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俊益
(廣安市蠶業管理站,四川 廣安 638500)
四川許多蠶桑產區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初具規模,這些地區的蠶桑產業是以四邊桑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并在四邊桑為主體的時代蠶繭產量達到歷史高峰,四邊桑對這些地區的蠶桑產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對蠶桑技術體系的形成也影響深遠,因此,本文稱之為四邊桑蠶區。四邊桑蠶區的栽桑技術雖然從五十年代以前的桑樹自然生長,經過六、七十年代的“冬重修”,八十年代的“三結合栽桑”,九十年代的“一步成園”等多次改進,但至今仍然停留在“桑籽育苗、實生苗栽植、芽接改良、冬季重修、無拳式養型、春夏秋分段采片葉養蠶”主體栽桑技術路線上。這一技術路線帶有濃重的四邊桑特色,體現了“以糧為綱”特殊歷史背景對蠶桑產業發展的影響。現如今,農業形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省力化作業、規模化經營已成為主體發展方向,產業競爭追求高科技、低成本、高效益、比較優勢,在這種情況下,現行的栽桑技術已不能跟上形勢發展,亟需進行改進。
現行栽桑技術,最快的“溫床肥團育苗,小苗移栽一步成園”,從育苗栽桑到正式投產也需要2~3a,如果技術掌握不好,更要3~5a時間。這既增大了建設成本,也延長了建設周期,難以跟上繭絲綢市場行情快速波動的節奏。如果按照上述方法發展蠶桑,往往就會落入“行情好時栽桑,投產見效就到低谷”的惡性循環,積極性倍受打擊。如果要做到“低谷抓發展、高峰見效益”,對投資者的決策力和經濟承受力要求又相當高,目前農民難以達到這個境界,政府要做通農民的思想工作難度也相當大。
冬重修桑樹,由于春季發芽遲,側枝、三眼葉少,桑葉成熟晚,春季養蠶時間推遲,后期容易遭受高溫多濕危害,影響蠶繭單產質量。夏季不伐條,秋季桑樹長勢減緩,產葉量低、易老化,不利秋蠶和晚秋蠶飼養。據統計,從普及桑樹冬重修技術后,我市蠶種出庫時間,春蠶一般在5月1日前后,晚秋蠶8月下旬,而采取夏伐式修剪,春蠶可提前到4月10日出庫,晚秋蠶推遲到9月中旬,全年養蠶時間延長30來天,便于拉開各季養蠶間隔,減少病原交叉污染,增加春蠶和秋蠶飼養量,提高蠶繭單產質量。
冬重修技術要求高,操作難度大,容易形成枯枝桿樁,人為地給桑樹病蟲害提供潛伏場所,使其越冬容易,并降低防治效果,增加病原和蟲口基數。加之,生長期桑樹上一直保有桑葉,病害蟲繁衍有充足的食料保障,繁殖成活率高,從而加重了四邊桑蠶區的桑樹病蟲危害。目前,老蠶區早春蛀食桑樹冬芽的桑梢小蠹蟲、桑象蟲,春季芽枯病、桑癭蚊、桑毛蟲、桑尺蠖,秋季桑螟蟲、桑薊馬、紅蜘蛛為害十分嚴重,時常暴發成災。
現行栽桑技術不注重桑樹立地條件改善、忽視基礎設施建設,育苗栽桑、嫁接改造、修枝養型、肥培管理、病蟲防治、采葉收獲都很精細,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過分的精細化、差別化要求,給機械化作業、標準化管理設置了障礙,使得現代生產手段和管理方法難以在蠶桑生產領域運用。由于生產管理復雜,熟練勞動力成長慢,降低了對青壯年勞力的吸引力,影響到后繼勞動力的補充,勞動者素質難以提高。受勞動生產率低的限制,經營規模無法擴大,現代蠶業發展推進困難。
