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軍,趙 敏,劉明輝,楊春國,唐 瓊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四川 成都 610041)
根據省委農工委《關于開展農村文化建設調研的通知》要求,近期,四川省畜牧食品局組成調研組,就全省畜牧系統文化建設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繁榮發展,對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國家“軟實力”,推動社會全面發展與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地區性的農村文化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沒有農村的文化繁榮,就沒有國家文化的大發展。近年來,全省畜牧系統不斷深化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按照中央推動文化發展的要求,結合行業實際,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并在三個層面上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形成了基本共識。
1.1 農村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意義深遠 改革開放30年來,我省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村面貌和農民的精神狀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文化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農村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四川是農業大省,承載了大量歷史文化傳統,具有大力發展農村文化建設極其有利的條件,搞好農村文化建設,既能滿足廣大農民對文化的新需求、新期盼,又能為農村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也才能更有效地保障農民文化權益,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進而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
1.2 畜牧行業文化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意義重大 畜牧業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畜牧系統機構健全,隊伍完善,延伸和覆蓋范圍廣,畜牧系統的從業人員是一支浩浩大軍,是我省農村工作的重要力量。2010年末,全省共建有4390個鄉鎮畜牧獸醫站,省、市(州)、縣(區)、鄉(鎮)四級技術推廣站共有畜牧獸醫在崗人員29931人,其中科技人員20449人。加上鄉鎮獸醫站編外聘用人員以及村級防疫員,全省共有86704名畜牧獸醫人員從事技術推廣工作。畜牧獸醫隊伍建設的強化和完善,提升了牧業服務能力,為畜牧系統文化融入農村文化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同時畜牧行業的多項工作也與農村文化建設密切關聯。近年來,在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進程中,畜牧系統文化逐步滲透于畜牧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面,融匯于農村文化事業進步的眾多領域,正轉化為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大建設的協調發展,為農村文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1.3 畜牧行業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大有可為 畜牧部門不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畜牧系統不在農村文化建設的主戰場,也沒有專門的經費投入,但是我們可以在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歷史進程中,主動融入農村文化建設的時代洪流。通過積極爭取項目支持,認真落實扶持畜牧業發展政策,2011年我省的中央和省級畜牧業投資首次突破30億元,達到33.77億元,比去年增加37.6%。通過加快產業化經營步伐,鼓勵各類龍頭企業參與并帶動廣大養殖農戶建設標準化可控養殖基地,打造集養殖、加工、流通一體化的畜牧產業集群,促進產業發展全面升級。2011年,畜牧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41家,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到6333個,資產總額達171億元,帶動農戶107萬戶。通過組織實施國家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畜牧業扶貧開發、農民技術培訓等項目,開展標準化養殖實用技術培訓,培育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提升養殖農戶專業化水平。據行業預測,2011年,全省畜牧業總產值1970億元,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49%;畜牧業為農民家庭平均現金增收280元,總額達到1541元。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隨著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畜牧業的發展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物資基礎。
