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玲 李維平 顏永生 楊 平
(綿陽市蠶業管理站,四川 綿陽 621000)
近年來,農村勞動力日益匱乏,栽桑養蠶這一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嚴峻挑戰,為了找準阻礙蠶業發展的問題,充分挖掘現有桑園的潛力,提高養蠶經濟效益,綿陽市蠶業管理站2011年開展了養蠶成本調查與經濟效益分析,調查范圍涉及6個縣市區、30多個養蠶鄉鎮的160戶養蠶農戶。

表1 2011年養蠶成本調查統計表
2011年全市養蠶發種27.2萬張,生產蠶繭873萬kg,收購均價32元/kg,農民繭款收入2.79億元,比2010年增加5200萬元,增幅達23%。被調查戶2011年每667m2桑園平均養蠶4.3張,產繭127kg,繭款收入4897元,分別比2010年增加0.3張,23kg,1383元。在調查農戶中667m2桑養蠶效益最高的是涪城石洞1村7社譚運通,養蠶4張,產繭180kg,繭款收入6300元。667m2桑養蠶效益最低的農戶是農科區松埡鎮廟基子村6組張志發養蠶3張,產繭75kg,繭款收入2250元。
2011年667m2桑養蠶生產總成本3577元,比2010年每667m23347元增加230元,增幅7%。
2.2.1 蠶種、小蠶共育、蠶藥、化肥價格上漲幅度大。以上四項費用2011年平均每667m2達537元,比2010年452元增加85元,增幅達19%。人工成本2753元,比2010年2635元增加118元,增幅4.5%。
2.2.2 人工成本占的比重較大。調查顯示,667m2桑養蠶人工成本為2753元,占總成本的77%。現金成本57元,占總成本16%。但是,推廣了小蠶共育、省力化養蠶技術、紙板方格蔟的用工都較少,如石洞1村5社王用國2011年每667m2桑園養蠶4張,投入人工30天,而劉營鎮安寧3村10隊李龍舉沒有推廣小蠶共育、省力養蠶技術和紙板方格蔟,2011年每667m2桑園養蠶4張,投入人工52天,同比多22天。
2.2.3 667m2桑養蠶效益分析。2011年綿陽市667m2桑養蠶產值4897元,比2010年增加1043元。凈利潤1320元,比2010年增加813元。2011年養蠶效益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養蠶實用技術推廣,667m2桑產繭量增加;二是蠶繭價格上漲。全市667m2桑養蠶凈利潤最高的是涪城區為3657元,因在小蠶共育、大蠶省力蠶臺育、優良蔟具等推廣應用面寬,養蠶單產高、繭價高,使用人工成本相對較少 (667m2桑養蠶人工成本1640元)。農科區因667m2桑養蠶人工成本高達2855元,凈利潤僅1531元。
近年來,蠶桑與糧油、經濟作物等的效益比較,優勢在減小,使農民的積極性減弱,其原因一是人工成本不斷上升,養蠶不如外出務工;二是投入在減少,桑園管理差,667m2桑產葉量低;三是蠶業服務體系不健全,關鍵技術推廣普及不到位;四是養蠶人員素質不高,飼養粗放,導致蠶病多、單產低、繭質差、效益低。
抓住建設667hm2(萬畝)現代蠶業示范區的機遇,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完善產業配套設施,提高蠶業綜合經濟效益。
推行“龍頭企業+農戶”、“企業+協會連農戶”、“蠶業合作社”、“小蠶共育戶+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提倡企業和農戶簽訂穩定的購銷合同,開展“二次返利”,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相互合作,降低養蠶風險,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4.2.1 抓蠶業服務體系建設。推行涪城天虹“公司+小蠶共育戶+農戶”模式,公司負責小蠶共育戶的技術培訓,小蠶共育戶負責農戶蠶前消毒、大蠶期等的技術指導。
將桑、蠶新品種推廣、普及納入農業產業化項目進行重點扶持,政府給市、縣蠶業部門專項經費,用來搞好新桑、蠶品種的品質調查和品種區域化推廣工作,提高養蠶單產、蠶繭質量和經濟效益。
重點抓好桑樹一步成園、小蠶共育、省力化養蠶、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培訓和普及工作,實現節本、優質、高效。
重點推廣已在我市成功運用的蠶桑綜合種養開發模式。一是涪城、游仙、梓潼普遍采用的利用桑園間種蔬菜;二是游仙利用桑園養兔,安縣清泉鎮利用桑園養雞等桑園復合經營;三是涪城、江油、游仙的果桑、葉果兼用桑開發;四是涪城、江油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等蠶桑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