由于四川地處丘陵,多為坡地、土質瘠薄,傳統的栽桑方式都是栽植實生苗,生長1~2年后嫁接改良,這一技術已深入人心。后來引進嫁接苗時,仍然沿襲實生苗栽植管理方式,不改土、不施肥、不灌溉,桑樹長勢差,沒幾年就衰敗了。因此,人們就認為嫁接苗根系不旺、長勢差、易老化,不適宜四川丘陵地區土壤和氣候,實生苗栽植是最成功、最適宜的栽桑方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市利用“插桑”做砧木培育嫁接苗,開嫁接苗栽桑先例,九十年代從江浙調進嫁接苗栽建桑園,2001年試驗用根袋接方法就地培育嫁接苗,2006年大面積推廣栽植嫁接桑苗,從30多年的實踐來看:如果栽桑前適當改土,栽植后加強水肥管理,嫁接苗栽植桑樹仍然能夠獲得高產。
五十年代以前,四邊桑蠶區的桑樹不修剪,任其自然生長,采葉養蠶,六七十年代總結推廣“冬重修”后,由于修剪在冬季桑樹休眠后、農閑時進行,既有勞力保證,又不傷樹勢,因此被人們接受。長期推廣使用后,人們就認為冬重修是四川氣候條件下最好的桑樹修剪方式。1999年我市在國家繭絲風險基金項目支持下,進行“改桑樹冬重修為冬季留條保尖、夏伐條”試點。經過連續3年實踐證明:在加強水肥管理的條件下,夏伐式剪伐能夠促進桑樹早發芽、春葉早成熟提早春蠶飼養時間,避開后期遭遇高溫多濕氣候為害。同時還可以促進桑樹秋季生長、延遲桑葉老化,增加秋蠶和晚秋蠶飼養量,提高蠶繭單產質量。
四邊桑蠶區最好的耕地種蔬菜、二類耕地種糧食,貧瘠的坡地、山地才用于種桑樹,且多以四邊桑、間作桑為主,由于桑樹屬于多年生植物,扎根深、吸收面廣,在與其它農作物競爭中處于優勢,能夠從間作物肥培管理中吸收營養,不單獨給桑樹施肥,桑樹生長也較旺盛,因此人們就認為桑樹耐貧瘠、不需要單獨給桑樹施肥。誠然,如果栽桑的目的僅是保持水土、綠化荒山,沒必要過多的給桑樹施肥,但如果作為經濟作物,要追求經濟效益,多產葉、多養蠶,必須給桑樹補充營養。近年來由于農村種地勞力緊缺,桑園間作種植減少,桑樹不能從間作物施肥中吸收養分,長勢下降,人們不是從水肥管理上找原因,反而認為是栽桑方式和桑樹品種有問題。
打破副業蠶桑思維觀念,對蠶桑產業重新定位,按照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布局和規劃蠶桑基地建設。對比較優勢不突出、沒有發展前途的區域要主動放棄。在有優勢、潛力大、適宜發展的規劃區域內,要舍得用好田好土栽桑,建設優質高產桑園,讓蠶桑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地方經濟建設中去,形成一大批蠶桑特色鄉鎮、村。把優質高產桑園建成養蠶桑葉的主體來源,在蠶桑生產技術設計、養蠶時間安排上以桑園生產為主要考慮對象。
將育苗、嫁接等技術性強的栽桑工序從大面積生產中剝離出來,交由有技術、有能力的企業、業主或大戶完成,采取政府支持、企業運作的方式實現專業化育苗,加快優良桑樹品種的推廣。大面積生產直接使用良桑苗,栽后只管養型產葉,減少嫁接改良工序,縮短桑園建設時間。桑園全面推廣條桑收獲,降低修枝養型難度,結合機械化作業、條桑育養蠶,實現蠶桑生產省力化,提高勞動生產率。有條件的還可推廣雜交桑種籽直播、草桑化收獲,以適應快速波動的市場行情。
改變粗放栽桑習慣,除以水土保持為主要目的的生態桑樹外,優質高產桑園必須平整土地,按機械化作業進行土地劃塊、坡改梯,修筑排灌溝渠、集雨引水池塘,配套建設道路、電力、漚肥及養蠶設施。栽桑前必須深耕翻地,施足底肥,改良土壤,投產后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根據桑樹生長和養蠶需要,加強水肥管理,確保桑樹旺盛生長,提高桑葉單產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