畜牧科技是畜牧業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切入點。近年來畜牧系統堅持推進的“送科技下鄉、助農民增收”戰略,不僅提高了養殖農戶的科學素養、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對于農村形成“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的榮辱觀,促進農村移風易俗活動,形成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文化氛圍,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通過助農增收行動扶持農民增收致富 從1998年開始,全省畜牧系統就啟動了“萬名畜牧科技人員助農增收行動”,每年省、市、縣三級畜牧部門共組織1萬余名畜牧科技人員,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圈、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要求,每個科技人員定點幫扶5戶以上農戶,扎實做好以三元雜交肉豬、優質肉牛肉羊生產、優質禽兔、優質蜂產品生產為重點的新技術推廣,千方百計確保幫扶對象發展牧業增收致富。堅持多年的畜牧科技進村入戶,已產生了顯著的疊加效應,農民科技文化素養明顯提升,對科技文化等精神產品的需求正逐步增加,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畜牧業的要求也更加強烈。
2.2 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 我省常年堅持對畜牧行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在畜禽養殖、良種繁育、疫病防控、飼草飼料等方面,加強對廣大養殖農戶進行先進實用技術的培訓,以提高農牧民的科技文化素養。隨著畜牧生產方式的轉變,標準化、適度規模化養殖的快速發展,2011年8月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又啟動了“全省規模養殖場萬人培訓行動計劃”,加強了對規模養殖場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培訓,同時進一步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培養養殖戶的科學養殖能力。根據調研組對養殖農戶的訪談調查,逾半的養殖農戶接受過畜牧實用技術培訓,并希望能夠接受更多的此類培訓。近三年來,省、市、縣三級累計培訓了29.46萬人次,其中培訓縣鄉畜牧獸醫人員0.6萬人,村級防疫員1.61萬人,培訓骨干農民27.25萬人次,極大地提高了養殖農戶的科技文化水平。
2.3 通過農家書屋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 每年通過“科技三下鄉”和“掛、包、幫”等活動,畜牧科技人員把畜禽良種、實用技術資料等送到老百姓手中,把專業報刊雜志送到農村書屋,不僅把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送到了農村,更把先進的科學文化理念植根在了農民的心中。四川省2007年開始農家書屋建設,《四川畜牧獸醫》雜志連續4年中標入選四川農家書屋出版物采購項目,截止目前省畜牧食品局為新農村建設農村書屋捐贈《四川畜牧獸醫雜志》30余萬冊,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農家書屋已成為農民學科技、長知識、搞創業的重要課堂。
2.4 通過專家院站建設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轉化 鼓勵、動員和組織省畜科院、草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在現代畜禽養殖基地建立專家大院、博士工作站、專家服務工作站等200多個,加速了畜牧科技成果轉化,助推了當地畜牧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這些院、站不僅成為了畜牧科技成果的轉化基地、科研人員的創新基地,還成為了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示范基地、接受文化教育的培訓基地。如瀘州市瀘縣以“龍腦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積極探索實踐新模式,建立“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高層專家+本土專家”參與機制,與省畜科院聯建“生豬專家大院”,圍繞建立“豬-沼-果(蔬)”循環模式,在生豬產業上重點推廣“161”(即1戶農戶養殖6頭母豬,實現年出欄100頭肥豬)和“101”(1戶農戶不養殖母豬,實現年出欄100頭肥豬)養殖模式,帶動了當地生豬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
畜牧系統的自身文化建設,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內可以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對外可以樹立形象,擴大影響力和公信力。
3.1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打造積極向上的行業精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畜牧行業大力開展文化建設,打造行業精神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精神動力。作為畜牧行業廣大干部職工,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把行業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畜牧系統自身文化建設,著力打造“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服務三農、奉獻社會”的行業精神,進一步推動現代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在工作中,堅持以抓黨風促政風帶行風,以工作務實帶動作風轉變,以作風轉變推動事業發展。積極開展“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把保障養殖農戶利益作為開展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心竭力為養殖農戶服務。積極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加大畜牧行業政策法規、業務知識和崗位技能學習培訓力度,造就政治堅定、業務過硬、作風優良、清正廉潔的黨員干部隊伍,構建和諧高效的機關團隊,努力實踐“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服務三農、奉獻社會”的行業宗旨。
3.2 開展多種形式文化活動,著力展示畜牧系統的精神風貌
