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書剛
(陽谷縣水務局,山東 陽谷 252300)
陽谷縣陶城鋪自運行以來,初步形成了 “三橫四縱”為主動脈的現代水網,灌排體系日趨完善,至2010年共引用黃河水34.01億m3,平均灌溉面積達到4.6萬hm2,全縣國民生產總值171.48億元,糧食總產61.5萬t,創歷史新高。但是近幾年由于眾多原因造成灌區水資源嚴重匱乏,致使灌區6個鄉(鎮)共約0.87萬hm2農田灌水得不到保證。
灌區為微坡起伏、淺平洼地、緩崗坡地3種地貌類型相間的平原地帶,且由于歷史上黃河多次沖決、改道、泛濫、泥沙淤積,灌區農田多為沙壤、淤土相間的土質,以沙壤土質較多。灌區年均降雨量為588.6 mm,多年來灌區呈現“春旱小雨,多為無雨,夏熱多雨,且為短時陣雨、暴雨,秋干少雨,冬寒無雪或小雪”的水文氣侯,不能滿足農作物種植、生長用水量的需求。
1)灌區群眾多年來以引黃灌溉為主,但近年隨著黃河水限引時間的逐漸增長,上游沿黃區工農業用水量劇增,又加多次調水調沙,黃河水流經量日漸減少,河床降低,引黃閘前水位明顯降低,渠首引水量嚴重不足,有時甚至引不出水。此外,灌區農田仍舊采用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土渠堤防破損、滲漏、跑水嚴重,造成水源大量浪費。
2)群眾投工投勞不夠。支渠以下到田間水利工程,建設標準低,襯砌率低,相當一部分工程老化、毀損、帶病運行,管理措施形同虛設,導致局部農田水、土、肥流失等,嚴重制約灌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3)灌區工程性缺水嚴重。陶城鋪引黃灌區始建于1988年,實際配套建筑物較少、配套率低,干渠配套建筑物的老化毀損率為32.4%;渠系設施老損率為60.2%,難以滿足供水需要和工程效益的發揮。
4)受地形地貌影響。陽谷縣及大型灌區呈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勢,自然坡降比為1/6 000。灌區干渠輸水系統均為逆坡送水,支、斗渠多利用原引金灌區渠道,順坡送水。為保證灌溉用水,分別在南干渠南徐村與北干渠駱駝巷村設泵站采取二級提水方式送水,輸水距離近50 km。
5)灌溉工程溝渠長期得不到治理。部分輸水溝渠淤積嚴重和田間工程缺水。五四渠等部分溝渠因長期灌排兩用,沉沙淤積嚴重,輸水能力降低。另外,取消兩工以來,由于鄉鎮財政困難,鄉鎮級溝渠大部分得不到徹底治理或根本無人治理,田間工程損毀嚴重,形成了縣級干渠有水,鄉鎮、村級溝渠無水的現象。
黃河上級水務部門對引黃采取了越來越嚴格的限引限流措施,陶城鋪引黃閘難以保證引流量20 m3/s,一般僅能達到10~15m3/s。陶城鋪灌區主要集中農作物種植生長10d左右的時間,正是黃河限引期,每到用水高峰,爭搶水現象嚴重,亂扒亂堵溝渠,造成邊遠漫崗微坡起伏地塊區域下游鄉鎮灌水澆地困難,嚴重影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水資源供需矛盾日漸突出。
陶城鋪灌區從建設管理、運行、管護發展,其工程建設管護機制尚不完善。水管部門雖有科學的配水方案,爭取解決邊遠高亢區域的用水困難,但因投資管理機制落后,導致部分節制閘缺失和群眾在灌溉高峰期隨意提放節制閘,灌溉粗放。管理者為避免糾紛,任其自然流放,導致部分農田無水灌溉。公益性與經營性目標責任不清,管理方法不力,工程建設管理經營及水價機制間存在脫節,無法全面實現供水、節水、治污的綜合目標,制約了水利經濟的發展。
由于灌區南干渠南徐泵站、北干渠駱駝巷泵站的抽水運行,泵站以上總干渠、南北干渠流量流速加大,沿岸建筑物破壞阻水嚴重,出現邊坡沖空現象。干支渠部分渠道渠床土質沉積有粉砂層,不僅滲漏嚴重,邊坡不穩,輸水期間,經常出現渠床邊坡塌坡。
大部分農田仍以大水漫灌、串灌、淹灌等粗放形式為主,大田平整度和平整率低,導致田間灌水利用率低,一般為0.47~0.51,水資源浪費嚴重。目前實際引黃灌溉定額普遍偏大。地勢平緩低洼,排水不暢,灌區群眾又重灌輕排,致使土壤澇漬化,影響了農作物正常種植與生長。
