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登山,裴 磊
(莘縣水務局,山東 聊城 252400)
莘縣位于聊城市西南部,與河北、河南2省的5縣(市)接壤,下轄2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 154個行政村,人口101萬人,總面積1 416 km2,耕地8.53萬hm2,是以種植、養殖為主的農業大縣。
莘縣的水資源主要包括大氣降水,引金(堤河)引黃(河)的客水和地下水3部分。其中莘縣多年平均降水量545.3 mm,多年平均蒸發量1 228 mm,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區域性缺水和季節性缺水嚴重,個別年份甚至出現春、夏、秋連旱,素有“十年九旱”之說。客水資源可用而不可靠,近年來,氣候變暖,客水資源逐步減少,污染加劇,水質惡化,可利用的客水資源逐年減少。地下水資源又十分貧乏,漏斗區幾乎覆蓋縣境,河店鎮銷金寺地下水埋深已達24.5 m,全縣雖有18 707眼灌溉井,但大旱之年仍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并且水資源環境有逐步惡化的趨勢。
1)節水意識差。群眾普遍缺乏水資源危機感,總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水資源的商品意識認識不足,很多地方用多用少一個樣,用與不用也是一樣,在用水方面仍是“大鍋飯”,使有限的水資源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2)浪費嚴重。與水資源嚴重缺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浪費嚴重。首先,工業工藝水平落后,污染嚴重,中水利用率極低,個別企業甚至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有的工業產值是用犧牲水環境取得的。其次,農業灌溉方式落后,絕大部分農田仍是大水漫灌,使寶貴的水資源白白蒸發流失。
3)節水工程少。莘縣3個引金灌區,興建于上世紀70年代,設計標準低,工程老化,渠系利用系數只有0.4左右。彭樓引黃入魯工程于2000年12月通水,雖然結束了莘縣臨黃而不能引黃的歷史,但田間配套工程跟不上,只具備低標準輸水條件,還不能做到計劃調水按方收費。全縣節水工程控制面積0.8 hm2,不足全縣耕地的10%。
4)節水工程投資不足。當前農田水利建設實行“誰受益、誰負擔”,縣政府由于財政緊張,拿不出大量資金投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群眾只是工程的受益者,而不是管理者,吃“大鍋水”投資投勞存在顧慮,直接造成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當前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發展,影響了農田結構調整。
5)節水工程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粗放,重建輕管現象嚴重。有些節水工程由于產權不明確,管理混亂不能充分發揮其節水效益,個別地方甚至建成不久就喪失功能。
要加大節水工作宣傳力度,從思想上扭轉人們對水的錯誤認識,樹立水也是有限資源的意識,以便從行動上改變人們的用水習慣。首先,充分利用“世界水日”、“水法宣傳周”,宣傳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及節水灌溉的必要性。其次,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進行宣傳,使珍惜水、保護水、節約水變成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使現有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確保農業沿著持續、穩步的方向向前發展。
由政府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加大治污力度,對治污項目不合格的工業企業堅決實施關、停措施,對用水大戶實行階梯式水價,實行超量累計加價制度。結合水資源費的征收,鼓勵工業、企業中水利用,對節水效益好的工業、企業采取少征或免征水資源費的方式給予獎勵,對超量用水、浪費水資源、治污不力的,多征其水資源費以示懲罰,逐步形成全社會節約用水的良好氛圍。
莘縣是農業大縣,全縣水資源總量的85%用于農業。因此農業節水潛力巨大,同時農業節水也是節水的重點所在。
1)改變陳舊灌溉模式。對全省的貧困縣之一的莘縣來說大面積推廣先進的灌溉方式有些不現實,但結合土地平整,采用長畦改短畦,寬畦改窄畦等簡便可行的灌溉方式,可以達到節水效果,除多占少量耕地外基本不增加投資成本。試驗證明比原先大水漫灌方式節水30%,而且減少了土壤的板結程度,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產量。
2)積極推廣管道輸水、滴灌、滲灌等先進技術。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簡稱“管灌”,可大大減少輸水過程中的滲漏和蒸發損失,使水的利用率達到95%以上,對于井灌區,水的輸送損失減少,使井水抽取量大大減少,可降低能耗25%以上,又可減少輸水渠道占地,使土地利用率提高2%~3%,比傳統的地面小白龍灌溉省時、省工、省力。膜下滴灌是將地膜栽培技術與滴灌技術有機結合,用水量是傳統地面灌溉的12%,肥料利用率可提高10%~20%,耕地利用率提高3%~5%,比傳統灌溉增產30%左右。
3)利用化學、物理方法以及種植耐旱作物節水。在農作物葉面噴灑抗旱劑、調節農作物氣孔,減少葉面的水分蒸發量,在保證作物正常生長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分散失。大面積推廣地膜覆蓋種植技術,減少地面蒸發量,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相對減少灌溉次數,達到節水目的。在一些水資源極度貧乏的地方,大面積推廣種植耐旱作物,如棉花、花生、大豆等,這樣正常年份大氣降水就可滿足生產需求,可以不灌溉或少灌溉,也可以達到節約用水的效果。
4)適度灌溉。適度一是適時,二是適量。適時就是根據農作物的各個生育期對水需求的多少而按時澆水;適量就是根據不同農作物用水量大小進行灌溉調節。以本地冬小麥為例,一般只要抓住拔節、孕穗、灌漿生育期澆水就可。若澆水次數過多,不僅造成水的大量浪費,而且會造成養分流失,降低土壤肥力。
莘縣彭樓引黃灌區和引金灌區覆蓋全縣面積的80%以上,引水量的50%左右都損失在輸水過程中,除大力推廣低壓管灌、噴灌、微灌等節水工程外,加大輸水渠道的防滲也是節水的重要措施。莘縣的輸水渠道遍布全縣,但普遍存在標準低、不配套的現象,設計不達標形成年年清淤年年淤。大力推廣渠道襯砌,是防止大量滲漏和渠道頻繁淤積的有效措施。目前,在省、市水利部門的支持下,引黃主干渠道口干渠襯砌長度達39 km,超過全長的60%,下一步需加大其他支渠的襯砌力度,減少水量滲漏,擴大灌區的有效灌溉面積。同時,要搞好灌區內測水量水設施的配套,由量水到鄉鎮逐步向量水到村到地頭過渡,按方收費,用經濟杠桿調節用水量,逐步取消“大鍋水”,而達到節水的目的。
資金的投入是所有工程的關鍵,節水過程也不例外。莘縣是全省的貧困縣之一,因此要抓住“小農水重點縣”的有利時機,加大資金爭取力度,采用向上爭取一點、縣財政擠一點、群眾集一點的辦法,積極籌集節水工程資金,把惠及民生的事情辦好。
水利工程重建輕管的現象比較普遍,有些節水工程交付使用后,時間不久效益就大打折扣,個別甚至喪失功能,這與管理體制不健全有極大關系。管理體制的健全必然涉及到產權,深化農村水利產權制度改革,這是推動農村水利發展步入良性運行的重要措施。加強政策引導,典型引路,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積極推進股份制,承包、租賃、拍賣等多種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發揮農民自建、自管、自用的優勢,建立以鄉村集體和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以專業技術依托,以農民自辦為補充的多種經濟成分、多形式、多層次的服務體系,明析產權,管好用好節水工程,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