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可政
(聊城市水利局,山東 聊城 252000)
聊城市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同時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還存在著污染、浪費、用水效率低等問題,水資源越來越成為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為了避免“水危機”,打破“瓶頸”,使有限的水資源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水資源的保護工作。
聊城市當地水資源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多年平均天然降水量554.6 mm,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較大。當地水資源總量11.86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67億m3,地下水資源量9.19億m3。可利用量8.39億m3。畝均當地水資源占有量148 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06 m3,不足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10,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維持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須的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 000 m3的臨界值,屬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 m3的水資源危機地區。根據《聊城市水利發展綜合規劃》,各規劃水平年供水預測和需水預測成果,2015年需水量23.79億m3,缺水量1.31億m3,缺水率為5.5%;2020年需水量24.39億m3,缺水量1.48億m3,缺水率為6.1%,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聊城市現狀用水結構中,農業是用水大戶,據水資源統計資料顯示,全市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5%左右,明顯高于全國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65%的比重,且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偏低,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尚未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聊城市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左右,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與國內節水先進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同時,還存在著污水處理率、回用率低,工業企業生產工藝落后,城市生活和公共用水節水設施推廣普及率不高,水浪費較為嚴重等現象。
近幾年,隨著聊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化肥農藥等污染物大量進入水體,自然生態環境及水質日趨惡化。據了解,聊城市每年污廢水排放量為1億t左右,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干支流河道,造成地表水、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聊城市2011年度水質通報》顯示,全市河流地表水水質除汛期有所改善外,其他時段污染依然嚴重,金堤河、漳衛河、徒駭河等河段水質全年綜合評價多為V類或劣V類水,屬重污染和嚴重污染河段。在主要供水水源地中,除東阿縣、茌平縣、東昌府區的城市自來水的各項指標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外,其他5縣(市)地下水均不同程度存在超標現象,飲用水污染問題較為突出。水污染不僅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而且直接威脅著飲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影響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1)地下水漏斗區增多。聊城市2012年地下水監測資料顯示,全市地下水漏斗面積為3 041 km2,占全市總面積的35.4%,漏斗中心地下水位最大埋深達38.88 m。
2)水土流失嚴重。目前,聊城市仍有近580 km2水土流失尚待治理。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開發建設項目日益增多,人為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加劇。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導致生態惡化,還造成部分河道淤積,加劇了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
3)河流生物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由于降雨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及水資源的過量開采等原因,聊城市河道斷流較為嚴重,河道的斷流致使生態濕地遭到破壞,部分濕地生物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全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市、縣兩級較為完備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與保護控制指標體系,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用水總量控制工作負總責,對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將區域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明確“三條紅線”,對突破“紅線”控制指標的進行“問責”。
1)落實好各項節水工作。農業用水方面,改變落后的大水漫灌、澆灌方式,積極推廣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灌溉技術,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重視農田灌溉管理,提高農業用水利用率,降低單位面積用水量。工業用水方面,對企業的用水定額、重復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等實行目標管理。同時,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限制耗水量大、用水效益低的項目,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利于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項目。加快企業節水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逐步淘汰耗水量大、技術落后的工藝設備,促進企業節水技術升級。另外,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建設項目,必須實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并且要嚴格落實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節水“三同時”制度。
2)加強節水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媒體,廣泛地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宣傳,把節水的宣傳教育作為提高全民素質,創建和諧文明社會的重要內容來抓。要加強輿論監督,對浪費水、污染水的不良行為公開曝光,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良好社會風尚,使人們建立正確的用水觀念,自覺節約水、保護水,形成人人節約用水,共同建設節水型社會的良好氛圍。
嚴格實行開源審批制度和取水許可制度,核發取水許可證時,要明確退水水質要求和退水地點。嚴把新上企業環保關,新上項目環保審批關,原有排污企業必須達標排放。要逐步關、停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實行嚴格的排污總量控制措施,不斷提高工業企業污染防治水平。積極推行排污許可制度,強化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對入河排污口的設置實行統一規劃,對入河排污口的水量水質定期監測。建立和完善水環境事故應急監控和重大水環境突發事件預警機制,提高水污染事故的防范能力。同時,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生態水利建設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城市品位和改善環境質量至關重要。應充分發揮聊城市水利工程的優勢,優化配置水資源,積極搞好生態水利建設工作。結合市南水北調工程和防洪工程,建立河湖閘(壩)水源調控制度,保證城市河湖環境用水,堅持水資源開源節流并重,堅持合理開發利用地表水,保護地下水,充分利用洪水資源,確保生態用水。通過建立有利于促進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和調度管理的運行機制,達到改善優化生態系統、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使經濟發展水平與水資源條件、環境狀況相適應。
依法治水是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水資源管理的實施必須以法制作為保障。要加強立法工作,完善水資源管理的法規體系,按照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依法管水、用水和保護水。加強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實行水資源的有序、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管理模式。
加強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護,限制人類活動對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和對環境的影響,使其保持在水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的水平,能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和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保障人類的生態環境安全。節約保護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社會各行各業、千家萬戶的廣泛參與。各級政府和水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與時俱進,把科學發展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工作緊密聯系起來,使有限的水資源能夠得到持續利用,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