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冬蓮 姬田成
(南充市嘉陵區蠶桑局,四川 南充 637000)
嘉陵區現有果桑100hm2(1500畝)、70萬株,其中投產果桑53.3hm2(800畝)、30萬株,主要分布在新廟、吉安兩個鄉鎮。栽植品種以大10和嘉陵30為主。注冊了“桑源圣果”商標,主要為千年綢都酒業有限公司提供原料。嘉陵區的果桑產業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受到蠶桑產業不斷萎縮、市場起伏不定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果桑產業呈現出“雖有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勢”的發展狀態。
果桑產業作為嘉陵區的一項新興產業,占農業的比重低,市場效益小,在助農增收創富上的效果還不夠明顯,農民不重視,管理不到位,在修枝、養型、防病、治蟲等果桑管護的關鍵環節上較為滯后,病蟲危害嚴重,其中以桑菌核病和椹癭蚊的危害較大,2012年我區果桑基地鄉鎮爆發桑菌核病和椹癭蚊,導致果桑大面積減產。
嘉陵區果桑的栽植模式多數是按照普通葉用桑栽植模式進行的,多為6×2×2的大行桑栽植模式,667m2栽桑667株,不利于通風透光,也不利于采果。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建設的推進,我區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果桑產業中的栽桑、管護和桑果采收等勞動力成本增加,農民發展果桑還沒有嘗到甜頭,積極性還未的得到充分的調動,主動性不高,不愿過多的投入,致使我區果桑產業呈現出分布散、規模小、效益差的狀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區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也隨之加快,蠶桑產業不斷萎縮,主要表現在缺乏相應的產業項目支撐,政府在果桑產業上投入的資金少,產業發展緩慢。
目前,區內僅有一家從事果桑生產加工的企業,其生產的果桑產品種類單一,產品的知名度小,市場占有率少,帶動農民發展果桑的效果不明顯。在果桑的生產過程中,企業只注重桑果的采收,對果桑的栽植、施肥和防病治蟲等環節投入較少,未能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機制,農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產業穩步發展的完整鏈條沒有形成,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小。
要按照“以項目實施為平臺,以科技創新為抓手,以提質增收為核心,以農企共贏為目標”的總體發展思路,堅定果桑產業發展的信心,依靠科技,創新機制,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實施項目推動戰略,通過產業政策引導、財政資金扶持、龍頭企業帶動,優化區域布局,夯實果桑基礎,提升果桑生產規模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的生產水平,促進全區果桑產業健康發展。
嘉陵區委、區政府對果桑產業的發展要高度重視,我區要長期將新廟、吉安等果桑基地列入南充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嘉陵片區的建設范疇,以保證產業發展的資金保障。各蠶桑基地、重點鄉鎮要強化對果桑產業的組織領導,建立分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明確領導責任、部門責任,并將果桑產業的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目標管理。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進行研究部署,切實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地方財政要設立蠶桑基地建設的專項資金,重點用于良種栽植推廣、標準化的生產示范、果桑大戶的培育等,確保果桑生產能夠順利進行。
堅持依靠科技,圍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環保安全的果桑產業這一主題,加快完善技術服務體系,要突出關鍵技術和重要環節,加快技術進步,促進果桑生產穩定發展。一方面要開展“科技入戶”行動,加強技術培訓、技術輔導,通過集中培訓、座談交流、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把果桑生產的實用技術送到百姓手中。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廣嘉陵30號、蜀果1號等抗病性較強的果桑品種,同時要抓好果桑病蟲的統防統治統消,加強果桑的管護力度。
桑白果病和椹癭蚊是果桑的主要病蟲害,在果桑病蟲害的防治中應將其作為防治重點。要成立專業隊和果桑管護領導小組,統一技術管理。入冬后要將桑園清園、翻挖,修枝,施肥。開春后,對桑園地統一鋪地膜,從桑花期起,每周施一次藥,直至花期結束。一般用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和多菌靈800倍交替施用。在花期結束時加施一次樂果以防椹癭蚊發生。果期,見有白果,及時摘除深埋。
3.5.1 要加大招引力度,做強龍頭企業,壯大帶動主體。按照“引進一批,扶持一批,做大做強一批”的原則,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快引進一批有實力、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果桑開發和利用的相關企業,在政策、資金、稅收上優先扶持,讓其發展壯大,帶動更多農戶發展果桑栽植。
3.5.2 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建立長期有效的“公司+基地+農戶”、“公司+政府+農戶”等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由政府組織牽頭,讓企業和農戶參與進來,企業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實行保護價收購,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實現政府、企業、農戶三位一體互動,共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