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毅,馬 麗
(煙臺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山東 煙臺 264000)
煙臺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地形為低山丘陵區,山丘區占總面積的76.3%。煙臺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為698.3 mm,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全年降雨量的70%~80%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且主要集中于1~2次強降雨中,加之區域內河網發達,中小河流眾多,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洪水暴漲暴落,極易發生山洪災害,山洪災害防治任務非常艱巨。為大力提高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規范預警信息發布,積極實施“防、避、救”措施,高效有序地應對突發性山洪災害,最大限度地減少山洪災害損失,煙臺市根據國家防總統一規劃,自2010年開始,先后組織萊陽、萊州、棲霞、牟平、龍口、蓬萊、招遠、海陽、萊山、福山10個市(區)進行山洪災害防治系統項目建設,基本覆蓋了煙臺市山丘山洪易發區。
煙臺市山洪災害類型主要是暴雨導致的山區溪溝洪水災害和局部山體滑坡,水庫、塘壩潰決災害和部分采礦區的渣(泥)石流災害。災害多發生在汛期暴雨、臺風引發的強降水期間,且突發性強、沖擊力大,嚴重威脅到居住在沿河兩岸、山洪溝兩側及水庫、塘壩下游的人民生命財產和公共設施安全。
受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影響,煙臺市歷來是山洪災害易發頻發地區。據統計,建國以來全市因山洪災害死亡320余人,倒塌房屋15.97萬間,沖毀橋梁820多座,沖毀水庫、塘壩400多座,淹沒農田近40萬hm2。其中,萊州市1953年7月14日至8月12日,4次降雨量合計達799 mm,8月4日,郭家店降雨240 mm,造成山洪暴發,河水漫堤決口,96人死亡,300多人受傷,4.4萬人受災的嚴重損失。1985年第9號臺風于8月19日影響煙臺市,陣風達12級,最高風速達40 m/s。全市連降暴雨,平均降雨量233 mm,有50多個鄉鎮降雨300 mm以上,暴雨引發山洪暴發,造成29人死亡,經濟損失約5.3億元。
1)水雨情監測系統建設。包括自動雨量監測站、人工雨量監測站、自動水位站、自動雨量水位站、人工水位站、區域氣象站、移動氣象站、視頻監控站等。
2)預警系統建設。包括縣級預警中心、鄉鎮預警中心、預警信息接收站、人工預警站。
3)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包括山洪災害監測預警應用軟件開發、計算機網絡設備購置集成(含氣象共享平臺)及保障系統建設3部分。
4)防御體系建設。包括防御預案編制、宣傳、培訓演練等。
按照 《國家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編制大綱》和《全國山洪災害防治縣級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技術要求》,結合煙臺市山洪災害發生和分布的特點,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實施的總體要求是: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布局、避免重復建設”的原則,建成“部門聯合、協議一致、信息共享、高效統一”的山洪災害信息監測系統,規范山洪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權限、內容和方式,強化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建設,確保山洪預警信息的統一發布。按上述要求,在項目建設中,注重以下內容的建設。
1)統一規劃,建設完善的山洪信息監測系統。由水利部門牽頭,組成由水文、氣象、國土、水利等部門參與的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對轄區內的社會經濟、自然地理、地質災害、河流水系等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對各部門管理的雨水情監測設施運行狀況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合理劃分危險區、安全區,綜合確定預警指標,結合行業規范,統一規劃布設監測站網。通過在危險區新建雨情監測站,對原有雨情監測站點進行全面更新改造;在周邊村莊密集、地形陡峭的重要河段以及小型水庫等重點控制部位增設自動水位監測站;在小型水利工程、地質災害易發點布設視頻監控站;結合暴雨成因地形要素,在歷史暴雨易發區周邊新建六要素氣象站等方式,建立覆蓋面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山洪信息監測系統。
2)因地制宜,科學選配預警接收方式。由于山洪危險區大都處于偏遠山區,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在規劃中,綜合分析無線公網、超短波通信等傳輸方式的優缺點,統一選用無線公網傳輸方式,合理布設村級預警接收站,并結合煙臺市防汛組織形式,增設鎮級預警分中心,實現了縣、鄉兩級山洪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提高了山洪災害預警發布、傳輸和預警信息接收保證率。
3)信息共享,建立功能齊全的縣級監測預警平臺。為確保信息齊全,提高縣級平臺監測預警能力,通過公網寬帶方式,在縣級平臺和氣象、水文、國土等部門之間構筑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了部門間信息共享、互聯互通,使縣級平臺具備了衛星云圖查詢、氣象雷達分析、洪水短臨期預報、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統一發布、預案統一管理、水利工程信息動態監測等功能。建立完善了以雨情、水情、工情、災情信息采集為基礎,通信系統為保障,計算機網絡為依托,決策支持系統為核心的縣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1)創立機制,做好系統運行維護管理。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科技含量高,操作及運行維護專業性強,建議制定相關政策,將系統運行、維護管理工作交由符合資質要求的專業公司承擔。
2)暢通投資渠道,確保運行維護管理經費。鑒于信息系統具有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養護、檢修更新頻繁,運行費用較高等特點,建議國家、省研究制定運行維修養護管理定額,并將維修養護費納入年度財政投資預算,暢通縣級財政投資渠道,確保系統檢修養護費的落實撥付,為系統正常運行,長期穩定發揮效益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