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杰
(廣東省中醫院內分泌科,廣東省廣州市芳村東漖北路涌岸街36號,510120)
“動-定序貫范氏八法”是廣東省中醫院范冠杰教授所倡導的學術思想,其理論內涵重點之一便是“動-定序貫”。其中“動”者,作也,《說文》中意即“改變,變化”,引申為變也,辨也;定者,安也,與動相對,意即固定,不變,引申為規律,道也;序者,原意與房屋有關,指東西墻,引申為次第、秩序、規則之意;貫者,指串錢的繩子,引申為連續貫通和管理之意。在此,“動-定序貫”即是指在中醫辨證治療中,堅持遵循疾病變化的自身規律,動態把握病機特點,采用科學的、可靠的、易于掌握的、與病機時對應的治療方法,有步驟有計劃地執行個性化的整體診療方案和長期的疾病管理措施。筆者有幸學習了范冠杰教授這一學術理論,并在臨床上結合自己休會,具體運用于糖尿病脾胃分治之中,取得良好效果,現淺述如下。
現代醫學已證實,血糖是一種人體所必須的能量物質,它的產生及調節涉及現代醫學之胰腺、肝臟、胃腸及肌肉等,其中與消化系統關系最為密切。古無血糖之概念,結合現代醫學及中醫脾胃理論學說,可以認為血糖是水谷精微經脾胃運化所產生的精華物質。血糖于生理上必不可少,但若生成過多或不能為人體運用,則又成了致病的病理因素。就血糖自身性質來說,應是溫熱之性。血糖低時,見汗出、膚冷、肢厥、乏力、甚則神昏等一派陽脫之癥;反之,血糖高時,則見煩渴、多飲、多食易饑、大便秘結,甚則燥熱傷陰之象,由此可見血糖從中醫角度來看,當為溫熱之性,為脾胃運化所化生,其量適度則養生,過少則陽氣虛脫,過多則化生燥熱。
糖尿病與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的關系古今多有認識,早在《素問·奇病論》有云:“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提出了肥甘厚味,脾不能為胃行精氣,內熱致消的機制。趙獻可《醫貫·消渴論》曰:“脾胃既虛,則不能敷布津液故渴。”近代張錫純也指出糖尿病是由于“元氣不升,大氣下陷,脾不散精。”現代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有疲乏、多食口干、大便不暢等癥狀,提示了脾虛、胃熱在糖尿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熊曼琪教授等較早提出了脾虛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機,并從體質、飲食、情志及誤治等方面損傷脾氣而致消渴進行了分析。雖然糖尿病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已被公認,但在糖尿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脾胃兩臟器的各自作用被模糊了,把兩者不同的功能失調,籠統地視為脾胃虛弱。事實上,脾和胃的功能作用無論在生理還是病理上均有顯著不同。生理狀況下,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正如《內經·經脈別論第二十一》所言:“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病理情況下脾虛主要表現為脾氣、脾陽之虛弱,具體體現在脾運化升清功能的失常,不能為胃行氣散精,水谷精微不能輸布四肢百骸。而胃之功能失調則表現為受納異常,有虛實之分,實則多食易饑,甚則生火化熱;虛則胃納不佳,飲食無味。故脾胃功能失調不能簡單地概以脾胃虛弱。在病理狀態下,如糖尿病患者,脾虛與胃實有可能同時存在。糖尿病患者由于稟賦不足,脾氣本虛加以長期飲食不節損傷脾氣,致脾氣虛弱。與此同時,多食肥甘厚膩或少動懶動又易致氣機不運,釀生郁火。脾虛不能為胃散精行津液,胃郁化熱,血糖蓄積,血糖本為溫熱之性,火熱益甚;賊火耗氣,火熱更損脾氣,脾氣益虛。這樣,脾虛不散精、胃實火壅盛,血糖蓄積,燥熱由生,糖尿病始成。
以“動-定序貫”觀認識糖尿病,糖尿病病機既是動態變化的,又是有“定期”的,其病機特點當是動態演變的,又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首先糖尿病應是動態分期的,如同現代醫學將糖尿病分為糖尿病前期(包括潛伏期或早期)和糖尿病期,中醫對糖尿病病機也應是動態分期的。呂仁和教授就曾倡提消渴病“三期辨證”之說。臨床上,依據發病時間長短及癥狀表現可分為糖尿病早期、糖尿病期、糖尿病并發癥期。糖尿病早期,血糖并不升高或輕度升高,燥熱之象不明顯或無癥狀。糖尿病期血糖顯著升高,燥熱之象顯著,古之消渴病“三多一少癥”盡現。糖尿病并發癥期以病程較長久,病機復雜,多夾瘀兼痰為特點。此時血糖或已得到控制(現代醫學大部分給予西藥控制),燥熱之象并不十分顯著,臨床上又復癥狀不顯著(此期臨床最為多見)。或也有少數血糖長期控制不佳者,除可見燥熱之象外,又見傷陰耗津,甚則陰陽兩虛,陰虛及陽等復雜病機癥候。另外,說糖尿病是有“定期”的,是指每個分期,其病機特點都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即指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前提下,整體動態地把握疾病病期的演變規律,制定出相對“定期”的診療方案。
具體運用到前文所述脾胃分論之說,各期辨證規律為:糖尿病早期(包括IGT),由于稟賦不足,脾氣本虛,或長期飲食不節,多食肥甘厚膩損傷脾氣,或少動懶動致脾虛不運,胃火內蘊,此時胃強多食,但尚不致于食積化火之境地,脾氣虛弱,但尚能為胃“散精、行津液”,故無明顯多食易饑,多渴多飲之癥,反表現以脾虛為特點之肥胖、氣少乏力。此期脾胃功能間的平衡尚未打破,而以脾氣虛弱,胃實尚未化火為特點,肥胖是此期的臨床表現。糖尿病期,脾虛胃實,血糖蓄積,積熱化火,胃強已轉為胃中實火,胃火盛則消谷善饑,口干多飲;賊火耗氣,脾氣更虛,脾不堪負荷,脾虛益甚,不能為胃“散精、行津液”,脾胃功失調,故受納雖多而脾虛水谷精微不得輸布,四肢百骸五臟不得滋養,故日漸消瘦,患者由肥而瘦,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癥”。此期以胃火盛,脾虛益甚,脾胃功失調為病機特點。如未作治療,病情發展,則胃火益甚,耗傷津液,脾氣虛弱,津液不能輸布,五臟無以滋養,陰虛燥熱由此而生,津傷熱燥夾雜瘀血、痰濁而變生百癥。此期以脾虛燥熱,多臟腑受累,百癥由生為特點。因而糖尿病中醫治療必須把握辨證論治,注意病程之分期,重視脾胃與糖尿病之密切關系,以扶脾抑胃為主,根據脾虛胃強矛盾之主次,或健脾或瀉胃。前期、早期以健脾為主,瀉胃為輔;中期以清瀉胃火為主,輔以健脾,后期以脾胃兼顧,滋陰潤燥。如此辨證施治,療效可見。
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與糖尿病密切相關,但這種相關不能簡單籠統地概以脾胃虛弱。運用“動-定序貫”學術理論思想來進行分析,在“動”與“定”中把握脾胃間的特點,較全面地闡述了脾與胃在糖尿病病機過程中的動態演變,有助于理解糖尿病從脾胃分治的學術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