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敏,劉新剛,王美容
(萊蕪市水資源管理辦公室,山東 萊蕪 271100)
萊蕪市位于魯中地區,總面積2 246 km2,人口126萬人,轄萊城區、鋼城區和1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旅游度假區,20個鎮(街道)、1 070個行政村,屬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產業優勢突出,有“綠色鋼城”之稱;生態資源豐富,有雪野湖、九龍大峽谷、蓮花山等重點生態景區。萊蕪市北、東、南三面環山,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水系,無客水來源,多年平均降水量712 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81億m3。每公頃平均水資源占有量8 550 m3,人均水資源量462 m3,屬嚴重資源性缺水地區。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類蓄水工程1 219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7座、小(1)型水庫30座、小(2)型水庫159座、塘壩1 022座,總興利庫容2.808 8億m3。總體上看,現階段平水年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但枯水年份水資源緊缺矛盾較為突出。
1)進行工程水網建設,緩解因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造成的水生態問題。一是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成8座大中型、174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通過建閘增容,恢復、新增蓄水能力4 700萬m3。二是骨干河道攔蓄治理。對大汶河、嬴汶河、龍馬河等實施綜合治理,建成大型攔河閘1座、橡膠壩22座、溢流壩33座,攔蓄地表水6 000萬m3,涵養地下水源4 700萬m3,治理后河道兩岸地下水位普遍提升1~2 m,河流生態得到較大恢復和改善。三是跨流域調供水工程。建成楊家橫水庫向常莊調水工程,雪野水庫葫蘆山水庫向萊鋼、喬店水庫向萊城、大冶水庫向城源水廠供水工程,初步形成了雪野、喬店等地表水源地對城市和“三鋼兩電”等重點供水目標聯合調度的工程網絡,實現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豐枯調節、相互調劑,提高了地表水資源的利用率。
2)加強水生態修復治理,有效扭轉水生態惡化的趨勢。一是堅持不懈地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全市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92%。二是加大工業節水減排力度。三是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215 km2。四是實施水源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完成了大汶河、嬴汶河上游源頭區和鵬泉水源地等重要生態保護區保護與修復工程;聯合有關部門加大對破壞水資源行為的打擊力度,保證了城市飲用水源地的安全。
3)開展水利風景區創建工作,鞏固水系生態治理效果。一是積極開展河道綜合整治。目前,全市依河建成公園、游園10余處,關停沿河“土小”企業301家,關閉停用入河排污口21個,使每一條治理后的河道都成為清水長廊、綠色走廊。二是建設精品小流域。創建國家級水土保持建設生態示范縣1個 (鋼城區)、示范小流域12條。房干、蓮花山等小流域經過治理,已成為省市內外知名的景區、萊蕪生態建設的靚麗名片。三是創建水利風景區。雪野水庫通過綜合治理,陸續建成金泥灣、大小三峽等涉水景點,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成為萊蕪文化旅游發展的主導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區、招商引資的高位平臺。
規劃總體布局,大體概括為“二干六支聯通一湖十庫,六縱八橫服務三帶六區,汶嬴交輝展現嬴牟新篇”。“二干六支聯通一湖十庫”,即:以1座大型水庫、9座中型水庫(閘)作為全市水資源調配、防洪調度及水生態建設的中樞,以大汶河、贏汶河2條骨干河道,辛莊河、方下河、牛泉河、蓮花河、大槐樹河、孝義河6條主要支流作為全市天然水系的骨架,將全市大中小型水庫、塘壩、河道等聯通起來,構成萊蕪現代水網的骨架。“六縱八橫服務三帶五區”,即:結合萊蕪市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布局,在現有2條南北走向的供調水線路和3條東西走向的供調水線路的基礎上,對現狀水網體系進一步整合、提升,規劃建設4條新的南北走向的供調水線路和5條東西走向的供調水線路,形成六縱八橫人工水系,實現全市水系貫通、豐枯互補。“汶嬴交輝展現嬴牟新篇”,即:充分挖掘萊蕪歷史文化資源,將水生態建設、水利風景區、水文化建設與嬴牟古城文化相結合,在水生態規劃中突出大汶河、贏汶河自然風貌及源頭特色和萊蕪市歷史人文特色,構建大汶河、贏汶河兩條水文化生態景觀廊道,力爭兩條河流列入省級水利風景區,充分展現萊蕪市水文化景觀。萊蕪市現代水網建成后,不僅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可靠的水資源支撐、防洪屏障及水生態保障,而且將為弘揚萊蕪歷史文化、彰顯嬴牟古城特色提供重要的基礎載體。
