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華平 廖天明 劉云開
(1.高縣蠶業管理辦公室,四川 高縣 645150;2.高縣立華蠶繭有限公司,四川 高縣 645150)
高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也是川南的優勢蠶區,是國家商務部“東桑西移”項目承擔縣,四川省優勢特色效益蠶桑基地縣。如何為傳統的繭絲綢產業注入生機和活力,提升科技含量和產品的附加值,以及為蠶農增收,降低勞動強度,充分利用產業的資源,把蠶桑產業建設成為高效、低碳,生態循環產業,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的和諧統一,高縣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目前,全縣繭絲綢行業已建成三大生產基地,形成年制種20萬張、產繭7500t、產絲700t、產綢80萬m、產蠶絲被2萬床,出口創匯300萬美元,企業年產值3億多元的生產能力。全縣直接從事栽桑養蠶有近3萬戶,農村家庭10萬人;2011年實現全年發種16.4萬張,產繭5300t,蠶農蠶桑綜合產值4.4億元,栽桑養蠶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項目。但隨著農村經濟和城鎮化加快的變化,繭絲綢產業靠傳統的模式,即栽桑-養蠶-結繭-繅絲-織綢的模式,已經落后了,面臨三大挑戰,一是農村勞動力缺乏,勞動力價值大幅度提高;二是單位土地面積走傳統模式產值較低;三是蠶桑產業的很多資源不能充分利用,如桑葉、桑枝、蠶沙、蠶蛹、林下土地等都沒有很好利用。
從2007年開始,高縣立華蠶繭有限公司面對挑戰,著手開展蠶桑產業的綜合利用,一是開展桑園土地的間作,提高復種指數,單一栽桑養蠶,667m2桑園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開展了在桑園里種植牧草、蔬菜、豆類、黑花生、紫薯、紫土豆、飼養桑園雞等,推進“桑-草-牧”、“桑-糧”、“桑-菜”等發展模式,667m2桑園綜合收入增加2000元左右,667m2收益達5000元。二是開發桑枝食用菌、果桑、桑葉茶、雄蠶蛾保健酒、桑果酒;三是繭絲綜合利用方面,建成一個年產2萬床蠶絲被的車間。通過幾年的總結、推廣,高縣利用取之不盡的蠶桑可持續再生資源,開發多元化綠色有機產品,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初現,為高縣蠶農和企業帶來經濟收益近1億元。
蠶桑資源綜合利用要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可持續”的生態工程基本原理,注重各因素之間的協調,維護合理的生態經濟結構,保證自然資源的再生和可持續循環利用。開發桑枝食用菌就是遵循這個原則的最好體現。現代農業的發展應遵循中共中央“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向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和安全方向發展。必須從改善農業的生態環境入手,對農業實現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控制和一體化質量管理。它可以幫助解決現代農業帶來的環境問題,如桑園生態雞堅持放養、杜絕混合飼料,從根本上解決由于食品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
區域優勢的最終體現是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堅持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有助于在生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明確結構調整的思路,進而選準主導產業,促進不同鄉鎮或村組區域性專業化生產,根據交通、區位條件、市場營銷狀況考慮開發種類。果桑種植、旅游開發、桑葉茶等項目均放在適宜區域。
開展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要成功必須是要形成規模化、商業化、高效化,將科技成果轉化成商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蠶農要增收,行業要增效,才能做強做大。
高縣蠶業的龍頭企業——高縣立華蠶繭有限公司依靠研發針對性強、機制靈活、成果轉換率高的優勢,將產學研、農科教集于一體,已經成為蠶業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蠶業科技推廣的重要平臺、開展農民培訓的重要基地,在整個蠶業科技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近10年來,高縣立華蠶繭有限公司帶領廣大蠶農在桑枝綜合利用、桑葉茶的開發、蠶桑保健系列酒開發等方面加快科技運用與開發,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實現蠶桑產業既富民又強縣。
高縣圍繞“桑蠶種繭絲綢主產業良性發展、桑蠶繭附產物開發利用和桑園種養殖立體開發”的主體思路,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經營模式,積極研發蠶沙、蠶蛹和繭絲下腳料的再次利用和深度開發,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蠶桑產業鏈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達到企業、農戶、生態共贏的目的。
3.1.1 “桑-蠶-菇-肥”循環模式建設。建標準化生產菇房,修建滅菌車間,接種車間,培養車間等和建成現代化的食用菌設施栽培示范基地。建設規模為年產50萬個菌袋的桑枝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培育出菇味香濃、營養價值高的桑枝食用菌。進一步挖掘蠶桑資源經濟價值,延伸產業鏈條,助農增收。
3.1.2 “桑-草-禽”立體種養模式建設。選擇地勢平坦、日照時間長,遠離人口密集區,利于防疫,并能減少雞群受噪音等刺激的桑園,有效匹配利用 “(2+0.67) ×0.5m”桑園的光、熱、水、氣、肥,實施推廣“桑-草-畜”模式,分批放養2萬只桑園生態烏骨雞。
3.1.3 建立果桑生態休閑觀光高效模式。按照2×0.67m的大行桑規格,667m2栽500株,嫁接改良“無核大十”、 “紅果Ⅱ號”等果桑品種66.7hm2,果桑生態休閑觀光園雛形初現。桑果成熟季節,正值“五一”,家人和朋友走進果桑園,紫色的碩果壓滿枝條,人們通過親自采摘,親近大自然,體驗生態、綠色、保健的內涵,增添了旅游的內容和情趣。農戶在示范基地的帶動下,賣鮮果、搞休閑農莊,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打造以果桑文化休閑觀光的特色村。
在示范帶動下,高縣爭取各類扶持政策,發展壯大食用菌、桑園生態雞及果桑產業,在2014年,達到年產菌袋1000萬袋、生態雞50萬只、桑果5000t、桑葉茶100t的規模,高縣立華蠶繭有限公司形成多品種、多元化的現代龍業產業化優勢企業。
3.2.1 桑枝食用菌深加工基地。隨著產量的上升,且食用菌栽培多集中在春、秋季節,產期集中,產品大量涌向市場造成銷售困難,甚至變質腐爛,而生產淡季產品奇缺。食用菌加工后,鮮、干產品和加工后的食品可調節市場供應,緩和產銷矛盾,主要生產干品類、鹽漬類。
3.2.2 建設生態雞加工基地。建設肉聯廠、屠宰場、孵化場、冷庫土建工程,確保項目建設和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協調銜接,在養殖技術服務上,公司采取“五統一”,即統一配種,統一配送雞苗,統一防疫,統一技術服務,統一保價回收商品雞,服務農戶,最大程度的降低養殖風險,并確保產品的產銷兩旺。
3.2.3 果桑加工基地。建立果桑食品初加工基地,引進成熟技術加工桑果干、桑椹汁、桑椹酒等。游客在休閑觀光的同時,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果桑產品。
3.2.4 桑蠶雄蛾加工基地。生產雄蛾食品和雄蛾保健酒。
3.2.5 桑葉茶加工基地。充分利用高縣雄厚的茶葉加工技術和能力,結合高縣蠶農有春季桑樹疏芽的習慣,采摘3葉以內的桑芽 (葉),加工成桑葉茶投放市場。同時利用桑樹冬修的枝條假植發芽加工桑葉茶,桑枝還可以繼續用于桑枝蘑菇、燃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