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銀城
(湖北工程學院 教育與心理學院,湖北 孝感432000)
人們對地方高校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有人把不屬于國務院部委管轄的省屬高校都稱為地方高校,本文中的地方高校是指位于中小城市開展本科教育歷史較短的省屬高校。地方高校大多由專科學校升格后成為本科院校,由于其培養的人才主要是應用型人才,所以,又有人把地方高校稱之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或新建本科院校。
高校的中心任務是培養人才,無論是部屬高校還是地方高校,都希望自己學校所培養的人才是高質量的人才,但在具體的質量標準上,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存在著不同的標準,如工科院校與醫科院校培養的人才在具體的培養規格上有很大的區別,985高校與地方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在具體的質量標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從具體的質量規格這個視角來考察,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高校所培養的人才的確存在較大的差別,但從抽象的概括的角度,還是可以為不同高校所培養的人才確定一個統一的質量,有學者認為,這個質量就是“三個符合”: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符合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發展的要求。[1]
一所高校能否培養這種適應社會發展、科技發展、文化發展和個體自身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第一,人才培養的條件。這里的條件是指高校培養人才所運用的各種教育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包括教育經費、教育設施、教學設備、教學儀器等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還包括師資水平和學生素質等人力資源。第二,人才培養的模式,這是指高校運用各種教育資源來培養人才的過程和范式。同樣的教育資源,或者說同樣的人才培養條件,但教育者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不一樣,會產生不同的人才培養效果。所以,人才培養模式是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
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人們經常使用的概念,但人才培養模式的界定卻十分復雜。在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的過程中,人們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有學者對此進行了十分全面的歸納,“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人才培養模式關注度的增強,相關的研究迅速增多,形成了以下幾種較為典型的界定: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周遠清);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鐘秉林);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含培養規格)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某種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龔怡祖);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教學管理體制、教學環境等方面按一定規律有機結合的一種整體教學活動 ,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質的反映(劉紅梅,張曉松)等等”[2]。從以上幾種有代表性的關于人才培養模式內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培養人才的運行方式和規范樣式。
全面理解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準確把握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質,必須從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來進行分析,因為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是人才培養模式區別于人才培養理論、人才培養制度和人才培養實踐活動的質的規定性。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點:第一,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可操作性,這種特點使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人才培養理論和人才培養觀念,各種先進的人才培養理論和人才培養觀念只有通過以這些理論和觀念為指導的培養人才的實踐活動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而這種培養人才的實踐活動如果能夠成為系統的比較穩定的具有范式性的過程,人才培養模式就自然形成了。由此可見,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理論相比較,其主要區別是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可以為人才培養者提供借鑒和示范,還可以為人才培養者在實踐過程中提供比人才培養理論更加具體的操作性指導。第二,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過程性和動態性,這些特點使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人才培養制度。人才培養模式既可以視為靜態的方式,也可以視作動態的過程。而人才培養制度只是一種靜態的人才培養體制,不具有過程性和動態性。人才培養者在執行人才培養制度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活動中,采用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使科學的人才培養制度產生更好的效果,反之亦然。第三,人才培養模式還具有穩定性和范式性,這些特點使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人才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區別開來了。人才培養活動主要體現為人才培養機構也即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這些人才培養活動豐富多彩,它們不像人才培養模式那樣穩定,也沒有系統的范式。而人才培養模式則相對穩定,并具有系統的范式。人才培養模式實質上就是對某種特定的人才培養實踐活動進行規范,使之穩定并形成某種范式的結果。人才培養模式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可以將其定位于人才培養理論與人才培養實踐之間的中介。
人才培養的質量主要取決于人才培養條件和人才培養模式,而采用什么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又制約著人才培養條件和各種教育資源作用的發揮。所以,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把“改革創新”和“提高質量”作為未來我國教育的工作方針,在全面貫徹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過程中,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高校,都要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精神,廣泛地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地方高校要創新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首要的問題是要明確什么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目的和方向。地方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這種改革的方向是多樣化。地方高校開展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社會、高校和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首先,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由于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地理環境和發展戰略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地方高校要適應這種多樣性和差異性,就必須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培養途徑上實行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是地方高校對社會經濟發展提出的多樣化人才需要的積極回應。
