藝術的生產與其他物質產品的生產一樣,應以多元的形態呈現于世,才能滿足人民大眾多樣的、不斷增長的審美和娛樂的需求。那種單一、刻板的文化呈現,只能體現文化生產的貧弱與匱乏,是與人民大眾對于精神生活需求的豐富與多樣很不相稱的。
既然是市場,當然就會有競爭,絕大部分文化藝術的品類和樣式均應在市場競爭的大潮中經受磨礪,打下生長的基礎,獲得市場的較大份額。但是,文化藝術市場的突出特點,就在于它不僅要遵循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律,同時又要遵循精神生產的規律,以及文化藝術傳承的規律。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藝術品類和樣式都能夠進入市場,但毫無疑問都會受到市場的影響和制約;其次,獲得了市場較大份額,當然也就居于市場的主潮地位,但卻未必是最有價值的文化藝術品類和樣式;再次,繁榮市場無疑會激活文化和藝術生產力,刺激文化藝術的再生產,但同時也會導致文化藝術領域內新的生態失衡。只有科學地遵循經濟規律和藝術規律,才能適應市場、有機地駕馭市場,使市場機制在推進文化藝術的健康發展中發揮最大的效應。
3.藝術樣態的平衡。在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所有出現過的文化藝術品類和樣式,雖然今天有的已經消亡,有的漸次衰微,但更多的則仍舊保持其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說,它們都曾有過自己的輝煌,有其生存的歷史合理性。體現在市場上的文化藝術品類和樣式,便是社會文化發展至今的生動寫照。正是這種多樣文化藝術品類的共存與互補,方能體現出文化藝術的整體生機與活力。當然,任何文化藝術樣式都有其發展、興盛和衰落的軌跡,但即使有的文化品類或藝術樣式衰落了,而它在文化藝術的整體架構上仍有其重要的作用,充分發揮其價值和作用,對于當代和將來文化藝術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在這一層面上,體現著文化生態的平衡。倘若人為地破壞了這一平衡,也就無異于損害了當代人的根本利益,更為嚴重的后果則是對于后代人的損害,以及對于人類整體文化的損害。因而,只有對文化藝術資源實施有計劃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并采取切實的保護性措施,才會使世界上僅有的文化資源利于當代、惠及后世。
(四)創造最佳效益的原則
1.社會效益的優化。由于藝術活動所具有的精神文化的屬性以及審美的屬性,所以藝術必然與社會的意識形態、民族意識、歷史文化傳承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就與一般經濟活動具有了重要區別。但同時藝術也具有一定經濟的和市場的屬性,因而與社會一般物質生產及其市場有著重要的聯系。藝術活動的基本屬性要求人們既要重視其精神文化的特性,同時要重視其產業的和市場的特性,既要努力創造經濟效益,更要注重創造社會效益和精神效益。特別是在當代社會文化與藝術建設中,應當把創造藝術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藝術活動的當代使命與終極目標所決定的。作為當代意義的文化建設,藝術活動應始終將追求積極、健康、進取的內涵與品位以及符合社會法制、道德等規范作為首要的原則,努力創造有利于人民大眾身心健康與審美需求的藝術活動及其作品,成為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翼;作為藝術活動的終極目標,應當把塑造和提升人的審美素質與精神為旨歸。文化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不再以物質資源為核心資源,而是以知識、智力等精神性資源為核心資源,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突破物質資源有限性的制約,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和潛能,使個體的主體地位獲得普遍顯現和提升,使人們能夠自覺地追求個性自由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這才是人們參與藝術活動的最終需求。
2.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藝術活動能夠創造經濟效益,是古來便有的,而在藝術產業獲得迅速發展的當代,人們更加認識到藝術對于經濟發展所具有的巨大推動作用。在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獲得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更多關注文化的、精神的和心理的需求。這就促使社會文化消費呈現持續上升趨勢,而消費的需求又促成市場的擴展,巨大的消費空間對于文化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藝術生產的規模與形式提出新的要求。藝術產業與藝術市場,是藝術生產力的直接體現形式,也是藝術活動創造經濟效益的巨大平臺。尤其是建立在以信息產業和文化創意為表征的新興藝術產業模式,對已有的藝術資源進行重組、整合,經由藝術家和其他藝術工作者創新意識與聰明才智的傾注,不斷營造出具有新穎的或富有神奇色彩的藝術活動或產品,藝術產品及藝術服務的經濟價值便產生了。藝術產業的異軍突起,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產業結構的重大變化,催動藝術市場朝著多元化、國際化發展。努力創造巨大的精神價值與物質價值,是藝術企業的基本使命。無論任何藝術企業或實體,在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均應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作為自身最重要的追求目標與基本原則。
