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魯軍 肖建華 王俊 楊翼眾
(江西省寧都縣人民醫院 寧都342800)
隨著經濟及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患者要求進行微創的手術治療。我院在已有的基礎上,開展了微創全髖置換術(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取得了良好的療效。2008 年5 月~2011 年8 月施行MISTHA 36 例,現對該36例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 例都是單髖,男21 例,女15 例;年齡41~73 歲,平均52.5 歲。其中股骨頸頭下型骨折16 例,股骨頭壞死13 例,骨性關節炎5 例,創傷性關節炎2 例。術前Harris 評分平均35 分。
1.2 術前準備 術前拍攝骨盆正位和患髖側位X線片,用模板在X 線片上測量預計植入假體的大小、頸的長短及股骨矩截骨的部位。術前牽引:對陳舊性股骨頸骨折患者可以降低術中難度。術前完善各項常規檢查,積極治療內科疾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降低手術風險,減少術后并發癥的出現。
1.3 手術方法 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對側下肢置于伸直位。取后外側切口,切口長8~10 cm,逐層分離,切開臀大肌筋膜,鈍性分離臀大肌纖維,不刻意顯露坐骨神經,顯露并切斷外旋肌群,顯露關節囊并切開,使關節脫位。在小轉子上1.0~1.5 cm 至股骨頸與大粗隆交界處進行截骨,垂直切斷股骨頸,將頭取出。牽開周圍軟組織,顯露髖臼,在髖臼壁的上、后緣分別各打一根粗的斯氏針,保護周圍組織,便于對髖臼進行操作。切除盂唇、圓韌帶、髖臼橫韌帶及周邊增生的骨組織。用髖臼銼修整髖臼。將髖部充分屈曲、內收、內旋,屈膝并使脛骨垂直于地面,使股骨截面充分暴露,直視下進行擴髓。術中均采用生物型人工關節假體。將假體試模安放好后復位檢查并拍照X 片,確定位置滿意后適當沖洗髖臼和髓腔,將假體的髖臼置于外展40°~45°,前傾10°~15°。人工股骨頭柄的橫徑與股骨頸斷面的長徑要一致,以保持股骨頭10°~15°前傾角。充分固定后,放置引流管,徹底沖洗創面,修補外旋肌群,逐層關閉切口。術后均按常規處理。
1.4 結果 本組36 例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隨訪3~6 個月,Harris 評分92 分,功能優良率為94%。術中出血量320~680 mL,平均380 mL;手術時間130~180 min,平均160 min;術后24 h 引流量100~140 mL,平均引流量110 mL;住院天數12~16 d,平均住院14 d;術后3~8 d 可在幫助下下床活動,有1 例術后出現前脫位,成功閉合復位。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有多個手術切口可選擇,傳統手術入路為充分暴露,往往創傷較大,自Berger[1]首次報道小切口技術以后,國內外相繼開展此技術,但切口的具體方法及大小各不相同。
通過本組36 例患者的治療及術后隨訪,微創全髖置換術有以下優點:(1)切口小,瘢痕形成小,外觀較美,易于廣大患者接受,特別是女性患者。本組平均切口長度為8.9 cm,常規手術切口長16~20 cm。(2)手術創傷小,出血少,局部軟組織剝離少,減少了手術的創傷。手術野的有效減小,軟組織剝離的減少是減少出血、減輕術后疼痛和術后關節功能迅速恢復的主要原因[2]。另外出血量的減少可減小全身各系統的應激反應,降低手術風險。(3)術后恢復快,縮短住院時間,軟組織剝離少,髖關節周圍軟組織張力無明顯降低,可減少術后脫位概率,縮短臥床時間,有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減少臥床并發癥。(4)此切口可隨機延長,對于個別患者小切口難以完成的手術可適當向兩端延長切口。
雖然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中療效很好,但是治療過程中須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合適的病例。小切口顯露可應用于大多數初次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但不能應用于有以下情況的患者:有殘留內置物,需要通過較長的切口取出者;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需作轉子下截骨者;陳舊性骨折并關節僵硬者;翻修手術;特別肥胖者。(2)要有良好的技術、團隊以及合適的手術器械。(3)術后康復要求合理,循序漸進。綜上所述,進行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時,注意相關事項,該術式對大多數患者而言是安全有效的,可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Berger RA.Total hip arthroplasty using the minimally invasive two-incision approach[J].Clin Orthop,2003,417:232
[2]郭傳友,段以祥,于珂,等.小切口人工全髖置換術[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4):1 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