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毅,羅長榮
(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所謂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就是來源于動物而供人食用的物品(不包括畜禽或動物的所有產品),正常食用后對人體無毒、無害、無副作用,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畜(禽)產品安全與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是有區別的。
2.1 衛生 有無攜帶或污染病毒、病菌、寄生蟲等,特別是一些嚴重的人獸共感病源微生物。這是世界上都很重視的,我國也不例外。
2.2 獸藥殘留 包括制藥原料的研制和選擇問題、獸藥生產質量問題、獸藥使用問題。除此,國家已先后宣布廢除了多種“問題獸藥”,如氯霉素、部分動物性激素等100多種。這些獸藥隨食物鏈進入人體,嚴重影響人體健康,造成多種不適或損害,有的抗藥性增加,有的對人體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等。
2.3 添加劑 飼料中添加營養、維生素、微量元素、微生態制劑或某些規定可以添加于飼料中的物品及中草藥等是允許的,但是,有些唯利是圖者,在飼料中添加對動物生長健康有害的物質,如國家早已禁令的“瘦肉精”、“萊克多巴胺”、“三聚氰胺”之類,還有些殘留嚴重的化學藥物。某些抗生素本來作為治療藥品在整個動物疾病控制中是不可少的,但是卻違規添加于飼料中,名義上“防病治病”,實際上造成相當嚴重的后果。還有某些激素、生長素的添加,對動物源性食品質量安全也造成副作用。還有“保鮮劑”、“嫩肉劑”、“香味劑”、“防霉劑”、“助長劑”、“著色劑”等等,其中有多少是經過監督檢測部門檢查認可的也不得而知。
對于食品安全管理問題,目前我國主要實行的是政府領導下的“分段管理”體制。動物源性食品安全主要是畜牧獸醫部門管理,但也還有一些內容和環節在法律法規上并不明確,有的就根本“無法可依”。在具體管理操作中,往往有不少交叉,由于立法不細,分工不明,有的問題在法規上、管理上還根本沒有觸及。也還有些項目仍沒有國家或行業標準,或者根本就是“空白”,在實際工作中既存在扯皮、推諉的現象,也有“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現實。目前在畜牧獸醫部門內部,已有專門的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機構,對將來此項工作的統一運籌、協調管理應大有好處。
4.1 加強宣傳、培訓。對社會不同類型人群采取相應的辦法,提高其知識水平和社會責任感,除了加強專業、科技知識培訓外,有些教育應同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結合起來。
4.2 立法立規。國家或地方應從實際出發,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內容應當盡可能細化、明確、有可操作性,同時,應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情節嚴重應納入刑法。
4.3 強化各級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工作體系和監督體系建設,注重源頭安全的監督及經費投入。
4.4 加大改革力度。在體制、機制上理順管理職能和程序,不留空白。在體制未理順之前,要加強對工業、農業、環保、衛生等部門的組織、協調和綜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