2012年為保證全縣春季用水,水利部門采取了3項措施:1)緊急疏通五四渠部分阻水段及五四渠延伸段,加快南干渠十五里園鎮進行的續建配套工程建設進程,完成北干渠阻水段的清淤治理,疏浚河道8 km,完成土方9.6萬m3;2)督促鄉鎮村溝渠治理97條,工程全長 268.49 km,完成土方 167 萬 m3;3)積極爭取加大引黃流量,2月27日,引黃流量達到了25~30 m3/s。
通過以上工程措施,經技術人員的實地測量,表明陽谷縣干渠能達到設計要求,大部分鄉鎮溝渠水深能夠滿足灌溉要求,李臺、金斗營、石佛、大布等邊遠高亢區域的溝渠水位達到設計要求。
1)完善灌區主干渠配套建設,確保輸水功能不減退,通過清淤治理、灌區續建配套襯砌工程解決淤積、坍塌阻水段(點)的問題。
當前解決西南部灌溉用水困難的方法:一是建設完善配套的節制閘,修復南干渠賈海閘,新建八里廟、武堂、劉堂、新村等4處節制閘,增強調控能力;二是對南干渠劉堂—梁莊段進行清淤治理,工程全長5000m。
解決西北部灌溉用水困難的方法:一是改建五四渠3座阻水橋;二是對五四渠延伸段安鎮公路橋—溫莊段清淤治理,工程全長6 500 m;三是修復趙王河于營段和羊角河賈莊段堤防,防止高水位遠距離輸水時造成淹地;四是鵝鴨坡溝以西部分采取擴挖鵝鴨坡溝方式解決,擴挖王樓至殷坡段長度8 000 m。
2)徹底解決鄉村級溝渠欠賬多的問題,督促鄉鎮加大田間工程治理力度,特別解決好支渠以下“最后一公里”問題。
3)加強用水管理,積極推進灌區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灌區管理方面,應建立適合當地條件的灌溉用水管理組織與機構,健全并完善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制定有利于節水的獎勵政策、法規及合理的水價,從管理角度提高對水資源的利用率。
采用多種灌溉模式,實現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合調度,井渠結合,對陶城鋪灌區上中游宜井區通過調整引黃水價和制定井灌優惠補償政策等手段,鼓勵開采地下水,落實“引黃補源、以井保豐”的方針。
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保證陶城鋪閘引黃流量不低于25 m3/s。
4)搞好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利用社會資金,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明晰工程所有權。一是明確新建工程的所有權。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歸農民用水合作協會和農村集體所有,由縣級人民政府核準頒發工程的產權證書。二是將工程規模較大、受益戶較多的工程,明確為農村集體、農民用水協會所有。三是明確管護責任。四是落實好維修、管護的經費。
做好籌資籌勞。一是要因地制宜做好籌資投勞。二是以農民為主體進行項目設計,以此引導農民籌資投勞,真正調動起農民主動參與工程和自愿籌資投勞的積極性。
5)調整作物種植品種,實施旱作農業。全面建立健全土壤墑情的監測網絡體系,及時監測、發布旱情,為農業抗旱提供依據。同時注重優化作物的布局,指導各地建立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的的作物格局,調整旱區的種植結構,積極培育和選用耐旱作物的品種,擴大低耗水作物種植面積,發展高效耐旱的種植品種。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因地制宜地發展間作套種,實施高效的旱作農業,比如深松深耕、秸稈還田等,以全面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為農業降耗增產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