為豐富干部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真正做到張弛有度、嚴肅活潑,全省畜牧系統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工會、支部等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趣味體育比賽、歌詠比賽、攝影比賽、文藝晚會等活動,豐富自身的文化生活,用文化軟實力武裝現代畜牧人,提升戰斗力、內生力,增強凝聚力、創新力,調動了干部職工履職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樹立了畜牧系統的良好形象。如:省局工會組織直屬單位職工舉辦趣味體育比賽,既活躍單位職工文化體育生活,增強職工身體素質,同時也增進了職工之間相互了解和溝通,積極營造出輕松和諧團結的單位氛圍。廣元市畜牧食品局每五年舉辦一屆市縣區聯辦的“牧業之歌”大型文藝晚會,自編自演貼近畜牧工作實際,展示現代畜牧業發展成果及廣大基層畜牧獸醫工作人員熱愛工作、投身畜牧事業的節目,激發了作為畜牧人的自豪感。綿陽市畜牧食品局積極組織全局職工參加市農委三年舉辦一屆的“農口部門運動會”、重陽節組織老干部參觀該市現代畜牧業發展成就、聘請婦女保健專家為全系統婦女同志講解婦女保健知識、七一組織唱紅歌歌詠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振奮了精神,鼓舞了士氣,增進了團結。
3.3 搭建豐富多彩的文化平臺,著力發展現代畜牧產業 隨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特色優勢畜禽產品愈來愈受到人們青睞。各地依托傳統特色畜牧產業和鄉風民俗文化,通過打造“麻羊節、美食節、牦牛節、賽馬會、賽兔會”等特色產業文化節(會),融“美食、娛樂、休閑、旅游”為一體,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發展,活躍了地方經濟,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作為成都“羊”節會的代表,黃甲麻羊節無疑最為成功。從1998年開始的麻羊節集聚了商機、人氣和財氣,一業興百業,在黃甲麻羊旺銷的同時,還帶動黃甲鎮養殖業、釀酒業、百貨業等其他行業的發展,麻羊產業鏈作用不斷彰顯。金堂的黑山羊節,簡陽的羊肉美食節、邛崍的羊美食文化節,大邑、崇州、都江堰等地的冬季羊肉節等紛紛出爐,同樣結合當地特色,成為了當地節會經濟中的一抹亮色。還有甘孜“魅力走馬,縱情踢踏”的“走馬節”、阿壩紅原的“牦牛節”等等,這些畜牧特色產業與傳統民俗文化、休閑觀光旅游的結合,有力地促進了畜牧業經濟發展與農村文化建設的互動融合,活躍和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又有力地推進了現代畜牧業的跨越式發展。
3.4 加強企業誠信文化建設,著力提升優秀品牌帶動效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精品意識、創新觀念、誠信服務為核心的企業文化精神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有力保證。我們充分發揮省級畜牧、飼料、動保和防疫等行業協會的作用,構建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協調機制,切實加強畜牧企業誠信文化建設,培育了一大批誠實守信、開拓創新、與農民利益聯系緊密、社會責任感強的優秀企業,打造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先機,可以說文化提升了企業的品位,為企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四川鐵騎力士集團就是以它獨特的“鐵”和“誠”的企業文化核心,從單一的飼料產業擴展到集飼料、牧業、食品、生物科技于一體的完備產業鏈,從小作坊發展成了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靠著誠信,企業留住了高端科技人才,穩定發展了創業團隊,也贏得了社會和廣大養殖戶的信任和支持。圣迪樂模式是鐵騎力士集團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探索。其巨大的社會意義是探索了一個讓政府、農戶、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的產業模式。目前,圣迪樂模式已經在四川綿陽、邛崍、江西豐城、安徽銅陵等地成功復制,高品質蛋雞養殖規模達到350萬只,帶動上千戶農民共同富裕。
4.1 主要目標 通過3~5年建設,在全省村級文化站(室)實現畜牧科技文化產品的全覆蓋。在現代畜牧業重點縣,以村為單位,實現畜牧信息網絡平臺全覆蓋。畜牧生產者接受科技文化培訓達到100%。
4.2 實現途徑
4.2.1 圍繞建設現代畜牧業這一主題,充分利用專家服務站、專家大院、農村書屋、專業合作社等各種形式的文化載體,通過技術培訓、科技下鄉、發放科技普及手冊、拍攝科技片等多種形式,努力提供養殖農戶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通過這些舉措,在廣大養殖農戶中普及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和養殖技術,從而使畜產品生產過程的科技內涵得以提高,動物生產安全得以保證,引領和推動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發展。
4.2.2 大力開展畜禽養殖過程中的各種競賽會、行業技術比武活動以及產品品鑒的各種會(節),并增加各種會(節)的文化元素,豐富畜牧業的文化內涵。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要為這些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資金和資源支持,搭建好這些舞臺,在畜牧業融入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提升行業水平。
4.2.3 高揚現代畜牧業這個主題,用高效、健康、安全、環保這些關鍵詞唱響畜牧業的現代化,凝聚行業精神,形成具有現代特征的畜牧業文化。要深入收集和總結在現代畜牧業發展中各個環節的典型經驗、口訣要領和發展模式,并使之推廣,努力使畜牧業融入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4.2.4 在畜牧生產的各個環節,努力注入文化元素,根據生產過程特點、產品特色著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畜牧產品品牌和團隊品牌。要積極爭取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為畜牧品牌的打造出謀劃策,提供政策、資金、資源等方面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