完善水生態體系,骨干工程是支撐。規劃實施五大類工程,加快構建較為完善的水生態體系工程框架。一是雨洪水資源的利用工程。“十二五”期間規劃完成13座小型水庫、500座塘壩除險加固,恢復工程蓄水能力;新建水源建設工程359項,其中新建金水河、嶺東2座中型水庫,新建小(1)型水庫4座、小(2)型水庫29座、塘壩146座;完成大汶河等11座橡膠壩雨洪資源利用工程;完成葫蘆山水庫向溝里水庫等七項調水工程,適時啟動宅科水庫向公莊水庫、和莊普通攔河閘向大冶水庫調水工程。通過上述工程建設,使全市新增雨洪資源利用量0.91億m3,新增供水能力1.05億m3,年供水能力達到5.36億m3,全面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二是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列入國家規劃內的9個河道治理項目;完成未列入國家規劃需重點治理的嘶馬河(城建區內)、顏莊河等11條河長在15 km以上的河道;完成雖列入國家規劃但需地方追加投資擴建提升的河道治理項目5個。三是水土流失治理及重點水源地生態保護工程。“十二五”期間規劃重點完成續建萊蕪市2009—2011年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棲龍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啟動宅科等15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對重點供水水源地鵬山泉水源地和喬店、楊家橫、大冶及雪野等4座大中型水庫進行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四是城鄉供水網絡建設。以城鄉供水一體化為發展目標,以優質水源為中心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建設“三網一線”。“三網”即構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區域城鄉供水網,“一線”即建設雪野水庫北水南調供水線路。三大供水網內部農村集中供水水源地與城市供水水源地互通互連、互為補充,又通過雪野水庫北水南調線路串聯在一起,同時將雪野水庫作為全市城鄉供水備用水源地納入全市城鄉供水網絡中,實現全市統籌,進一步提高全市供水保證程度。五是水生態文化與水利風景區建設工程。圍繞“贏姓故里、綠色鋼城”主旨,改善水質,修復生態環境,追尋贏姓溯源,恢復贏牟古城特色,打造水生態文化名片。
一是強化項目推進和考核評價保障措施。將水生態建設列入各級政府科學發展政績考核,對出現水生態重大事故的,實行一票否決。二是強化資金投入保障措施。整合各類涉水專項資金,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完善金融、社會融資投資渠道,放開搞活民間投資,滿足重點項目建設資金需求。三是強化依法行政保障措施。完善各項法律法規的地方配套文件,深化水利執法體制改革,加強專職執法隊伍建設,開展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加大對水生態環境的執法保護力度。四是強化科學管理保障措施。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基層水利服務機構、防汛抗旱服務組織等水利管理體系建設,健全網絡,充實力量,達到有人辦事、有錢辦事的效果。全面加強水利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水網調度指揮應用系統建設,打造全面、先進、高效、智能、安全、穩定的水資源優化調度和防汛抗旱減災應用平臺,為合理調配區域內水資源,充分發揮現代水網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提供技術支撐,促進水利管理手段的全面變革,提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
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僅維系著一個城市的現在,更決定一個城市的未來。科學規劃、全面治理、做好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是實現遏制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保護水生態、提升水景觀、弘揚水文化的目標,將萊蕪打造成為全省水生態文明市,促進全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堅強保證。