其次,從地方高校自身發展的角度看,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數量在迅速地增長,高校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高校競爭中謀求自身的生存空間、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就必須進行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自己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的特色,避免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上與重點高校同質化。地方高校在人才的培養目標上必須立足于應用性、地方性和多樣性。地方高校的重點是培養應用性人才,雖然地方高校也培養少量的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術性人才和研究性人才,但地方高校培養的大量人才是進入各行各業的應用性人才。地方高校要培養面向本地區服務本地區的地方性人才,這些人才要在地方經濟建設、文化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地方高校要培養多樣性人才。地方高校不同于一些具有行業背景的院校,如醫科院校和農科院校,這些高校所培養的人才主要是為某個行業服務的人才,而地方高校必須全方位地為地方服務,為地方的經濟建設、科學技術發展、文化教育發展和各行各業培養合格的人才。
再次,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高校生源的成分越來越復雜。大學生這個群體之間的個體差異日益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求學意愿和價值取向,都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所以,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正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生源多樣化、學生個性特點及個性發展需求多樣化的必然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地方高校實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也是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舉措。
地方高校在確定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向之后,還要進一步探討如何根據多樣化的宗旨來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地方高校首先要實行人才培養規格的多樣化。地方高校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實施個性化的培養。對一些有志于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可以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和外語的學習,為他們報考研究生提供優質服務。對一些準備取得雙學士學位的學生,要為他們取得第二學士學位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條件。對于大多數準備成為應用性人才的學生,要大力加強實踐性教學和專業技能的學習,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礎。
地方高校還要實行人才培養內容的多樣化。人才培養的內容是指培養人才的課程體系。根據人才培養規格的多樣化,地方高校必須根據不同的培養規格制定不同的課程體系,確定不同的培養內容。對于大多數準備成為應用性人才的學生,他們學習的內容要突出行業和產業所需的技術和知識,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學科知識重組,緊隨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組建具有行業適用性和現實針對性的課程體系。對于那些立志成為學術性人才的學生,開設一些系統的專業理論課程,為他們在本專業的學術領域中的深造打好基礎。為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在課程結構中,要擴大選修課的比例,壓縮必修課的課時。
地方高校還要實行人才培養方式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方式是兩個涵義十分相近的概念,人才培養模式比人才培養方式涵蓋的內容更多,人才培養方式指的是培養人才的途徑和過程,而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包括培養人才的途徑和過程,而且包括培養人才的內容和目標。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內容的多樣化,決定了人才培養方式的多樣化。以地方高校大學生在通識知識學習、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能訓練的時間來劃分,就出現了“2+1+1”、“2.5+1+0.5”、“2+1.5+0.5”等不同的培養方式。地方高校在多樣化人才培養方式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采用不同的培養方式。由于地方高校培養的人才主要是應用性人才,所以,地方高校的各種專業在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中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突出專業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中的作用。地方高校的工科專業可以與本地一些企業合作,共建校外專業教學實驗室和校外教學實習基地,采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來培養大批當地企業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的應用性人才,充分發揮本地企業的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中的作用。地方高校的教師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式上,可以采取國外一些高校創建的PDS培養方式,即地方高校與本地一些中小學合作共同培養教師的方式,地方高校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經常到中小學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接受中小學教師的指導,發揮當地中小學優秀教師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中的作用,這些中小學在國外被稱為教師專業發展學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總之,人才培養規格的多樣化,是地方高校從人才培養的目的和結果上實行多樣化;人才培養方式的多樣化,是地方高校從培養人才的手段和過程上實行多樣化;人才培養內容的多樣化是地方高校從培養人才的課程上實行多樣化。它們從三個不同的方面實現了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1] 王偉廉.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質量的首要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9(8).
[2] 劉獻君,吳洪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涵、制約與出路[J].中國高等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