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鐘庫區蠶桑產業始于四川省委、省政府實施升鐘庫區三年扶貧攻堅,歷經近6年起立、起步、起跳,蠶桑產業不僅成為庫區群眾持續增收的核心引擎,而且為打造升鐘湖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和“全國釣魚城市”兩張名片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4年,升鐘庫區12個鄉鎮僅16個村栽桑養蠶,零星分布小桑園14hm2、桑樹87萬株,年養蠶1720張。2006年以來,全域全面推廣“旱地桑園化”,建成桑園3333.3hm2(5萬畝),其中桑果采摘園66.7hm2(1000畝),龍桑、垂桑等觀賞桑33.3hm2(500畝)。2011年,庫區養蠶6萬張,產繭230萬千克,養蠶農戶人均增收1606元。
一是“四化養蠶”模式縱深覆蓋。截至2011年底,庫區累計建設小蠶集中共育室145個,搭建省力蠶臺52萬m2,推廣紙板方格蔟110萬片,發放塑料折蔟26萬個。二是栽桑模式重大轉變。立足專業化、集約化經營,著力推廣667m2植1200株以上的“密植桑園”,成功改建“密植桑園”666.7hm2(1萬畝)。三是綜合開發深入推進。因地制宜發展“桑套中藥材”、“桑套馬鈴薯”和桑葉茶、桑枝食用菌等,蠶農多渠道增收優勢加速顯現。
以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先鋒蠶業合作社為龍頭,基本形成“鄉有聯社、村有分社”的組織體系,以及“簽約指導、風險包干、統一收烘、二次返利”的產銷對接模式,入社社員14675戶,占庫區養蠶農戶的70.5%,新增養蠶10張以上的業主大戶1216戶。
一是建立院地共建機制。聘請蘇州大學和西南大學教授擔任蠶桑產業顧問,為升鐘庫區及全縣蠶桑生產把脈導航。二是創建企業反哺機制。收購企業按每千克鮮繭0.4元的標準提取發展基金,返還鄉鎮扶持蠶桑生產。三是創新政府推動機制。堅持蠶桑生產由鄉鎮黨委書記親自抓、負總責,嚴格實行按季評比、量化考核、經費掛鉤、通報問責,充分調動了基層干部群眾抓好蠶桑產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