(五)創意為先的原則
1.創意也是管理。當代管理科學意在對于人類活動進行科學的和富有創造性的管理與推進,而不是機械、凝滯的管理,其本身就充滿著創造的特性。有鑒于此,藝術管理學必須引入與吸納藝術創意學的特質與內核,以充實與增進自身的活力;與此同時,藝術創意學中創意的含義,也不是一般意義的、更不是無序的和自然形態的創意,而是積極的、科學的創意,因此也應充分吸取和滲融藝術管理學的精神與內涵,使之在一定意義上具有管理科學的風貌和特點。將藝術管理學的理論融入藝術創意學,藝術創意學也就具有了科學的有序的成分,將藝術創意的理論融入藝術管理學,藝術管理也就具有了更多創造的意義。當代藝術活動的重要實踐表明,藝術管理中不可缺少藝術創意的成分,藝術創意中也不可缺少藝術管理的因素,二者是相互滲融與作用的,亦即在其理論范疇及其架構上,藝術創意與藝術管理是比較接近的近鄰。
2.創意與藝術活動。藝術管理的運作離不開藝術創意,運用創意的精神實施文化管理,使之越來越多地融入藝術創意的成分,推動藝術管理更加有效的運行,促使藝術管理活動產生更大的效益。當代的藝術管理實踐,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組織與操作,而是在其每一個環節乃至全過程充滿著創造特性,特別是在以藝術活動為管理對象的運行過程中,藝術對象是鮮活的和充滿韻味的,因而藝術管理也就不同于一般的企業管理或是行政管理,管理者也必須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對于意象及意蘊的創造力,使得管理的過程充滿了對于藝術家的尊重與理解、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并且通過管理活動,形成對于藝術創造的推進。其間,吸取與引入藝術創意的理念與方式是十分重要的。藝術活動的策劃,需要在藝術創意的引導下,形成最具創新意識的活動構架與作品構思;藝術活動的組織,需要在藝術創意精神的推動下,出現對于藝術活動全過程的符合藝術規律的組織與引導;藝術活動的實施,也必須在藝術創意精神的指導下,實現富有創新性的管理與控制,以創造最佳的藝術作品或者最優化的管理實績。
3.藝術創意與管理創意的結合。在藝術創意實踐活動中,也需要更多地貫注科學的管理理念、模式與方法,使得藝術管理理念更加深入于藝術創意活動之中。當代的藝術創意,已經具有了管理的諸多特征。它不再是單一的對于藝術作品的構思與創造,而是更多地拓展到與藝術管理等相交叉的領域和空間。例如,對于藝術活動的整體策劃,對于藝術活動人員組合的設想,對于藝術活動運行的建議,對于藝術活動的傳播與宣傳,對于藝術活動經濟因素的建構,包括資金的籌劃、投融資的操作以及資金的運作、利潤的回收等等。因此,在藝術創意活動中,已經多方位地滲入了藝術管理的成分,有時也在實質上具有了管理的效應。由管理到創意,業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與價值鏈。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Contemporary Mission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Art Management
TIAN Chuan-liu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Jinan, Shandong 250104)
The contemporary art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administrators shoulder a series of important missions, including creating a favorable mechanism and environment, boosting the prosperity of artistic creation, developing artistic industries and enhancing the increase of artistic productivity, advancing public arts to guarantee the cultural well-being of the masses, preserving and scientifically utilizing artistic resources and heritag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erms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rt management,China is identical with other countries but has distinct features of its own such as the principl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inciple of artistic ecological balance,the principle of creating maximum effect,and the principle of innovation as first priority.
art management; contemporary mission; basic principle
J 0-02
A
1001-4225(2012)01-0026-07
2011-10-17
田川流(1953-),男,山東泰安人,山東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教授,南京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